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卫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一、坚持全民行动,为德育工作孕育生命
德,乃立国之本。德的内涵即为个体参与各项工作的动因所向、意志强弱,它决定了个体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所以说,德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所在。从大处讲,个体的德决定了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决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有些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出现了偏颇,甚至走上了歪路,金钱的私欲取代了推动社会前进的正能量,而且仍在逐步蔓延,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也影响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必须依托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活动,为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孕育新的生命。
二、坚持干部带头,为德育工作注入活力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虽然受到高度重视,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存在,德育活动受到应试教育冲击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学生形成了偏颇的道德认知、病态的道德情感,甚至表现出了错误的道德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德育发展。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不断增长,对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人民群众呼声最高、诉求最强烈的教育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遵循德育规律,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从学校领导做起,从每一个教师做起,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标杆,重塑教师形象,规范教师行为,为学校德育发展注入活力。
三、坚持从家庭做起,为德育工作夯实基石
古语云:“下行为俗,上导成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即为家风教育。良好的家风对塑造孩子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家庭生活方式的好坏、家人在社会的地位,对家风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家风是孩子成长的风向标,是孩子成长的点金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家庭做起,这无疑是在召唤教师必须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架构心灵的桥梁,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因此,教师必须延伸教育的触角,以“学经典、立家规、淳家风、促自律”为主题,组织开展“我的家风我来定”“我的家风我来讲”“我的家风大家评”等系列活动,以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来润泽每一个家庭成员,努力将每一个家庭成为孩子德行修炼的课堂,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石,从而达到“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的最终目的。
四、坚持从娃娃抓起,为德育工作指明方向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娃娃抓起是放眼世界之举,是提升我国国力之根本。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良莠不齐的信息、文化及社会行为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着巨大的沖击。
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办学理念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办学理念的引领作用,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贯穿学校工作的开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形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学生将强烈的爱国心、报国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的实际行动。
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为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教师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夯实人才基础,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周明凤.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J].科教导刊,2017,(4).
[2]姜军.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4).
[3]谭双.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J].亚太教育,2016,(3).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双甸镇双甸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