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霞
摘 要:随着社会平权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农村女性受教育权的重要性。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特殊的国情使得农村女性总体受教育水平低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为此,如何有效的提升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教育基础是当前人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文章从当前我国农村女性受教育现状出发,论述了当前农村女性在接受教育时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女性受教育现状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为农村女性就业学习提供有利的环境。
关键词:农村女性;性别视角;教育现状
一、当前我国农村女性受教育现状
(一)农村女性整体受教育水平与城镇女性受教育水平难以齐平。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所公布的统计年鉴,全国6岁及以上的人口合计1063758人,其中女性占比为49%。与此同时,未上过学的人数为56152,其中女性占比为71%,主要以农村女性为主,可以说,农村女性整体受教育水平与城镇女性受教育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在义务教育以及精准扶贫等相关政策的帮助下,两者之间的差距呈现逐年不断的缩小的特点,但是仍然有少部分的农村女性未享受应有的受教育权,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男女之间受教育权利不均衡的现象尤为明显。
(二)农村女性儿童辍学比例较高,整体入学率低于农村男性儿童。与农村男性儿童以及城市女性儿童的入学率相比,农村女性儿童整体入学率低于上述两方,特别是在边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女性儿童的失学率远高于其他地区。这是因为一部分的农村女性儿童由于家庭问题、重男轻女的偏见思想以及所在区域办学资源不足等,她们出于非个人自愿而被迫离开学校。与此同时,还有少部分的农村女性儿童由于长期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进度,对学习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从而产生辍学行为。
(三)农村女性缺乏持续性的受教育权利。一方面,为了落实义务教育普及工作,部分地区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为了片面追求高的毛入学率而想尽各种办法来提升义务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例如,个别贫困县甚至会发动帮扶责任人与教师一起做通家长以及学生的思想工作,从而鼓励学生入学就读。虽然有大部分的女童因此走进了校园,但是由于缺乏持续性的受教育措施的支持,她们不得不面临辍学的命运,这种“管前不管后”的行为难以有效提升农村女性在校比例。
(四)农村女性难以获得与城镇女性同样的教育资源。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交通便捷性远不如城镇,农村女性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与城镇女性所享受的教育资源有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从教学质量的角度来看,城乡师资力量有着极为明显的差距,农村的教师资源主要来源于当地的教师、三支一扶以及志愿者,然而,其中绝大多数的教师没有系统参加教育教学的学习,这使得他们的教学质量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从教师数量的角度来看,农村教育面临着严重的教师资源流失问题,且教师资源流失的比例逐年攀升,导致教师不得不身兼“多职”,甚至出现诸如美术、体育等部分课程被取消的现象,使得农村女性的受教育质量遠远低于城镇女性。
二、当前农村女性在接受教育时所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权缺乏应有的重视。一方面,农村女性旷课现象高于同龄男性,笔者通过对农村女性旷课率进行调研发现,随着农村女性年龄的不断增长,她们自身的旷课倾向越来越明显,其中,有意识性的旷课倾向占比为59%。特别是在农忙时节,农村女性的旷课率(包含病假)由平时的6%上升至13%左右,且她们的请假原由主要以事假为主。之所以会存在这种现象,是因为大部分的家长会要求年龄稍微大点的女性留在家里帮忙做家务以及照看弟弟妹妹,与之相对的是男性则不需要承担家庭劳动力的责任。对于学生请假的原因教师也非常清楚,大部分教师对此难以采取应有的措施将孩子“拉”回到校园中,教师的有心无力以及父母不重视使得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权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女性辍学率高于男性,而在巩固率方面则远低于男性,笔者对此进行调研发现,这一时期的女性辍学主要以自愿性辍学为主,“读书没意思”、“读书太难了,我学不会”以及“不想呆在家里,想出去赚钱”等均是导致她们出现辍学现象的原因。与此同时,大部分的女性在辍学后往往会选择跟同村年长的亲戚共同到异地打工,而家长在面对女儿辍学现象时以默许的态度为主,他们不认为女性受到教育就能够改变什么,也不指望着女儿能够在学校取得多好的成绩或者是有多好的表现,他们往往将更多的教育期望寄托在男孩子身上。
(二)农村女性难以获得平等的教育待遇。义务教育等相关政策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女性所获得教育资源倾斜比例越来越大,男女性之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发生概率变得越来越低,通过深入的探究我们能够发现这种教育平等仅仅只是表面上的平等,从本质上来说女性仍未获得应有的平等教育待遇。一方面,少部分的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性别期待以及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他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会给予学生不同的待遇。例如,一部分教师认为女性学习成绩好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女性自身的发育水平以及心智成熟状况远高于男性。与之相对的是,如果男性学习成绩好则认为是他们自身努力的成果。这种性别偏见使得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评价工作时往往无法为学生,特别是女性学生提供客观的评价结果,压制了女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男女性所享有的教育设施资源同样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足球场以及篮球场等基础设施已成为学校必备的教育设施。笔者通过对足球场以及篮球场等基础设施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女性使用足球场以及篮球场等基础设施的占比仅为28%,反映出了学校在设置教育设施时更多的关注男性的诉求,而对于女性的诉求则较少关注。
三、改善农村女性受教育现状的具体策略
(一)引导农村女性构建自我性别角色。首先,农村女性自我性别意识的觉醒是改善农村女性受教育现状的关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于先进性别文化的宣传力度,肯定女性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引导农村女性肯定自我,从而激发她们的自信心。其次,学校应当主动将性别意识教育纳入教师日常的教学培养工作当中,确保每一位教师能够消除来自传统性别期待以及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别观念。与此同时,学校在完善现有的基础设施时应当充分考虑女性学生的诉求,从而有效提升女性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学校以及教师应当积极开展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反思与批判工作,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性别差异。教师还应当不定期开展家访工作,向家长宣传男女受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将教育期待放在女性身上,最后,农村女性应当积极构建自我性别角色,正确认识教育中性别不公平现象的来源,从而实现自我性别意识的觉醒。与此同时,农村女性应当保障自身的受教育权,打破刻板传统性别定位所带来的影响,肯定自我的社会价值。
(二)为农村女性提供平等的教育待遇。首先,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应当意识到所谓的男女平等并非指男女都一样,而是在基于性别视角的基础上为农村女性提供平等的教育待遇。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每一位新入职的教师落实好继续教育工作,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新入职教师。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女性学》以及《社会性别》等相关性别教育课程所占的比重,引导教师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别平等意识,正确认识性别刻板印象对于教学工作所带来的缺陷以及危害,从而增强自身对性别观念的敏感度,及时修正自身的教学行为。其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提供“因材施教”,在编制教案时应当将女生的学习程度纳入其中,引导女生在课堂上大胆回答问题,以自信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此同时,教师在给予学生评价时应当积极使用正面的评价语,从而增强女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学校应当构建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利用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全面的梳理现有的资源配置以及规章制度的,为农村女性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环境,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村女性受教育存在农村女性整体受教育水平与城镇女性受教育水平难以齐平以及缺乏持续性的受教育权利等现象,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权缺乏应有的重视等原因所致,为此,应当引导农村女性构建自我性别角色,在此基础上为农村女性提供平等的教育待遇。
参考文献
[1] 袁涓文,何坤册.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民教育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
[2] 包文婷,包代祥.农村女童教育公平问题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3] 陈腾,冯韶华.社会性别视角下我国农村妇女成人教育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
[4] 黄雯,李录堂.中国农村妇女问题研究综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