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可引起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导致患者的死亡风险上升[1]。目前,ACS患者的预后评估缺乏可靠指标,而有效的评估指标能够对临床决策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纤维蛋白原(Fib)是评估患者体内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活化的血小板通过GPⅡb/Ⅲa受体与Fib交联,促进血栓形成[2];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能诱导下游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的激活,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3];脂联素(ADP)能够稳定氧化应激反应,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4]。本研究探讨Fib、HMGB1及ADP等指标对ACS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预测价值。
入选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86例ACS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40例,年龄43~82岁,平均年龄(64.4±11.9)岁。入选者符合ACS诊断标准[5-6]。排除心肌炎、心内膜炎、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等心脏疾病,严重脏器病变,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病及半年内有手术或严重创伤史的患者。选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3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62.5±12.4)岁。
所有受试者抽取空腹静脉血,ELISA试剂盒测定血浆ADP和HMGB1水平,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Fib水平。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再发心肌梗死、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心律失常等MACE的发生情况。
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ACS患者病变类型的不同,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组,n=44)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n=42)。与对照组相比,UA组和AMI组Fib、HMGB1均显著升高(P均<0.05),ADP均显著降低(P均<0.05);AMI组ADP水平较UA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Fib、HMGB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同病变类型患者Fib、HMGB1和ADP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5;与UA组相比,(2)P<0.05
根据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不同,分为单支病变组(n=23)、双支病变组(n=35例)、多支病变组(n=28)。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Fib及HMGB1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ADP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2。
表2 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Fib、HMGB1和ADP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5;与单支病变组相比,(2)P<0.05;与双支病变组相比,(3)P<0.05
AMI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心力衰竭5 例,心源性休克1例,恶性心律失常2 例,UA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1 例。根据是否出现MACE,将患者分为未发生MACE组和发生MACE组。发生MACE 组Fib、HMGB1均显著高于未发生MACE 组(P均<0.05),ADP显著低于未发生MACE 组(P<0.05)。见表3。
表3 不同预后患者Fib、HMGB1和ADP水平比较
注:与未发生MACE组相比,(1)P<0.05
ACS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有关。介入治疗及抗栓治疗仍是目前临床上治疗ACS的主要方式。若能找到可靠的血液监测指标,为ACS患者病情、预后判断提供参考,则可降低MACE的发生风险[7-8]。本文探讨ACS患者Fib、HMGB1及ADP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
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均能促进Fib的激活,提高局部凝血功能,但同时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Fib可促使继发性血栓形成,增加心内膜下心肌组织的缺血坏死风险[9];ADP可稳定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趋化因子对心肌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并能够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促进心肌细胞膜的修复[10-11];HMGB1通过活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激活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促进白细胞介素(IL)-6、IL-10的合成,诱导患者心肌细胞的炎性损伤[12]。有研究探讨了Fib在ACS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情况,发现Fib高表达与ACS患者高病死率相关,但对于HMGB1和ADP与ACS患者并发MACE的关系研究不足[13]。
本研究发现,ACS患者HMGB1及Fib水平均显著升高,而ADP水平显著下降,提示HMGB1、Fib和ADP可能参与ACS的病情进展。既往研究发现,在ACS的发病中,HMGB1水平升高能够激活趋化因子及补体C3、C4,促进泡沫细胞在冠状动脉内皮下沉积;Fib水平升高可增加冠状动脉微血栓的形成风险[14];ADP水平降低可打破患者抗氧化体系的平衡,导致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增强,促使心肌细胞损伤。莫余波等[15]发现,ACS患者中ADP水平下降27%,ADP下降越明显,短期病死率越高。本研究发现,Fib及HMGB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数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ADP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数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考虑可能是Fib、HMGB1能够促进单核细胞的血管内皮下浸润,进而促进粥样斑块形成,而ADP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粥样斑块形成,减少泡沫细胞在血管内皮下沉积。本研究还发现,与未发生MACE的患者相比,发生MACE的患者HMGB1、Fib水平显著升高,ADP水平显著降低。因此,临床上对于HMGB1、Fib水平明显升高或ADP水平明显下降的患者,应重点随访,加强临床干预,减少MACE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