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刘 芳 黄凯文 曾展鹏
中医学是祖国传统文化医学,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人们把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以文献的形式记录下来,逐渐汇集成浩如烟海的中医药文献,成为今天人们防病治病的重要信息源[1]。广东省作为岭南医学的主要发源地,其医学源远流长,医家众多,著述纷然[2]。中医文献传播广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可再生的文献资源时刻面临着损毁、湮没、散佚和流失的严重危险。
中医目录学是祖国文化流传情况和医药发展的历史记录。通过中医目录,可了解我国历代医药书籍的流传沿革情况,了解中医古籍的种类、学术渊源、学术地位和基本框架。因而整理1949年前广东现存中医医籍,编制中医专科目录, 既是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也有利于厘清岭南医药学术渊源、学术流派及成就,为岭南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提供借鉴,为广东中医药研究提供一份较为翔实完整的专业地图。
笔者通过实地访问、目录收集、电话咨询、网络查询等研究方法,调查广东省内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方志办等机构,重点收录1949年以前刊印(含抄本)的中医药文献,最大限度地收集、反映广东地区1949年前中医医籍的现存状况。
初步调查省内50余家单位,最后确定收录有相关文献的单位有34家。其中公共系统图书馆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东莞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顺德图书馆、江门市五邑图书馆、江门市新会区景堂图书馆、汕头市图书馆、四会市图书馆、高要市图书馆、湛江市图书馆、惠州慈云图书馆、肇庆市端州图书馆14家。高校图书馆有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广东药科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汕头大学图书馆、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广州医科大学图书馆、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图书馆、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12家。文博系统有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2家。医药卫生系统有广东省中医院图书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图书馆、佛山市中医院图书馆、新会中医院图书馆4家。科研机构有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广东省医学图书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2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省内1949年前中医医籍资源丰富,分布较广,收藏条件各不相同,亟需进一步资源整合。
1.书目分析
由薛清录主编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迄今收录最全的中医古籍图书目录,该书收录全国150家图书馆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图书达13′455种,是查询中医药古籍的主要工具书。作为全国性书本式的中医药古籍联合目录,《总目》收录单位局限于各省主要的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科研专业馆,其中广东省内收录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四家单位,共辑录了这4家单位中医古籍书目1625种。笔者将所收录到的1949年前广东医籍参照《总目》进行分类,以学科内容划分为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按摩、本草、方书、临证各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综合性著作等 12个大类 52小类,必要时在小类下再细分(见表1)。
表1 本研究所收录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收录广东1949年前医籍书目比较
从表1中可见,调查所得广东现存1949年前医籍总种数为2547种,其中广东现存且在《总目》已经有收录书目有1984种,而在《总目》中没有收录的书目有563种。可见,《总目》搜罗广泛全面,不过仍有部分未被纳入,笔者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收录的范围和内容,对《总目》有所补充。
广东省内1949年前医籍以《伤寒》、《金匮》、本草、方书、临证各科、医案医话等为主,这与岭南鲜明的地理气候与环境条件有关。由于岭南天气湿热,疫疠流行,温病学说对岭南医学的影响深远,阐扬仲景《伤寒》、《金匮》的岭南医家日众,逐渐形成了岭南温病学说;岭南地理生态特点有利于动植物生长,药用植物种类齐全,草药学的研究颇受重视;医家重视诊籍资料的整理分析,记录了不少病例验案。由此,使得这几类文献流世颇丰。
2.收藏数量居前的单位的类目分析
从表2所见,1949年前医籍主要收藏在中医药单位及省内主要公共图书馆,类目以临证各科、方书、《伤寒》、《金匮》、本草等为主。广东省内现存1949年前医籍主要集中在广州、佛山、深圳、江门等地,这既与当代经济文化发展区域中心有关,也与清末民国时期的岭南医学发展一致。清末民初,广东中医发展较快,出现了众多本土医家,其籍贯主要分布在南海、顺德,大埔,番禺、新会等地。这一时期医学发展不平衡,医家分布不均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今地区医籍收藏数量不均衡。譬如,在江门地区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新会中医院图书馆,江门市五邑图书馆、江门市新会区景堂图书馆都收藏了不少古旧医籍,这与新会作为岭南历史名城,文风鼎盛,且近代岭南名医陈伯坛、卢朋著等皆为新会人不无关系。
3.版本简析
汇总各个调查单位所藏的1949年前医籍书目,发现各个收藏单位一共收藏了约6180个版本的文献(不同单位间收藏的相同版本统计有重复),版本以石印本、手抄本、稿本、铅印本、木刻本等为主,其中元朝3个,明朝171个,清朝2734个,民国3080个,时间不详127个,日本刊行63 个,刊行时间以清中期、民国为多。一者因为年代距今较近,自然损毁相对少,二者近代医家们为了中医的生存和发展不断著书立说,且逐步采用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尤其是民国时期,虽然只有短短38年,出版数量较多。
表2 广东省内收藏1949年前中医医籍数量较多的10家单位医籍类目分析
调查显示,广东1949年前中医医籍资源丰富,以临床、本草学等为主,清末民国时期的版本为多,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江门等珠三角中心城市。从目前调研的情况来看,虽然1949年前文献的收藏逐步得到重视,但是文献自然破损老化现象仍然严重,而部分文献存储条件简陋,又加速了文献的损坏;修复人才缺乏,使破损文献得不到有效保护、修复;缺乏古籍整理编目人员,大部分文献仅仅进行简单编目,不能够充分揭示文献内容,还有部分文献只是简单地堆放,尚待整理,这也使得医籍的统计数据不够准确;文献藏而不用,数字化建设缓慢,亟须在全省建立长效机制,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全省现存1949年前中医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开发,建立起文献数据库和网络服务系统,以推动、宣传和发扬传统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