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连方
摘要:教学不仅是课堂,还应延伸到课前、课后,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本设计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部曲,解读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文化成就,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文化产业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国故事吸引世界,从而引发学生体会与共鸣,并坚定文化自信,肩负使命,以青春之我为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改革开放;自主学习;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们不仅要看到成绩还要看到经验、教训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在设计“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时,将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文化成就作为一个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国家针对文化建设制定的方针政策;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强国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1 课前:发放任务、自主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直观认识,体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传统文化与当代治国理政的完美融合,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书记用典》至少一集,也为课堂讨论作了铺垫。
2 课中:有理有据、深度学习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节选导入,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我国四十年来取得的文化成就总结为四个部分:
2.1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
以2018年8月5日,广州图书馆单日入馆人数超过5万人次的案例,展现国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并简要介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
2.1.1 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
以改革开放四十年公共文化设施(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图书出版、网络覆盖等的数据对比,说明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
2.1.2 以精准扶贫助推文化小康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攻坚,文化先行。简单介绍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国家七部委印发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及各地因地制宜贯彻落实《纲要》要求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如精准脱贫文化政策,先后实施了“万村书库”工程、报刊下乡工程、电视扶贫工程、为农村儿童送戏工程等。
2.1.3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持续加大
“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这一新模式能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服务效能成几何级数提升。此处引用了山东东营数字文化广场建设案例,并详细介绍数字文化广场所具备的“4+5+X”布局功能:“4”即为1个广场、1个舞台、1个文化长廊、1个体育健身区;“5”即为免费享用无线网络、远程同步辅导、下载数字资源、高清电视收看点播、自主播放影音视频;“X”即为其他特色活动板块。
2.2 文化产业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向学生展示图片:文化产业2017年“成绩单”。2017年,我国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达到35462亿元,增长速度为15.2%,占GDP比重为4.29%,远远高于同期6.9%经济增速。让学生对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2.1.产业结构布局逐步优化
国家出台系列政策和鼓励措施来对接“互联网+”战略,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3D,动漫游戏和巨幕电影等新兴产业,推动一些行业如上网服务、游戏游艺等的转型升级。
2.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
核心是从提高文化产品(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出发,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改革措施,推动供给结构调整,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生产了一批类似《战狼2))等这样既叫好又叫座的高质量产品。
2.2.3.一批文化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
200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在正式文件种区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清晰阐述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同时强调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从2009年开始,官方媒体每年评选“文化企业30强”。2018年发布的第十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显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等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达25家,占总数的80%。
2.2.4.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向学生出示一组数据:2012年至 2017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1.8万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5万亿元,所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3.48%增加到2017年的4.29%.
2.3 传统文化浸入现代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3.1.文化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文化断了根,民族没了魂,社会没有了传统记忆,这当然是一种巨大的软实力损失。自2008年1月1日起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日。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实施中華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加强对历史文化古镇、名城、名人故居的管理保护力度,丰富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2.3.2.非遗带动贫困地区就业
出示统计数据:我国目前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9项,国家级非遗1392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86人。非遗扶贫能使一些传统工艺资源逐渐形成特色产业,成为确保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讲解案例:湘西土家织锦的故事。湘西是土家织锦的发源地,一位叫叶水云的女孩从小学习土家织锦工艺,深耕细作手工技艺。1991年,从职业中专学校毕业后,创办了民族艺术研究所,招收湘西贫困家庭的待业青年和已婚妇女,手把手教授土家织锦制作工艺,培训3000余位非遗传承人。帮助她们脱贫,并走上富裕道路。
2.3.3.创新让中华文化“活起来”
讲解案例:《中国诗词大会》中“oo后”冠军武亦妹的才情。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人们喜闻乐见。武亦妹用舞台上的惊艳表现,唤醒了无数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诗经》里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锵进酒》里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让同学感受到中国的诗词真美,中国的文化真美。
传统文化要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取得实际成效,让人民欣然接受并传承,必须得通过“人”的创新。《中国诗词大会》是很好的一种创新形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也是一种创新。用新颖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古老与年轻、传统与现代和谐地融为一体。
在此处设计了一个讨论活动:《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为什么能成功?并请2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反映了国家对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也身体力行地将传统文化完美融合于治国理政方略之中;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文化需求特别是对符合时代特色和民族本色的文化需求旺盛;我们的传统文化确实蕴含了很多为人处世、治国治家的道理。中华五千年的历程中,经历了众多磨难,但都是利用中国智慧得以解决,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力量。
2.4 中国故事吸引世界目光
出示图表:改革开放我国文化走出去成绩斐然。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971亿美元,文化产品贸易顺差为793亿,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76.2亿元。这些数据显示我们既有文化的输出也有文化的引入,体现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不忘未来的文化思想,也反映了中国的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2.4.1.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合作
文化交流可以与心灵对话,消弭偏见和不良心态;文化交流能够做开路先锋,成为建设的先遣队和排头兵。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统筹对外文化的交流、传播和贸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4.2.中国故事引来八方喝彩
具有时代特色和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中国故事在国外大放异彩。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引发非洲观众的共鸣,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收获一大批海外“粉丝”;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如“欢乐春节”、“四海同春”日益成熟并产生效益。至2018年底,中国已经与世界上157个国家签署文化合作协定,在海外建成了35个中国文化中心。
2.4.3.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收入屡创新高
据统计,2017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突破42.5亿元,比2016年的38.25亿元增长了11.2%。中国电影除了展现中华文化风采,更重要的是呈现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理念,与世界同属于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按照一般的逻辑,文化成就总结了四个方面,让学生有了感性和理性认识,这意味着完成了教学任务。个人认为,这还不够,需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所以,我进行了小结与升华。
(1)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任重道远
四十年的改革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功力,并有了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动力。但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文化自信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自我提升的道路远未到尽头,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耐心与坚持,不妨用荀子的话来激励我们每一位同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以青春之我为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勤学以增智、修德以立身、明辨以静心、笃实以为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请用勇敢奋进肩负新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3 .课后:思维拓展、强化学习
课堂的学习只是方向的引导,课后我们通过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发布任务强化学习。作业内容是: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请结合费老的“箴言”,谈谈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怎样做到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课堂实践证明,通过采用讲授、讨论、视频观看等教学方法,强调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学生的主动参与,突破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单纯灌输模式,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周娟娟、黎听.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8).
[3]范周、杨矞.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与成就J].山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4]唐鹏鹏.改革开放四十年党的文化建设历程探析[J].学理论.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