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问题。由于人力资本的不可直接观察性,带来了其存量测算的困难性。目前学者分别基于不同角度提出了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方法,梳理下来有成本法、收入法、教育指标法等。文章试图在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探讨研究现有人力资本存量测算方法的理论基础、计算原理、发展与应用实践、存在问题等内容。
关键词:人力资本存量;成本法;收入法;教育指标法
一、 引言
一般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历经Schultz、Mincer、Becker等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人力资本理论逐步形成、成熟。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为测算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提供了相应的支撑,同时随着人力资本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实践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客观上又对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测算提出了更多要求。
人力资本存量既有数量特征又有质量特征,不仅反映绝对数值,而且反映结构层次,同时人力资本既是一个动态概念又是一个静态概念,具有时效性和损耗性特征。由于人力资本这一资本形态的不可直接观测性和易变性,给其存量水平测算的准确性带来了困难。综合国内学者研究,成本法、收入法、教育指标法是最常用到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方法。
二、 成本法
成本法测算人力资本存量,是基于测算投资成本的方法。可以认为人力资本的当前价值水平跟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沉淀、转化形成过程中的总计投入密切相关,进而运用投资成本推算存量水平。
1. 理论基础。人力资本是蕴藏于人身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人的投资积累形成,包括教育、培训、保健、迁移等。投入越多,积累越多,人力资本存量越大。Schultz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有用能力,为了获得这种能力,人们必须承担费用、花费时间。这为使用成本法测算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成本法借鉴于物质资本的核算方法,实质是把人力资本的投资额看作人力资本的形成额。隐含的前提假设是:人们拥有的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多少跟后天为获取这些知识、技能所花费的投资成本是一致的。
2. 基本计算方法。Schultz指出教育、健康、在职培训方面的投资会增加人力资本,Becker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等多种形式。根据以上含义,我们可以构建成本法基本公式:
IHC=IE+IH+IT+IY
IHC为人力资本投资总成本;IE为受教育投资成本;IH为健康投资成本;IT为培训投资成本,IY是迁移成本、机会成本等。因为教育和健康占据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比例,在实际应用中,很多文献将人力资本投资简化为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
考虑到投资成本的时间累计效应和会计核算,一般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当期的投资总成本。即当期人力资本存量等于上一期人力资本存量加本期人力资本投资,再减去本年人力资本折旧和贬值:
HCt=HCt-1(1-?坠)+It
HCt是t年的人力资本存量,HCt-1是t-1年的人力资本存量,It是t年人力资本投资额,?坠是人力资本折旧率。
3. 发展与实践应用。最早提出使用成本法测算人力资本水平的是E.Engle(1883)。他将全体劳动者划分成了几个阶层,并且对每个阶层的人的初始成本、每年新增成本、人生长到成熟的年限做了假设,从而估算出了特定阶层中特定年龄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后来,J.W.Kendrick(1976,1994)等很多专家深入研究并拓展成本法,使成本法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形成永续盘存法。
钱雪亚(2005、2012)认为基于投资视角测量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與商品价值计量的一般原则相符合,她在人力资本存量测量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独对成本法情有独钟。焦斌龙、焦志明(2010)使用成本法对我国1978年~2007年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估算,运用永续盘存法的思想,构建计算公式为:Ht=■Hit=■[(1-?坠i)Hi(t-1)+Iit];公式中Ht表示第t年人力资本存量,Hit表示第i种人力资本在第t年时的存量水平,Iit表示第i种人力资本在t年时的投资额,?坠i表示第i种人力资本的折旧率;其中i=1,2,3,4,5分别表示教育、卫生、科研、培训、迁移。乔红芳、沈利生(2015)采用引入了教育投资时滞概念,用成本加权法估算了中国1978年~2011年的人力资本存量。
4. 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统计范畴不明确,类似于“小孩抚养费用”等费用哪些属于消费性支出,哪些属于投资性支出,统计范围和口径不好确定。
(2)即使投资成本统计范畴明确,但是人力资本的投资支出并不完全等于人力资本的形成,投资和形成之间的转化率不好确定,且投资支出与资本形成之间还存在时滞效应。
(3)人力资本折旧率?坠的不确定性。
(4)没有考虑初始禀赋问题,纯粹的依据投资成本来比较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可能导致天生愚钝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可能被高估而天生聪颖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却可能被低估。
(5)数据的可得性:数据的宏观数据可以通过政府部门获得,但微观数据不好获得,投资还会包含家庭个人投资。
三、 收入法
收入法测算人力资本存量,是将人力资本的价值通过货币价值予以体现,基于资本收益的思想,依据人力资本所能获得的当期或未来收益的货币价值,来测算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1. 理论基础。按照微观经济学理论,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反映了要素报酬。这样学者们就可以通过计算劳动报酬的方式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收入法测算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是把人力资本看作一种特殊的“资本”。获取收益是资本的基本属性,收入法正好体现了人力资本获取收益的资本属性特征。收入法的实质是依据资本与预期收益的相关关系,依据预期收入水平反过来推算资本存量水平。当然收入法需要假设:收入高低能客观地反映人力资本边际劳动生产率水平。
2. 基本计算方法。根据收入法的定义,一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可以用他的货币价值水平体现,而人力资本的货币价值可用折现加总公式计算
HC=■■
HC为人力资本存量,Yt是第t年的当年收入水平;T是要计算人力资本水平的时间段,以年限表示;r是贴现率。计算出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后,通过加总的方式可以得出一个组织或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这是收入法计算人力资本存量的计算基础。
3. 发展与实践应用。收入法的思想最早起源于W. Petty(1690),他研究了瘟疫、战争、屠杀和人口迁移对一个国家的实力所产生的影响。L.I.Dublin and A.Lotka(1930)对收入法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概念。他们认为年龄为a的人们的总体人力资本计算式为:
HC(a)=■■
P(a,x)表示年龄为a的人再活x岁的概率,Y(a)和E(a)分别表示a岁人的年收入水平和就业率水平,r表示贴现率。Weisbrod(1961)在此方法上,将年龄限定在0-74岁。Graham和Webb(1979)将经济增长率、教育纳入模型。Jorgenson和Fraumeni(1989、1992)扩展了GW的方法,他们假设年龄一个人在t年的收入现值,等于他t年的本期收入加上他在t+1年的收入现值,从而简化贴现过程。王德劲、刘金石(2006)通过将劳动年龄人口作为整体概念,假定人口分为三个年龄组,分别使用平均收入增长率和“1-死亡率”去套入公式中的预期收入和就业率,测算了我国1952年~2003年期间的人力资本存量。朱平芳、徐大丰(2007)利用单位人力资本的假设,估算了中国主要城市的人均人力资本[ ]。李海峥(2010,2014)运用JF的方法和其以改进的J-F终生收入法为基础的中国人力资本综合度量的方法体系,估算了国家以及省级层面人力资本存量。
4. 存在的问题。
(1)人们实际生产中的人力资本供给水平和人们实际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并不完全相等,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和全部的未来收益现值不是相等的概念。影响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人力资本只是其中一种,因而收入水平并不能真实反映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2)即使人力资本拥有者的收入可以真实的反映人力资本存量情况,但是实际生活中,收入的差异无法完全反映生产率的差异。比如收入的行业差别、地域差别等无法确切区分。特别是在中国,存在大量非市场原因影响人的收入水平,构成了应用收入法的制约。
(3)折现率水平r的不确定性。
(4)需要准确的数据支撑:除了常规的的人口和劳动力数据之外,还需要准确的就业率数据,以及有年龄、性别、教育层次等特征变量的收入数据等系统数据,这在国内是难以满足的。
四、 教育指标法
教育指標法计算人力资本存量,是依据平均教育年限、绝对教育年限等教育指标作为代理变量来间接的反映人力资本水平,估算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
1. 理论基础。知识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构成内容,人们主要通过教育获取知识,可见教育是劳动者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来源和重要途径。同时,教育水平可以正向影响"干中学"等培训效果,一个人的教育年限越长,他积累经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越强;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也越注重并且也越知道如何改进自身的健康情况。知识、培训、健康都是人力资本的主要构成,并且,很多实证已经表明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与反映人力资本水平的收入成正比关系。可见,一个人受教育的成就越大,反映出来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这些都为基于教育指标计算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提供了理论基础。大量学者倾向于认同用受教育水平可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2. 基本计算方法。将全体人口人力资本水平分为几个阶层,总教育年限(HC)可以表示为:
HCt=■Eit·hi
其中Eit为t年第i学历层次劳动者人数,hi为第i学历层次人的受教育年数(学制年数),用i=1,2,…,n,分别表示对受教育程度的分类。总教育年限除以人口数量可得平均教育年限。
3. 发展与实践应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G.Psacharopoulos(1973)、V.Nehru(1995),蔡昉(2002)等先后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指标研究了人力资本存量水平。R.J.Barro(1993)构建了公式HC(t)=■s×?浊(t,s)ds,HC(t)表示第t时期的劳动者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s表示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浊(t,s)表示在第t时期受教育年限为s的劳动者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
Lau(1991)、胡铵钢(2002)等以受教育年限总数这一指标形式研究了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孙旭(2008)在研究中构建了包含受教育年限和工龄两个变量的理论模型:HCt=HC0+f(HC0,Wt)-g(HC0,Wt),其中HC0和HCt分别表示通过教育获得的人力资本存量禀赋和在年龄为t时的人力资本存量,Wt表示年龄t时的工龄,f(HC0,Wt)为工作后通过培训、干中学等增加的人力资本增量,g(HC0,Wt)表示人力资本随着年龄增长折旧或贬值部分。
还有一些文献以相对教育指标形式研究人力资本存量。L.G.Sandberg(1982)以成人识字率、R.Levine(1992)李平(2008)以入学率、D.card(1992)以师生比、杨建(2006)构建教育和健康综合相对数、Fleisher和Zhao(2010)以“高中及以上人员占人口比重”“大学及以上人员占人口比重”、周云波(2010)用教育收益率代替教育年限等其他形式分别测算研究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4. 存在的问题。(1)偷换概念:教育指标仅是做为代理变量,并不符合人力资本的定义,学历水平和受教育年限仅仅只是劳动者接受教育的过程和时间,并不能真实反映人力资本存量水平;(2)以偏概全:劳动者通过学校教育获取的知识仅仅是人力资本内容的一部分,并没有全面考虑到人力资本在健康、培训以及干中学等其他方面的形成部分;(3)忽视教育质量差异:即使同样年限或指标相同的的学校教育,因在不同的时代或者地域,会因不同的教育质量,产生不同的结果;(4)多种教育指标的不一致性和不确定性。
五、 总结与讨论
测算人力资本存量的方法实践中还有剩余法等,因影响力有限,本文不再详细介绍。成本法测算的是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收入法测算的是人力资本收益价值,教育指标法是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受教育程度用以测算人力资本存量。这是三种最为常用的测算人力资本存量的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三种方法孰优孰劣,虽然学界做了大量研究和探讨,但是目前仍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理论基础方面:Schultz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资本”。根据上述定义,基于投资成本的成本法和基于资本收益的收入法,较教育指标法理论支撑更为坚实。选择教育指标为代理变量计算人力资本,并不严格不符合人力资本的定义,理论基础稍弱。
计量形式方面:无论成本法的投资成本还是收入法的预期收入都转化为货币价值计量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这也符合将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计量方式;而教育指标法纯粹以教育指标(年限)计量人力资本水平。
数据支撑方面:成本法所用宏观投资数据较易获得,但涉及家庭个人等微观数据缺乏支撑;收入法需要的人口统计数据、薪酬统计资料等,目前国内数据缺乏连续性、制度性、系统性的支撑;教育指标法所需的基础数据相对较易取得。全面而准确的资料是人力资本存量测算的必要条件,官方、民间统计资料的不断发展完善是人力资本存量测算准确有效的必要保障。
不确定性方面:投资成本统计范畴的不确定性、投资成本转化为资本形成转化率的不确定性、折旧率的不确定性、禀赋问题等,构成成本法的不确定性。存量水平并不等于实际生产供给、薪酬收入的不确定性、折现率的不确定性等,构成收入法的不确定性。代理变量的准确性、以偏概全、教育质量的不确定性、各种指标统计的不确定性等构成了教育指標法的不一致性。
实践应用方面:教育指标法具有直观、易操作的特点,且采用受教育年限可以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尤其是跨国比较;成本法因为其理论基础和数据可得性,国内学者使用也较多;而收入法因为国内相关数据不好获得,且预期收入折现率r预测的不确定性,国内学者较少使用。
另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理论上不是简单的个人人力资本存量之和,还要考虑人力资本外部性问题。易定红、陈翔(2018)认为,一个人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仅会影响他本人生产力,还会对他周围的相关者的生产力造成影响,这是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实质内容,也必然会对一个组织的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带来影响。这些研究工作还要日后系统开展。
参考文献:
[1] 钱雪亚.人力资本水平:方法与实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 钱雪亚.中国人力资本水平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5(4).
[3] 焦斌龙,焦志明.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估算:1978-2007[J].经济学家,2010,(9).
[4] 乔红芳,沈利生.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再估算:1978-2011年[J].上海经济研究,2015,(7).
[5] 孙旭.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投入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7,(10).
[6] 钱雪亚.人力资本水平统计估算[J].统计研究,2012,9,(8).
[7] 王德劲,刘金石.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估算:基于收入方法[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9).
[8] 朱平芳,徐大丰.中国城市人力资本的估算[J]. 经济研究,2007,(9).
[9] 李海峥,李波.中国人力资本的度量:方法、结果及应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5).
作者简介:袁帅(1985-),男,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一级建造师,中级工程师,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本。
收稿日期: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