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

2019-05-15 10:44马立泉
校园英语·上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就业高职培养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分析了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提出了培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英语;就业;培养

【作者简介】马立泉,男,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研究。

近年来就业市场英语专业人才供需关系逐渐向买方市场转移,高职层次的英语毕业生由于文凭上的 “弱势”,在就业上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是目前高职英语专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积极因素看,近几年高职生就业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就业满意度持续走高。据麦可思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的数据:2014-2016年高职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1.5%左右水平,与本科生就业的整体水平相当。其次,经济全球化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给英语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机遇。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急需大批外语人才,拉动了就业需求。从大的背景看,在未来几年里,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仍将不断持续增长。

从不利因素看,就业市场的一些不乐观数据值得关注。麦可思近五年发布的关于毕业生就业的研究数据显示商务英语专业已不止一次出现在高职黄牌专业名单中,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稳定性下降。从目前就业形势看,影响高职英语人才就业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扩招导致 “挤出效应”。由于前几年英语专业报考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开设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已超过千所,招生人数不减,今后几年英语专业的毕业人数仍将保持高位,扩招导致的挤出效应将在相当长时间内持续影响高职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

2.“用人”与“择业”的误区。企业用人仍存在着高消费现象。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目前本科英语人才也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现象,造成很多毕业生求职意愿下移,使得一些原本适用于高职生的基层一线岗位被一些高学历“临时工”挤占。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又导致:一方面高职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转岗从事不对口工作,而另一方面高学历员工难安于现状而频频跳槽。

此外,毕业生就业观念不切实际也是造成就业成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一些高职生的择业预期过高,对用人单位缺乏社会调查,不愿到小企业和偏远地区就业,主观造成了自身的“失业”。

3.毕业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很多高职院校英语类专业开办的时间不长,在师资配备、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其次,高职生源起点较低,学生入学英语水平普遍低于普通本科生,高职英语教师与本科英语师资相比也相对较弱,因此,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分析,影响毕业生就业既有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毕业生自身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原因。而后者,恰恰是构成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要增强高职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首先应从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内涵建设和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能力的培养方面去寻找对策。

1.找准人才定位。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要“以就业为向导,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这为技能型教育的高职院校指明了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方向。“语言+岗位技能”是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特色,高职英语专业要想在人才市场上立足,就必须强化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英语人才为导向,以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定位和就业市场需求接轨。

2.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高职英语教学必须要改变过去沿袭普通高等教育那种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来设计和开发课程,并将岗位资格证书培训、校内校外实习以及学生社会实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侧重职场环境下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要突出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体现“英语+专业+综合技能”的技能型人才特色。

3.强化就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学历以及语言知识技能的社会认同度上处于劣势。但高职生也有自身的优势,相对灵活的办学机制,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前接受到大量的职业技能训练,局部弥补了就业竞争上的劣势。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时,要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加强情境语言教学,将岗位职业能力与英语专业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

4.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樹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把毕业生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到基层、到适合自身岗位定位的地方去。其次,加强对学生的职前培训,指导学生对自身进行职业规划和设计,培训学生的职业理念。此外,通过人才市场、招聘会、网络、媒体、校友资源、毕业生自身的社会关系以及实训基地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合作关系等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足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形成立体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节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5):30.

[2]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就业高职培养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