基于大众传播的十九大精神内化社会心理机制与深化路线研究

2019-05-16 03:10雷于佳李彦晶
关键词:个体受众过程

翟 瑞 雷于佳 李彦晶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一、大众传播过程的影响因素与议程设置

大众传播过程的影响因素与议程设置是指一定意义的组织(具备组织属性)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信息(或理论)沟通(发布)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美国社会学家德弗勒在互动模式中认为,大众传播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模式重在突出传播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有效联系,突出传播中社会作为整体,政府官方组织、传播媒体组织、社会整体文化环境及社会利益团体等作为个体这一重点,强调整体及个体对传播活动的影响。由此可知,组成社会系统的政治现实、经济运行状况、文化传媒环境等都必将成为影响大众传播过程的因子,因此,如果将大众传播过程视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么它应当是一个多变量的存在。

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在“议程设置”理论中强调,传播作为一个过程,不是某家媒介某一事件报道活动的短期效果及社会效应,而是有一定跨度时间的一系列连续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传播效果,这一社会效果也将是综合的、宏观的。同时,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即大众传播在某一时间段所关注、议论、探究的问题可能正是媒介欲突出的内容,而社会大众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必然也会受媒介影响,甚至正好是媒介着重强调的事情。也就是说大众传播中愈是突出某命题或某事件,公众愈是注意此命题或事件。所以,通过设置议题,传媒可以影响受众的关注视角和立场。

二、大众传播过程的社会心理机制构建

作为组织运用大众传播构建意识形态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传播手段,而且需要上下互动、共享认同的社会心理基础和反馈机制。

(一)共享现实性论证

共享的现实性来自于个体与他人体验关于世界的内在状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共同性的动机,它是传播过程中的社会互动获得的源泉,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共享的现实性又制约和规范个体。

实现共享的现实性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主观知觉与个体内在状态之间的共同性。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建立在观察外显的基础上的。第二,共享的现实性与特定的目标的关系,是一种指向性关系,来自于“现实”概念的含义。共享的现实是一个宽泛的领域,对事件的社会态度、自我价值观、世界观等,但是必须是明确的对象,不能仅仅是表象。第三,共享的现实性形成后不仅是一种存在且能够推动个体,个体的共同性进而得到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所做地报告很好的体现了对共享现实性的论证。例如,十九大报告认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党和国家经历了不平凡的五年,认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解决了很多难题,特别是一些长期未解决的难题,办理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事,对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予以解决,比如反腐败斗争和党的建设;如国防、军队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突破、整治、改革与显著成就。大众传播中内在状态不仅指信念和判断,还包含情感及评估事物的参照标准等,以上这些成绩就深深地影响着大众的内在状态。5年来,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7%,国内生产总值增值迅增,由54万亿元到80万亿元,增长了26万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2%,更为显著的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贡献率超过30%;贫困人口脱贫取得骄人战果,6000多万脱贫人口,平均每年约1300万人以上脱贫,同时,8000多万人口由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2013至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4%。这些数据将社会现实呈现给大众,且是大众共同的目标,同时形成了大众对现实的提升动力,它包含了人们认识和关系两方面基本的动机。认识的动机来源于清楚且真实有效认识现实世界的需要,十九大报告不仅是对过去5年历史性成就的总结,还是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展望,都能够深深促动大众的强烈的动机,且能形成合力,达到大众传播与政治理论学习的融合。因此,十九大精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共享现实性。

(二)传播过程中的积极社会心态动力建构与内化机制形成

社会心态指社会心境状态,是被社会成员共享的心态,由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构成,主要体现在情绪、态度、观念等方面,是社会成员相互之间沟通交流、比较以及合作的基础。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组织通过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社会发展目标与生活预期目标沟通和感染,使积极社会心态得以传递,并进而形成传播动力。

通过百度引擎收集和阅读了600多份收看十九大开幕式盛况直播的心得体会,不管是身在会议现场的十九大代表,还是身在全国各地,通过网络、电视收看直播的各界受众,能强烈感受到大家溢于言表的激动心情和深深被习近平报告所吸引和鼓舞的动力场,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传播过程中的强有力的动力构建与传递。

回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盛况直播,习近平总书记作的十九大报告,用了3个半小时,57页,32385字,全程站着,不喝一口水,没有鲜花,没有果盘,只闻大会堂回荡的坚定的声音,震撼的语言,党的最高领导人,身体力行,向全中华儿女履行党的庄严承诺!

从报告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到整体报告,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均能感受到进入新时代,党对国家未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生态文明等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的深刻阐述和美好规划,以及对群众生活最深切的关怀。报告对五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深入推进“四个全面”,进而推进国家和社会事业取得的历史性突破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回顾,用“14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判断,对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战略目标、“五大建设”战略部署一一做了研判和安排,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路线图。从领导人风范、人格魅力,到报告的质朴、客观和科学性、普惠性,都深深感染和激发着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为新时代提供了新的、强大的理论和思想武器,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这正是全国人民持久的动力源泉。

杨宜音在《社会心态形成的心理机制及效应》一文中,从个体的态度、情感、需求及其满足(感)等方面分析个体融入社会的机制。个体不仅是整体的部分,融入整体,且一个个的个体是形成整体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既实现了其自身的心理现实,且能逐渐形成社会的共享心理现实。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融合、互动,不仅对个体本身对社会的态度、观点、情感等有影响,而且能够合力形成社会的共识,达到社会整体态度、情感、归属感等的统一方向与发展,这个过程既是个体人内传播十九大精神的过程(内化的过程),又是个体、人际以及组织之间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与内化机制的形成(参见图1)。

图1 社会心态形成的向上模型

三、传播视阈下的十九大精神深化路线建设

(一)加强传播者队伍与传播组织建设

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的传播者和组织,一般而言,是指负责收集、研究、编辑、发行和宣讲十九大精神的组织或个人,不同传播者和不同层级的传播组织,围绕统一目的,同向发力,推动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入脑入心,切实使十九大精神成为全体人民的行动纲领。在理论宣讲和传播活动中,职业传播人员、党政领导干部、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和人民教师应作为主体类型,实际工作中职业传播人员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平等都会产生影响,个别党政干部宗旨意识不够强,在真学、真信、真用三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在宣传鼓动及模范带头作用方面做得不够好,而一些基层党组织也存在意识和理论素养不够,工作方法和水平简单和形式化居多,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高,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不明显,教师队伍中有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认知和行为不一致,导致受众疑虑甚至逆反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政治理论的宣讲和传播效果。各级党组织通过理论宣讲骨干培训、组织宣讲团和夯实党组织生活,筑牢理论基础等途径加强大众传播的科学有序组织和有效实施。

(二)创新学习传播途径与方式,增强理论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关注报告的角度、接收方式和需求有一定差异性,学习和传播过程中,应根据受众层面的不同,对其思维特点、行为规律以及内心诉求等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实现传播,从内容上看,要实现具有感召力效果的传播,就应该关注受众的内在需求,关注其情感取向及爱好趋势等。在媒介选用上,选择性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图书)等专业信息传播载体,以课堂、辅导报告、研讨和社会实践等多途径、多形式 ,创新传播方法,情理并举、舆论引导,让十九大报告在全社会受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有效利用网络平台,着力打造官方微博平台

网络的普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将我们从“传者时代”带至“受众时代”,网络使传统的传播模式发生质的改变,思想理论大众化传播模式的重新构建已迫在眉睫,尤其是受青年推崇的微博平台,具有思想导向功能。“导向”是主体类型有意识的引导客体对象向既定方向发展的行为。通过官方微博对受众进行适时的思想引领,能够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如高校官方微博思想导向功能发挥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参与者的交流讨论,对相关理论,典型案例及个人观点等呈现于大众,能够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如图片、视频、短微博和网页链接等吸引学生参与社会热点、理论分析的思考交流,旨在讨论交流中引导青少年思维习惯、思想倾向的正确发展。

最后,感谢西南科技大学重点项目 “促进十九大报告精神入脑入心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效应研究” (项目编号:17sxb245的研究成果;学工部项目 17sxb193)的资助。

猜你喜欢
个体受众过程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