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草纲目》中的五谷之性*

2019-05-14 09:02厦门医学院厦门361023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谷类药性本草纲目

厦门医学院(厦门,361023)

王明军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自古以来,“五谷”便成为了粮食作物的代名词。《论语·微子》有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是“五谷”之说最早的记载。《素问·脏气法时论篇》又有“五谷为养”之论,并以“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作为五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简称《纲目》载录了包括上述五谷在内的麻麦稻类12种、稷粟类18种、菽豆类14种,以及造酿类29种,共计73种谷物,其分类系统,内容详实。五谷不仅能够养育生命,而且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笔者立足中药药性,对五谷的种植、生长、加工及其应用进行深度解析,旨在发掘其科学性品质,为科学应用五谷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五谷乃天地造化之物,万民生养之本

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尝草别谷”,“始得遂养生之道”,直至“谷之类可谓繁矣”[1],是无数古圣先贤和劳动人民适应、探索自然所创造的伟大成果。由于受到当时五行学说和思想的影响,“五谷”之说逐渐产生,并发展盛行。经考证[2- 3],广义而言,五谷泛指各种粮食作物。狭义的五谷则代表五种作物,通常是指“稻、黍、稷、麦、菽”(以下同)。同时,“五谷”之说亦被历代颇多的诗词歌赋所推崇,比如“愿得年年被神福,秋宜稻谷春宜桑”(宋·李若川),“十日一风雨,五谷千常丰”(宋·李复),“五谷结实,万物归功”(宋·释普宁)等,足以印证了《纲目》所述:“天生五谷,所以养人,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惟此谷得天地中和之气,同造化生育之功,故非他物可比。”因而五谷的供给已成为民存民生中不可或缺的根本。

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通过取象比类、推演络绎之法,将五谷与人和自然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比如五谷与人体藏象之五脏,五谷与自然界五季、五方、五色、五味等,构建了“五谷-人-天地”彼此间的统一性、相应性。正如《素问》所述“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4]然而,“道可道,非常道”,五谷的基本特性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故而李时珍有云:“五方之气,九州之产,百谷各异其性,岂可终日食之而不知其气味损益乎?”即归根于药性,五谷因地、因时、因制等均有相异之处。

五谷之性因种植时间、生长环境而异

五谷的性能源于自然,知于人体。《纲目·谷部·稻》所述“氾胜之云: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幽风》云:十月获稻。”可见,稻的生长期处在春末至秋初之间,饱受自然温热之气,故其药性以温为主。然而,粳作为稻的种类之一,其性却有别于稻。时珍有述:“南方土下涂泥,多宜水稻。北方地平,惟泽土宜旱稻。”“粳稻六、七月收者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北方气寒,粳性多凉,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粳性多温,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迟粳、晚粳得金气多,故色白者入肺而解热也。早粳得土气多,故赤者益脾而白者益胃。若滇、岭之粳则性热,惟彼土宜之耳。”从中得出“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的结论,真正体现出“其性之温、凉、寒、热,亦因土产形色而异”的特点。

无独有偶,黍、小麦的药性与其生长时间、地点也具有相关性。《纲目·谷部·黍》所载“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盖黍最黏滞,与糯米同性,其气温暖,故功能补肺,而多食作烦热,缓筋骨也”。同时,时珍在“小麦”篇引用《图经本草》曰:“大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又引用《本草拾遗》曰:“小麦秋种夏收,受四时气足,兼有寒热温凉。故麦凉、曲温、麸冷、面热,宜其然也。”上述例证进一步说明,五谷的药性不仅来源于自然因素,而且与后期的加工和制作亦密不可分。

五谷之性因加工、制作方式而异

五谷的加工方式多为“炮生为熟”,即通过加热的方法制成各种式样的食物,而在加热的同时,其性味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纲目》所述的小麦在作汤时,不能使其种皮开裂,原因是小麦原属偏寒性,而种皮裂开后变为温性,会降低小麦消热止烦的功效。再者,小麦加工成面以后,时珍认为“北面性温,食之不渴;南面性热,食之烦渴;西边面性凉,皆地气使然也。”并且对“面”的毒性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面有热毒者,多是陈黝之色,又为磨中石末在内故也。但杵食之,即良。”“陈麦面,水煮食之,无毒。”“北多霜雪,故面无毒;南方雪少,故面有毒……江南麦花夜发,故发病;江北麦花昼发,故宜人。”进而揭示了由小麦加工成面之后药性的变化,值得借鉴和研究。

再者,加工后的粳米,其性能亦有变化。“大抵新熟者动气,经再年者亦发病。惟江南人多收火稻贮仓,烧去毛,至春舂米食之,即不发病宜人,温中益气,补下元也。”表明加工后的粳米温热之性大减,药性趋于平和,其功效即转为温补。而糯米的药性变化主要体现在其制作方面,“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饧尤甚,故脾肺虚寒者宜之。”另外,在《纲目》 “大豆”篇中,黑大豆的不同制作方式亦体现出不同的药性。“大豆生平,炒食极热,煮食甚寒,作豉极冷,造酱及生黄卷则平”,即大豆的生品、炒品、煮品及多种发酵品的药性均不同,并且在归经方面,“以黑豆入盐煮,常时食之,云能补肾。盖豆乃肾之谷,其形类肾,而又黑色通肾,引之以盐,所以妙也。”不难得出,五谷的药性决定其特殊的功效,而对五谷的加工与制作又是决定其药性变化的关键因素。

五谷之性服务于民生的食用和药用实践

民以食为天,无论是五谷的种植、生长,还是其加工和制作,其应用价值关乎民生。同时,由于五谷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能,因此为历代医药学家提供了多个角度去发掘五谷的功用。细观所载,《纲目》分别在各谷类项下的“主治”、“发明”及“附方”中汇集了百家对谷类的专论,同时又辨证地博采众长,去粗取精,详尽且系统地阐释了五谷的多重功效。结合现代文献[5],笔者以五谷中最具代表性的小麦、粳米、黍米、黑大豆为研究对象,将其药性、主要功效及其相关的应用进行了归纳,以此说明其具有特殊的养生和治疗价值(见表1)。

表1 《本草纲目》载录的谷类药性、功效及其传统的应用列表

从上述内容不难得出,各谷类的药性决定了其主要功效及其应用。同时作为民生之本的谷类,食用养身是其首要的价值,其中也包括其保健、养生的作用。例如黑大豆“久服,好颜色,变白不老”;小麦“养心气”;面“久食,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粳米“通血脉,和五脏,好颜色”。然而,鉴于各谷类药性的不同,五谷在应用当中需注意其饮食禁忌。比如黍米“久食令人多热,烦”;黑大豆“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满致死。服厚朴者亦忌之,动气也”等。总之,五谷的应用需遵循其独特的性能,掌握科学的应用常识,方能得其妙用。

《纲目》所载“鱼稻宜江淮,羊面宜京洛,亦五方有宜不宜也”,揭示了“一方水土长一方谷,一方百姓食一方谷”的道理,而五谷的生长、不同习俗的加工和制作方法亦造就出不同的性能,如果能将其独特的性能与养生、治疗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地认识和利用五谷的药性,那么《黄帝内经》所述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才能够真正体现其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博大精深的内涵。

猜你喜欢
谷类药性本草纲目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开封后水分活度的变化及安全性评价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多吃全谷类食物可防结直肠癌
常吃全谷类食物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