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明代成化“天”字款的研究

2019-05-14 11:01高阿申
东方收藏 2019年1期
关键词:款识青釉小杯

高阿申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大多系北京紫禁城旧藏。其中,有三只杯体暗刻双龙戏珠纹的成化蛋壳小杯,令人瞩目。蛋壳瓷又称薄胎瓷、脱胎瓷,创烧于明永乐年间,成化时颇有成就,但由于制作难度大,存世量稀少。这三只脱胎瓷小杯,原本为清宫多宝格里的摆件,属于皇帝心爱之物,现在为台北故宫的珍藏之一(图1):两只底署“大明成化年制”双圈六字青花款(图2),另一只无款。

台北成化“天”字杯

1973年的一天,台湾早期收藏大家李成发拜访了时任“中华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前身)副馆长的庄严(图3)。他们是老朋友,李成发因为精于鉴赏,被“中华博物馆”聘为顾问。他从锦盒里小心翼翼取出两只蛋壳杯,这是国民党元老、收藏大家于右任先生赠送的。“这两只小杯,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三只成化蛋壳杯惊人的一致,”而小杯底部,暗刻一个“天”字(图4)。庄严拿着放大镜认真地研究,“一边看一边赞叹道,这是天字款啊!”天字款,属成化瓷器上特有的底款,是皇家御用之物。李成发的造访,给庄严带来惊喜。原先他以为故宫的成化蛋壳杯是世上仅存的,想不到民间出现两件,而且带“天”字款。[注1]

对于台北发现的两只白釉龙纹天字杯,古陶瓷鉴定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细看了瓷釉瓷胎和纹饰后,予以了肯定(图5)。耿先生说:“这釉水跟油一样的,成化东西就是跟油一样”,“我觉得这两件东西是不错的,是真的。这釉的质感,还有这种白的垂釉,是到位的。不管器型、胎质、釉色,都是明代的。”[注2]

御用瓷以“天”字为款识,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那么,御窑瓷器为何要以“天”字为款识?通过这个“天”字,成化皇帝想暗示和传达什么?

成化时期出现“天”字款,其实,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台湾学者庄灵(台北故宫博物院、庄严之子)和蒋建新先生认为,当与成化皇帝童年的境遇有关:懦弱胆小的朱见深两岁时被立为皇太子,不久,父亲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中不幸被俘,皇权落到了叔叔朱祁钰手里。明代宗登基后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将侄子朱见深赶出皇宫,这一年,朱见深只有五岁。又过了五年,父亲明英宗神奇般地重新夺回了皇位,十岁的朱见深再次成为皇太子。七年后,朱见深做梦一般登上皇位。“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坎坷的经历,年轻的成化皇帝初登皇位时非常不自信。于是,他下旨做了一批以天字作为底款的精巧瓷器,分赐给臣下,以此提醒大臣们,皇权受命于天,自己是真命天子。”[注3]

成化与他的父皇

追本溯源,可以发现,台湾学者的见解,符合历史客观。由于成化的童年,是在宫廷“剑拔弩张”气氛中度过。所以,担惊受怕的朱见深有了“严重的口吃、反应也比较迟钝”等心理问题。成化身边有一个叫万贞儿的妃子,“以长朱见深19岁的高龄将宪宗始终揽于自己成熟、温暖又丰腴的怀抱”,不仅陪寝,甚至宪宗皇帝外出游玩时,也一刻不离地陪伴着他。《明史》载:“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驱,或佩刀侍立左右。”“相比六宫粉黛的柔姿弱态,身着戎装的万氏自然给朱见深一种新鲜感、安全感。”也因此,大年龄的万氏“令懦弱的朱见深充满恋母情怀而至死将宠爱集于她一身”。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国352名皇帝,滥情者众、痴情者寥,而对一个比自己年长十九岁的女人终身矢志不渝的,唯有成化帝一人”。之中缘由,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朱见深内心不够强大。除了成化皇帝性格脆弱的原因外,笔者以为,出现“天”字款,还当同他父亲“天顺”的年号有关。

天顺,为中国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经夺门之变后2次登基后的年号(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明英宗9岁登基,年号正统。正统十四年,23岁的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时被俘,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虏,北京城里的大臣们拥戴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上了皇位,年号为景泰。一年后,瓦剌将明英宗释放了。但是,回到皇宫后,朱祁镇被弟弟景泰帝“软禁于南宫,一锁就是七年”。景泰八年,石亨、徐有贞等人乘景泰帝病危,发动了夺门之变,拥护明英宗复位称帝,亦即明代史上所谓的“南宫复辟”。明英宗第2次登基,改帝号为天顺。为什么叫天顺?因为把弟弟从皇帝宝座上赶下来毕竟不光彩,为名正言顺,遂以天顺为年号。意思是顺天旨意,自己才是真天子。不难想象,成化的“天”字款,灵感极可能缘自于此!

谈谈明代御窑款识及建树者

自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烧造宫廷用瓷以来,至成化,历代御窑器的署款情况大致如下:洪武、建文无款;永乐御窑器少量带款;宣德时期款多遍器身;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历时30年基本无款;成化是永宣之后又一位对款识热衷的帝王并颇多建树。

一、署写年款第一人永乐皇帝

在官窑瓷器上,冠以帝王年号的做法始自永乐。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明成祖朱棣只是在自己一些御用瓷上留下帝王尊号,并把落款部位局限于盘、碗、杯的内底或内壁。永乐皇帝没敢把自己的年号倒扣于外底下,是基于传统观念和皇帝的尊严。试想一下,至高无上的帝号,岂能随处张扬!况且是落在器皿的底部,这会给文武百官及天下黎民作何感想!于是,永乐的年号款(图6),包括锥刻款和模印款[注4],均采用深奥多变又不易看明白的篆体。显然,是因为受到时代发展与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所致。因而,明永乐官窑瓷器的落款形式,便带有了明显的时代烙印。在署款上,作为皇帝,朱棣尽管勇于创新,堪称壮举,却也只能够小心翼翼、不敢造次。而青花,其色澤过于艳丽也太醒目。所以,虽然“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为数不少,但青花款仅见于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上”。而且,其细若米粒的四字篆书款,皆写于杯的内心(图7)。至于那些“永乐官窑瓷器上的刻、印年款,需要侧视或透视方能看清” [注5]。在此顺便提一笔,但凡把永乐年款大大咧咧写在器物外底部的,皆为伪款。可以想象,皇帝不敢,景德镇工匠岂敢!那是要被砍头的!敢于把永乐年号连同国号随心所欲地落在器物外底部的,唯有后朝及当今的景德镇匠人!

二、把款识推向极致者宣德皇帝

在中国陶瓷史上,把年号书写于器物外底部的第一位帝王是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号款不但字体以堂堂正正的晋唐小楷居多,多数还带上了国号“大明”。书写部位遍器身:从器物的内底(图8)到外底,从内口边到外口边(图9),乃至颈部、肩部、外腹部、折沿下、柄或流上(图10)及盖内等,均属落款处。带款的官窑器数量之多,又如此无定规的落款本身,充分显示宣德皇帝对署年号款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亦反映出他不知把款识往哪落的无奈。但是,凭借朱瞻基不落俗套爱玩蟋蟀以及喜欢挥杖击丸的个性,最终,将神圣的国号与年号,一举定格于器物的外底部(图11),开创了标准年款的先河。此河一开,让宫廷瓷器的整体艺术趋向完美,亦令官窑瓷器平添了皇家气派。从此,帝王年号款定位于外底部的格式不只成为明清两代御窑瓷器署款上的主要模式,亦成了炫耀皇家器物的重要标志。没有款识,似乎难为官器!

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被称为明代陶瓷史上的黑暗期空白期。此刻,在瓷器的署款上,一片空白,不见官款。

三、独辟蹊径署款者成化皇帝

成化皇帝朱见深18岁登基,在位23年。明宪宗不只爱好瓷器,还独具慧眼,借用款识做足文章。同宣德朝相比,成化御窑器在款识上不但创立了六字款外加双方框(图12)的一种新体式,还开创了于高足杯的足内沿书写官款的先例(图13)。而“天”字款,更属独创。

于是不难发现,在中国所有御窑瓷器中,有两个朝代的款识最值得称道:一个是永乐朝的“永乐年制”四字青花款;一个是成化年间单个的“天”字款。这两类款识,均出自皇帝内心的真诚,显现出帝王真性情。

对于成化斗彩龙纹罐上的“天”字款(图14),笔者数年前在《瓶瓶罐罐之奥秘》一文中就谈道:“明成化时期的斗彩天字罐最不尋常,罐底用青花楷体独署一无圈栏的‘天字:‘天指‘天子;天字罐根据谐音亦即‘天子官,寓意‘天下第一官!天底下,有谁的官,竟比帝王、比天子还大?”[注6]成化天字款,无圈无边栏的奥秘就在于“天”。因为,皇权受命于天,天最大!

口径5厘米的青釉小杯

两年前,笔者见到一只小杯。杯高2.5、口径5、足径1.9厘米。通体施青釉,釉汁莹润肥腴,色泽青中闪绿。造型端庄晕圆、玲珑秀巧,颇具艺术上的线条美。口端下方约0.4厘米处,有一颇似文字的暗刻纹(图15)。从杯的边口以及器身上所隐含的自然、流畅、极具层次感的使用留痕来看(图16),器物为传世品。对于其口端下方暗刻纹,观察良久,限于一时无法查证和辨别,也就没往“天”字上去靠。但是,凭直觉,笔者以为,器物应为景德镇窑冬青釉,系明代早期之物。“冬青釉:色泽较重,具有宋、元龙泉釉的效果,故也称之为‘仿龙泉釉。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为永乐时创新的品种之一”[注7]。宣德时“釉面没有橘皮皱纹,其匀净度和永乐时大体相同……釉色玻璃质感较强”。[注8]

去年,笔者对青釉小杯再次作了观察。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日,边研究边查阅资料,并把小杯同成化斗彩天字罐挂钩,同明宪宗的身世挂钩,笔者才逐渐意识到:该青釉杯不排除为成化“饮酒品茗之风盛行”(图17:二只龙纹杯 口径分别为6.1与6.2厘米)时的御窑饮酒器。而器身所施釉汁,定为粉青釉,似乎更为贴切。粉青釉系青釉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釉色,呈现粉润的青绿色,如半透明的玉,为南宋官窑青瓷典型釉色(图18)。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多有仿造。

成化粉青釉“天”字杯

暗刻天字款小杯,尽管为个案,但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则难以让人否定其存在。所以,形成文字,求教方家!

首先,边口处的暗刻纹(图19、图20),经多方求证,当系金文之“天”字(图21),亦即大篆“天”字。

其二,小杯的圈足(参见图16),既不属平切,也不是内外墙坡式,而是足端滚圆。此足式,为成化瓷的重要特征。

有关成化杯的样式与足式,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讲道:“成化官窑少制大器(民窑则大器较多),常见器物以高脚杯、酒杯、盘、碗、罐为主。因此时饮酒品茗之风盛行,故传世品中多见酒杯类,器型小巧俊美,为世人所尊。罐类之中,‘天字罐尤为名贵。传世的成化官窑器物较宣德器为少,大部分保存在台湾省”(p87页)。关于成化杯的样式与足式,耿先生说:“见有高足杯、八方高足杯、鸡缸杯及高奘式、菊瓣式、撇口式、钟式、墩式、马蹄杯等,均为滚圆圈足”。凑巧,“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此时正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呈展,数件典型器(图22、图23),恰到好处地为这件青釉小杯的圈足,作了权威性诠释。

其三,关于圈足上的粘沙(参见图16),“明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图24),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出现粘沙的成因很多,有工序上也有操作上的。一些器物,尺寸小、厚度薄,修足时难以把握或者制作时修胎刮釉不到位,都会出现此类情况(图25、图26)。再说,明成化由空白期过渡而来,制作仅为5厘米口径的小杯,有瑕疵亦属难免。即使处于中国制瓷业高峰时期的清康熙,粘沙现象亦时有出现。相比较明末清初时多见的那些粗粒子粘沙器物,似乎还给人以启示:细路子细沙;粗路子粗沙。由此还可知,粘沙的粗细不只反映出品质,竟可以成为当今断代的依据之一。

其四,明成化早期官窑,喜以永宣之物作蓝本。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模仿器形(图27)、纹饰与署款(图28),一是模仿永宣颜色釉瓷中的单色釉(图29)。这件青釉小杯,不仅仅造型与明永乐压手杯相近,在署款上,亦与永乐压手杯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于杯的内底上署篆书青花“永乐年制”四字;后者,于唇口边锥刻篆书“天”字。永乐压手杯的“永乐年制”四字,不唯“细若粒米”,竟然还躲在花蕊内(参见图7)、埋在狮球中,显示出帝王纯粹是为了饮酒、品茗与个人玩赏。而成化皇帝把单个“天”字,高高悬刻在杯的边口处!那个“天”字,无疑是给大臣看的。此杯的器型和署款上的暗合,为成化瓷的确认,提供了理论依据。

再则,天字杯虽属罕见,台湾于1973年发现了两件!更重要的是,天字款的出现,就成化皇帝个人而言,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小结

从已面世的成化天字罐和成化天字杯来看,笔者认为,应当先有杯,后有罐;应该先有暗刻的篆书“天”字款,后有青花楷书的“天”字款。这不仅合乎从无到有的逻辑,更合乎成化皇帝不太自信的心理。成化“天”字款,意在警示朝野:皇帝受命于天,是真命天子。

显而易见,成化的“天”字款,有别于通常概念之官窑款!由于明宪宗朱见深独特的身世,造就了明代独特的成化官款。也因此,成化皇帝与他的“天”字款,在中国陶瓷史上留有独特的地位。

上述系个人见解,期盼方家指正。

猜你喜欢
款识青釉小杯
浅谈宋瓷
青瓷小杯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钱松喦书画之真伪研究
曼生壶款识探索(上)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
浅谈毡包青釉
浅述清代瓷器的款识特征
大杯?小杯?
你会买饮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