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花
【摘要】小语教师应该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语文学习习惯养成、口语交际、品性德性、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等全方位评价孩子,以此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狐假虎威 创新评价
小学语文中的评价体系如果不优化,不从最具体、最可操作方面入手,那么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一句空话。而当下小学低年级语文学習中的评价不容乐观。小学语教师仅仅是从考试分数的角度为孩子们的语文学习“盖棺论定”,还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语文学习习惯养成、口语交际、品性德性、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等全方位评价孩子,显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称道的。
笔者以统编版二上《狐假虎威》教学为例,探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
关于狐狸,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和习惯中,已经有太多的批评、太多的负面形象、太多的贬义隐喻,如狡猾、阴险、狡诈、“狐狸精”“狐媚子”……然而,狐狸真的如此不堪吗?能不能让孩子们“吾口说吾心”?能不能让孩子们少受固有看法的束缚?能不能让孩子们发出属于自己思考后的声音?且看以下教学片断:
师:你是喜欢狐狸,还是讨厌狐狸?
生1:我才不喜欢狐狸,因为它不是靠自己的真本事,而是过分依赖老虎。
生2:我也不喜欢狐狸,因为它的口中没有一句实话,全是欺骗。
生3:我也不喜欢狐狸,因为它只有花言巧语,而没有其他本事。
不得不说,这一连串的回答符合传统观念中狐狸“狡猾”的一贯说法。然而,传统观念做如此框定,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师和我们的学生也要随声附和。难道狐狸真的就是典型的反方代表吗?难道没有一个孩子喜欢狐狸吗?我看未必。如果全体学生都讨厌狐狸,都在课堂上发出了同一个声音,表达了同一种意见,那么,谁还“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怎么培养?如果教师任其学生一味地发出讨伐狐狸的批评之声,教师必将落得“尊重有余而引领不足”的尴尬下场。
仔细探究,狐狸为什么要借老虎的威风?难道仅仅是虚荣心在作怪?难道天生就是欺骗的本性?难道它有事没事就喜欢招摇撞骗?不,此文中的狐狸之所以这样是为了自救,是在面临巨大危险下的下意识的反应。也就是说,狐狸之所以这样,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应该让讨伐狐狸的声音一直持续下去,而应该允许孩子们发出其它的不一样的声音。
即便孩子们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哪怕孩子们没有“不同政见”,哪怕孩子们的回答一直“一成不变”,教师也应该使用“助产之术”,引领孩子们注意那些平平常常但蕴含着“生机”和“玄机”的地方,以此引发新的、不一样的、别样的对话。
师:假如你是狐狸,面对强大的老虎,是坐以待毙,还是想方设法求生呢?为了自救,能不能用一点点小计谋呢?
生:假如我是狐狸,我要想方法生存。为了活下去,可以假借老虎的威风。
师:既然如此,你为什么那么讨厌狐狸呢?
生:我……我……只是认为狐狸太狡猾了……
师:是呀,很多的影视剧和传统观念都告诉我们,狐狸太狡猾了。我们受了这种影响,所以从根子深处讨厌狐狸,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要学会从全方位来分析一个动物,分析一件事,而不是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
生1:从狐狸自救的角度说,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是对的,我们不该那么讨厌他。
生2:狐狸在生命受到危险的时候硬拼是不行的,只能想其他办法。
教师:你们真聪明,一点就透。还记得《狐狸与乌鸦》这一课吗?能说那只狐狸聪明吗?两篇文章中狐狸的出发点一样吗?
生3:出发点不一样,因为这只狐狸并不是生命受到了威胁,而是自己不劳动而靠花言巧语骗取别的动物的食物。
生4:对,那只狐狸是真正的狡猾。今天学的课文中的狐狸是聪明。
师:的确,聪明和狡猾是不一样的:为了生存应该多一些聪明,面对同样弱小的其他动物,如果用聪明或者狡猾的手段去行骗就是不对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底线,要合情,还要合理。
可以发现,正是教师“为了自救能不能用一点点小计谋呢”“既然如此你为什么那么讨厌狐狸呢”的不断追问,才促使孩子们去深思、去反思、去逆向思维、去“将心比心”,从而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新对话、新探索和新发现。
为此,我们需要重构课堂评价的思路:符合传统看法的不一定无限制的鼓励,该按下“删除键”时一定要按下;相反,允许不一样的看法,提倡多维度的答案,注重个性解读,张扬多元解读。而这恰恰是推进核心素养所更加需要的课堂评价。语文教师应该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去评价课堂,去评价孩子们的一切言语活动,并以此引领孩子们去亲近语文,学习语文,享用语文。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得失寸心知[J].教师,2015,(04)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