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晓明
编者按:国际理解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素养的世界公民是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依托“指向提升国际理解素养的学习生活建构”这一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整体建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基于学科渗透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取得了丰富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本期推出该项目的一组文章,就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以及学科渗透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飨读者。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核心素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9-0066-03
国际理解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多元世界、不同文化和人类共同利益等问题时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以宽容、尊重、合作、共生为主要价值取向。在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具备全球化、未来化的眼光,拥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人才日显重要。2016年,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指向提升国际理解素养的学习生活建构”项目被确立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依托项目建设,南菁高中开启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整体建构的探索与实践。
国际理解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有序落实到学校教育生活的全过程。南菁高中10余年国际化办学的经历为整体构建学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学校充分发挥一线教师在项目整体规划与设计中的作用,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经过多次讨论,确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的路径为:以国际部建设为引领,课程整体建构为目标,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切入点,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展开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探索。(如下页图1)
课程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南菁高中综合学校的历史文化特点、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对未来教育的思考,系统构建了两轴三级五域的大美育课程体系,“国际理解”是该体系中“公民社会”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开发“体系化”校本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五大学习领域为:本民族文化理解、异域文化理解、人权教育、和平教育、环境教育。围绕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参照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框架,根据南菁高中的实际情况,项目组以“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环境、和平、共生教育”为主线,系统开发了22门“国际理解”主题的校本课程(如表1)。我们力求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体现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性和建构意义,通过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追求个体生命的完满和精神的充盈,提升他们“审视自我、尊重他人”的品质,培养在国家和世界范围内的团结、公正和宽容的情感,从而能在未来担负起全球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2.探索“融合性”學科渗透。
学科渗透融合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主渠道,国家课程中各个学科都具有与国际理解相关的教育契合点。项目组探索出三种方式开展“国际理解学科渗透”的研究和实践:一是课堂教学中,在保证学科自身教学目标完成、把握学科原有特质和要素的基础上达到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升华;二是根据各个学科的自身特点,梳理出适合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点,开发“嵌入式”学科渗透专题、主题资料库;三是研究国外主流学科教材,分析不同国家在同一门学科同一个教学内容中呈现出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式上的差异性,吸取其中合理的部分,调整、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3.创新“品牌式”主题活动。
教育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所学价值观、理念及知识的应用实践程度,因此,国际理解教育不能只是注重认知的学习、满足于对学生国际理解知识的“装载”,还需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领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项目组围绕相互依存性、文化多元性、社会公正性、纠纷性、变化性及稀少性等“六大中心概念”,统整相关学科课程,开发了七个“国际理解教育”综合主题活动课程,包括莎士比亚戏剧节、《史记》《红楼梦》校本剧汇演、多元文化艺术节等,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立足传统,注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弘扬;强调态度,注重培养“世界公民”的视野与胸怀;关注技能,注重沟通、交际等实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4.创建“浸润式”共享资源。
南菁高中国际部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学校尝试将本部和国际部的课程进行有机地融合、交叉,创建形式多样的“浸润式”共享课程资源,满足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对于国际部的学生,学校坚守“南菁人、中国心、世界观、国际范”的育人定位,秉持“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培养的基础上”的育人理念,精心选择本部的“国兰与文化、篆刻艺术、书法艺术、论孟的智慧、国画临摹与创作”等传统文化课程面向国际部学生开放,引导他们把握好民族主义立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国际部也有多门特色课程向全体南菁学子开放,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将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让学生在更为宽广的世界中成长。
5.开展“项目式”国际交流。
南菁高中是国家汉办的基地学校,是“锦绣江苏”项目基地学校,是哈佛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国外多所高校、中学存在合作项目。通过多渠道的国际化合作项目,一方面,选派学生到国外名校、项目学校和合作学校进行学习,领略他国文化中的优良思想、方法、理念,为我所用;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学生游学项目,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学生来校交流学习项目,为南菁学子创造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合作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构了多元化的国际理解课程支撑体系。一是通过多个国际理解教育课题、项目的研究,为教师吸收国外前沿成果、获取外界信息、接受先进理念、感知异国文化创设条件,为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团队培育助力课程建设,为教师提供了多种学习和培训的渠道,不断提高教师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知識素养及基本能力;三是营造氛围提升实施成效,通过打造最美的空间环境、构建温暖的发展环境,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有舞台可展示、有快乐可体验。
国际理解教育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南菁高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本校、区域、国际友好交流学校的教育资源的利用还需要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理论依据、不同课程间的逻辑关系还有待加强。未来,南菁高中将在把握、思考这些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处理好课程与社会、课程与学生、课程与知识、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关系,以进一步促进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科学化与系统化。
[1]熊梅,李水霞.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0(1):50-55.
[2]翁文艳.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92-96.
[3]谢淑海,熊梅.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学校课程的原则与模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3(1):69-73.
[4]陈红.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及路径[J].人民教育,2014(15):7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