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如何让国际社会多一些对中国的了解,如何让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谅解与支持?政治外宣翻译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为例,以目的论原则为理论框架,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能更好地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以期为翻译进一步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目的论原则;政府文献翻译;外宣翻译
【作者简介】张怡文(1990.11-),女,汉族,陕西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国际影响力也愈加扩大。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件的解读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政治外宣翻译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为例,以目的论原则为理论框架,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能让目的受众获得与源语受众相同的接受效果并更好地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二、文献综述
外宣翻译是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一扇窗户。对于占据重要地位的外宣翻译,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张健教授认为: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受众对象的交际活动。从张健教授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宣翻译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外国受众了解中国。
早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诞生,目的论是其中一个分支。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具有目的性,翻译应注意实现跨文化的信息转换,而不仅仅是以源语文本为基础的机械对应。
德国海德尔伯格大学教授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均需服从于目的原则。目的决定方法,根据情境所要达成的交际目的,选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仲伟合、钟钰于1999)一文主要從目的论三大翻译原则等五个方面对功能派翻译理论和目的论作了较为细致和全面的研究。通过翻译活动,人们需要实现交际交流的目的,因此,译文最终取决于情境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这种文体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政治目的明确,译者如何透过源语使用外语传达出其实质内容,以达成交际目的,目的原则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连贯原则从属于目的原则,要求翻译时须考虑目的受众与源语受众不同的文化背景,使目的受众与源语受众获得相同的效果。忠实原则服务于上述两个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传达的是原文的实质内容和真实意图,在此基础上译者可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如进行适当删减或改写。
三、实例分析
政府工作报告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及外宣目的,通过翻译让目的受众了解客观、真实的中国,增进彼此之间互信互谅,因此,译者应该准确理解源语实质和真实意图,结合目的受众的文化背景及思维习惯,对文献进行恰当的整合分析,才能恰如其分地翻译。从这个角度来说,目的论对此类文本的翻译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结合目的论三原则,对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实例分析:
例1: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
译文:More than 66 million new urban jobs have been added, and our country, with its population of over 1.3 billion, has achieved relatively full employment.
分析:本例中,“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这句话的翻译体现了转换的翻译技巧。结合上下文可知,这里的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并非指真正实在的人数,而是就业岗位。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劳动力数量供过于求,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大问题。是否能够创造出足够的就业岗位,有效吸纳接受劳动力是政府面临的严峻考验。此处,源语表达的含义是指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600以上,有了岗位才能更好地安置就业人口,保证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幸福。因此,如果此处按照字面意思机械翻译,不能表达出政府在其中的努力,政府不是创造了超过6600万的劳动力出来工作,而是创造了6600多万个工作岗位提供给适龄就业人口。
在理解这层意义的基础上,分析译文发现,译者充分理解了原文的精神实质,虽然译文的形式有所改变,但充分正确地传递出源语所要表达的实质,符合目的论的关注源语实质的要求。
例2: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译文:In high-speed rail, e-commerce, mobile payments, and the sharing economy, China is leading the world.
分析:本例中,译员对此句进行了增补处理,添加了主语“中国”。根据上下文,中国这5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此处是中国在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领域引领世界潮流。因汉语是意合语言,根据行文习惯,在此省略并不会引起读者或听众的误解。但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若不加补充处理,直接对应字面意思表达,会引起读者的误解,这些高科技领域本就是世界发展的前沿,这跟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因此,此处需把主语“中国”翻译出来,意义方更加清晰,不会引起误解或歧义。这样处理符合目的论的忠实原则,译者对源语的精确理解恰当地表达出了源语想要传达的目的实质。
例3:五年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译文: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living standards have been constantly improving.
分析:本例中,译者做了一个小小的转换,“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并未直译为“…the people are living constantly better”,而是将其转译为“…living standards have been constantly improving”,本文分析认为,这样的转化处理过后才是目的语受众可接受的译文,才能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所谓的“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其实质就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若不加修改,直接翻译,译文更像中式英语,不易于目的手中的理解和接受,而转换后的译文符合忠实原则,易于受众理解和接受。
例4: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
译文:We have made decisive progress in the fight against poverty: More than 68 million people have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including a total of 8.3 million relocated from inhospitable areas, and the poverty headcount ratio has dropped from 10.2 to 3.1 percent.
分析:基于政治文献语言及行文特点,如句子多为无主句、逻辑关系不甚明确等特点,译员在翻译时,有必要理清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体现在译文当中。
本例中,第一个分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是对整句话的一个概括,即后面几个分句的内容是对这句的具体阐释,这句话译员在翻译时,也做了拆分处理,即把第一个分句分离出来,后面的几个分句整合为一句。充分展现出了整句话的逻辑脉络,明确了原文意思,传达出了原句的实质,体现了目的原则重视实质的精神。
“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译者并未直译为“the number of poor people is decreasing by 68 million”,而是将其转换为“more than 68 million people have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首先,poor people的譯法容易引起目的语受众的反感,激起其内心深处的对抗情绪,不利于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其次,后面的几句与本分句具有逻辑连接关系,译员此处的译文更符合目的论中的连贯原则,将几个分句串联到一起。
汉语是意合语言,行文之间不需要过多的连接词就可以看出逻辑关系,但英文是形合语言,需要连接词明确表达。在“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中,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是包含在贫困人口当中的,汉语很容易理解这个逻辑关系,但在翻译成英文时,需要明确译出这一逻辑关系,故译员此处添加“including”一词,将这一逻辑关系清晰明确表达出来,符合目的原则注重在目标情景中要实现的功能和达到的目的。
四、结束语
在全球化一体的大背景下,对外宣传工作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以目的论三原则为理论框架,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研究目的论视角下的外宣翻译。在外宣翻译过程中,目的论三原则具有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即译员除了具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外,还需对源语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整合,传达出原文的实质内容,并充分尊重外语受众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只有传达出源语的实质内容而非形式,才能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让外语受众获得同源语受众相同的感受,即同步理解和接受,也才能达到预期的外宣翻译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健,胡兴文.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2013,5,10,3,53:100-104.
[2]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13,1,115:19-27.
[3]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5,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