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建议

2019-05-14 11:05陆婷婷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离异家庭

摘 要:当代中国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甚至呈现不断攀升的状态,根据民政部颁布的数据,2016年的离婚率高达千分之三,一二线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离婚率甚至更高。离婚率过高与之相伴的一个社会问题就是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问题,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如何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疏导,防止心理异常也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针对此现象,本文将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展开分析,并给出相关辅导建议。

关键词:离异家庭 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5-0110-01

1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事实上,并非所有离异家庭子女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相当部分子女并非过于沉溺在此之中,并未造成太大的身心影响。因此对待有一定困扰的离异家庭子女应该寻找其原因,“对症下药”。

1.1 产生原因——家庭不良教育方式

放纵无视型。父母或因工作原因、或因生活原因无暇顾及子女,对子女生活、教育抱持放养心态、置之不理的态度,这种模式即为放纵型教育模式,在离异家庭中更为常见,尤其是离异后再婚家庭。此种教育模式会让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有被忽视的感觉,也更容易产生否定自己的消极情绪。

严加管教型。此种类型父母大多因为离异将对妻子或丈夫的期待一并转移到孩子身上,甚至把对生活所有的期待都放在子女身上,希望将孩子培养成自己所期待的人。对孩子期待过高的后果就是父母稍有不顺心或子女稍不满足期待的事情就会将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甚至进行一些肢体上的冲突。长此以往,子女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无法承受父母的期待。

溺爱型。溺爱不等于疼爱,溺爱是指父母在离异后将多余的关心都放在孩子身上,过度宠爱孩子,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被溺爱的孩子往往不独立、情绪起伏大,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容易陷入情绪,轻则哭泣、依赖父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暴躁的情绪。

1.2 主要心理特征

离异家庭子女若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话,会呈现以下几种表现类型:

自卑心理。许多离异家庭子女在父母离异后,常常会产生自己的家庭不健全、不正常的消极思想,在此种情绪的引导下,他们会逐渐缩小自己的交际圈,减少自己与他人的交流,甚至对父母产生厌恶的情绪。

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离异家庭子女最容易出现的情绪,主要是由于生活突然其来的改变令其难以适应,难以消化,从而表现出郁郁寡欢、丧失信心的情绪。

猜忌心理。猜忌心理也是由于子女难以适应突然其来的变故,产生猜忌、怀疑他人的心理,认为所有人都瞧不起、轻视自己,容易认为别人对自己都有敌意,久而久之,也对他人产生敌意。

冷漠心理。冷漠心理是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中最为严重的情况。此类孩子将父母离异视为人生不可逆转的灾难,从而开始冷漠对待身边的人、事、物,不仅仅是不思进取,而是对待一切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这样的情况更容易走向极端。

2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辅导策略

2.1 心理辅导原则

心理辅导老师或是学生的任课老师在对离异子女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一定不能随意,要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换位思考原则。教师在与离异家庭的学生交谈时要注重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考虑,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理解他们思考事物的逻辑,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体谅他们,不要先入式地去想他们的思维,防止对方产生误会。

二是尊重人格原则。教师在辅导离异家庭子女的过程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辅导并不能只单纯以工作为目的,而是出于内心真正的关心。因为只有这样真正的关心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从而弥补自己认为家庭破碎的痛苦,认识到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人在关心自己,困境是可以慢慢适应的,减少内心的失落。更重要的是在交谈过程中,教师不能高傲自居,要以平等的姿态来对待学生,与其沟通、交流,如同朋友一般,这样学生才能打开心房,与老师诉说心中的苦闷,诉说过后的学生相应地也会减少压力。

三是保密原则。教师一定要清楚地意识到父母离异问题属于学生的隐私问题,切不可随意透露他人知道,一旦学生在意,会认为老师辜负了自己的信任,愈加自闭,再也不愿吐露心声。

2.2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离异现象。许多离异家庭的学生之所以陷入痛苦中,出现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认为父母离异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实。如若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父母离异是因为性格不合、无法共度人生,与自身无关,即使父母分开,子女一样还是子女,只有接受事实,才能更好地生活。

其次,帮助学生走出消极情绪。事实上,父母离异,子女一定程度上的确难以适应生活的改变,从而陷入情绪的低谷,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不要让学生沉迷在消极情绪中,是非常重要的,转移情绪的方法比如有合理宣泄调节法,目标转移法等等。

第三,如若发现离异家庭的学生情绪低落,也可以與其父母进行适当地沟通,毕竟父母才是学生真正的监护人,有权了解其一切情况。

参考文献:

[1] 罗金全,方垚尧.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01).

[2] 刘华.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现状分

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35).

[3] 李晨.离异家庭子女的适应发展性研究及教育对策[J].现代妇女(下旬),2013(12).

作者简介:陆婷婷(1985-),女,汉族,中国上海人,大学本科,中学二级,主要研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离异家庭
请你们关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