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晶晶
摘 要:山区未成年人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缺乏应有的思想教育和人文关怀,而成为推进思想道德培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贯彻落实山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培育工作,需要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学校和课堂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融入日常;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着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山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培育
在思想道德培育过程中,山区未成年人成了最易被社会大众忽视的对象。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培育的主要任务。由于成长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山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普遍处于低下水平,这也引发了相关领域学者的思考。
一、山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出于对当地技术水平、就业岗位、薪资薪酬的考量,许多山区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以期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尽可能给孩子多一些物质补偿,这也就造成了许多山区存在的共性问题——“留守儿童”。面对这群缺乏父母关爱和恰当教育的山区未成年人,我们可以总结出其显现的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智轻德观念严重
迫于应试考试的压力,许多学校和家长都将对孩子的关注点放在成绩上,甚至有学校压榨学生的课余时间,通过缩减其他社会实践课程,片面地追求智育。重书本轻生活、重知识轻能力、重身体轻心理的现象在多数学校屡见不鲜,山区学校尤甚。康德曾言:“这个世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一是我们心底崇高的道德准则。”由此可见,在对未成年人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关注自然和心灵。
2004年,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重视发展家庭教育,加强德育的实践活动,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学校德育的成效主要在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和确立上,而这些成果又逐渐被智育化了。比如,考试是检验智育成果的主要手段,但遵守考试纪律又隐含了“诚实、公平”等德育因素。考试不作弊说明了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但作弊行为在短期内消失的预期却不容乐观。这说明,道德观念的形成与道德行为的落实不能混为一谈,道德观念的建设完成需要道德行为的落实赋予意义。重智轻德观念与古人所强调的“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应该重视起来,加快步伐采取措施改善这种情况。
(二)学校教育脱离实际
对于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而言,书本上所呈现的道德教育内容是空洞而宽泛的。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往往不易理解、消化这些抽象的内容。山区学校由于教师队伍单薄、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氛围不浓厚,德育知识难以被学生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德育过程中,难免存在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得已执行教学活动的敷衍情况,导致教师与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之间缺少互动。未成年人是德育过程的主体,必须让未成年人充分参与进来,获得认知体验,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标准。受近年来部分教育伪专家宣传的错误思想的影响,山区教师的教学理念容易出现偏差,误将培养出重点大学的优秀学子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一味地给未成年人灌输“成绩好才能走出大山”的观念,不考虑未成年人“成材先成人”的实际因素,让山区未成年人无法接触到思想道德培育的大环境,以致其缺失相关方面的教育。
(三)家庭教育落后缺失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思想道德培育的前线,那么家庭教育就是思想道德培育的后方。2003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骆风先生提供的北大博士生家庭教育的分析专著,分析表明,被采访的博士生的父母的学历不高,可见其难以对子女的学业直接施加正面影响。而他们的子女能获得北大博士生的学位,究其根本,是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正直善良、勤奋上进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在其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成年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耳濡目染,也不自觉地形成了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校的思想道德培育是看得见的手,家庭的思想道德培育则是看不见的手,它启迪着未成年人的心灵,润物细无声,使他们终身受益。反观山区未成年人,他们的父母大多停留在对物質资料的追求上,只希望孩子能够吃饱穿暖,忽视了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山区未成年人的家庭德育这一块处于长期空白状态。隔代教育带来的后果,就是落后教育观念的普遍存在。山区老人没有接受过先进的教育,固守传统教育的糟粕,无法做到“扬弃”,导致山区未成年人家庭与学校教育无法实现恰当的对接。
(四)社会环境优化不到位
我们都身处互联网时代,大众媒体蓬勃发展,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现。未成年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中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首先,山区未成年人作为较晚接触电子产品的群体,对新出现的事物抱有更为强烈的好奇心。一旦接受了错误的信息引导,他们极有可能误入歧途,耽误前程。其次,网络监管难以全面覆盖,给了违规游戏、色情口袋书等可乘之机,这也成为腐蚀未成年人心灵的一大社会公害。部分未持有合法营业执照的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娱乐场所利欲熏心,罔顾法律法规,成了未成年人的“世外桃源”。再次,山区未成年人由于现实经济的不宽裕,更易受不良诱导,在虚拟世界攀比财富。长此以往,必将扭曲未成年人的心理和人格,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最后,山区未成年人如果错误理解言论自由,发表一些不恰当的言论,容易遭受网络暴力,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使其变得孤僻懦弱,严重影响其未来发展。
二、山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培育的基本对策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18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用户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端正其思想道德,解决其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整合优化社会教育资源,微观宏观并重,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才能逐步见到成效。
(一)完善网络监督机制,打造绿色健康平台
未成年人是沉溺网络的主要对象,归根结底是其心智发育不成熟,没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针对其身心发展所处阶段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双管齐下,疏堵结合。由于未成年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处于叛逆期,苦口婆心、好言相劝并不适用于这部分群体。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顺向疏通的方式,引导其思想道德回归正确的轨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固然有消极的一面,但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网络也并非洪水猛兽,我们应该用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首先,我们可以从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出发,在网络上发起网页制作大赛、游戏编程大赛等娱乐性竞赛,激发山区未成年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将上网时间的注意力转移到正当学习中来,提高个人能力,为适应互联网时代、融入大数据社会做好准备。其次,我们可以发动相关专业机构搭建线上教育平台,为山区未成年人拓宽视野提供可能性,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山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改变学校教育指向,推动教育目的转型
3月18日上午在京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僧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山区未成年人与其他未成年人的区别在于,他们所接受的学科知识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基本来自学校这一主阵营。因此,山区学校更应该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积极克服学校教育“指挥棒”指向的弊端。此处的“指挥棒”指的是诸如中考、高考类的升学考试,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成年人的人生轨迹。这也导致了教师将升学率作为衡量学生综合水平的唯一尺度和标准,间接造成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忽视。
教育体制改革后,倡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山区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号召,在对山区未成年人进行应试学科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巧妙注入思想道德教育因素,削弱未成年人学习成长的功利性。开展评价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山区未成年人在活动中践行道德观念,促进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的实现,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加速素质教育的推进。
(三)匡正不当成才观念,营造温馨家庭环境
父母作为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而子女作为父母的折光镜,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的准则和处世的哲学。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指路人,是孩子不自觉的模仿对象。山区未成年人的家庭经济往往不够宽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其父母望子成龙的观念。山区未成年人从小背负着父辈对自己殷切的期望,心理负担沉重,家庭氛围不够融洽,不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针对以上常见现象,父母应该树立科学的成才观,积极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既不能因为孩子成绩好而过分宠溺,又不能因为孩子成绩不理想而对其施加暴力,避免孩子出现性格缺陷。在外出务工期间,父母应当与孩子约定好按时给孩子打电话,及时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学会倾听未成年人的心声。父母在给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以亲身的言行去感染、陶冶孩子的心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真正的人才。
(四)创新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加强社会合力
为了减小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阻力,社会各界在不同领域都做出了努力。在海量的文化产品市场上,相关人员全力地进行甄选,多年来始终坚持扫黄打非。在遍地“开花”的营业性网吧中,相关人员经常性地突击检查,及时清理其中不合乎法律法规的部分。但这些力量分支未能拧成一股绳,因此难以创造出1+1>2的效果。3月18日上午在京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積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另外,习近平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在关注创新思想道德体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把关注点放到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上。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应鼓励作家、艺术家等创作出富含思想道德教育因素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未成年人在道德文化熏陶下成长。大众传媒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应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让山区未成年人衣食足,更要让其知荣辱。以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节日文化、时尚文化为载体,提高山区未成年人的鉴赏水平,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山区未成年人长期处于相对闭塞的环境,解决其思想道德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一项长远紧迫的现实任务。东汉哲学家王符曾言:“德不胜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只有调动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正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不断探索新途径,实时跟进教育改革,才能培育出学识与品德并重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实践理性批判[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4.
[3]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新华网,2019-3-18.
[4]彭玲玲.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研究[J].大众文艺,2018.
[5]韩絮.农村小学基于思想道德建设的教学实践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