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培卫
摘 要:家庭暴力会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带来程度不同的冲击甚至伤害。孩子经常挨打或挨骂,心理会严重扭曲,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自卑、无助、暴躁、孤独、撒谎、固执等问题。本文认为,对遭遇家暴的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有心变无心,采取“闲聊拉近法”;二是施以爱心,多一些关怀;三是施以激励,增强他们对人生的信心;四是创设环境,给他们锻炼展示的机会。
关键词:家庭暴力 学生 爱心 关怀 激励
家庭暴力具有持久性和爆发性,遭遇家暴的孩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呵护,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与烦恼之中,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带来程度不同的冲击甚至伤害。他们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等在不良因素的引导下,容易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犹为突出。
我所任教的学校地处农村,大部分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不高,素质相对低下,很多家长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旧观念,因此,各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遭遇家暴的学生。经过长期观察以及长期和这些学生打交道,综合这些学生的日常表现,我发现这些孩子身上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善言辭,与人交往存在障碍
有一个学期,我班有几个由其它学校转入的学生,其中就有一个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孩子。由于孩子的父母经常打架,对她也经常打骂,家庭生活质量极差,小孩子穿得脏兮兮的,班里没有人愿意和她在一起,她也习惯自己在一个角落静静地呆坐着。在开始与这个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以及课堂上的一些教学活动当中,我发现这个孩子的语言交往能力有很大的缺陷,问十句,答一句,不问不答,不善言辞在这个孩子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即使偶尔说几句话,也是轻声细语,就像在说悄悄话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个学生在与人交往上严重缺乏信心和能力。
(二)冷漠、忧郁,缺乏对生活、对人对事的信心和热情
孩子总是依恋父母的,父母不仅是家庭的支柱,也是孩子精神上的依托。家庭长时间的争吵和打闹使平静的家庭生活秩序被打乱,使孩子一下失去了精神依托。其后果一是让孩子感到烦恼和苦恼,产生失落感;二是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感到孤独、沮丧,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时时表现为冷漠、忧郁多疑,缺乏热情和爱心、进取心和上进心。
(三)行为极端化,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缺乏积极性
由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和正确的父母影响与引导,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学生在行为上很容易表现出一种极端化的倾向。他们中的有些人虽然能化家庭消极因素为个人的积极因素,以自己的勤奋和进取摆脱家庭落在自己身上的阴影,但相当多的学生则表现较差,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行为:
1.课堂纪律松懈,在班级活动中表现随便,对学校、班级纪律视若无物。
2.由于没有称职的监护人,学校、家庭无法与家人正常沟通,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对读书不感兴趣,缺少学习热情,上课不听讲,学业成绩不断下降,甚至可能辍学。
3.因与家长关系紧张,情绪对立,在校内,对同学有较强的进攻性,常有打架、欺负同学、破坏集体财物的行为。
4.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管教,有些学生在学校里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老师的话听不进,爷爷、奶奶又管不了,游戏厅、网吧就成了他们经常活动的场所。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孩子经常挨打或挨骂,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并将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这种皮肉之苦和精神压抑,会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自卑、无助、暴躁、孤独、撒谎、固执等心理问题。据我了解,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挨打挨骂,那么他就极有可能出现以下的不良心态。
1.自卑。有的家长打骂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事实上,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在被打之后,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经常挨打挨骂的孩子,自尊心会受到严重损害,进而产生自卑心理,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
2.无助。经常挨父母打骂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因为他们觉得最亲的人都这样对待他们,其他人就更不会帮助他们了。当然也有的家长打骂孩子后,自己又后悔,反过来又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他也就习以为常了。
3.暴躁。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会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将来走向社会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这样的孩子不但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而且也不和同学、小朋友一起学习玩耍,性格明显孤僻。
5.撒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骂呵斥,久而久之,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的谎话,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识破。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挨骂,孩子下次做错事后更不会说实话,形成了恶性循环。
6.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打,时间一久,孩子一看到家长,就会胆战心惊,产生恐惧心理。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表现为自卑、懦弱。这样的孩子往往惟命是从,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中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就为他将来走向社会埋下了一颗“懦弱”的种子。
7.固执。有的家长稍不如意就打孩子,不但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会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表示无声的反抗,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存心让家长生气。还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越打犟劲越大。有的孩子甚至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性格变得越来越固执。
据专家最新研究发现,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患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会增加,其大脑发生的变化甚至可以比拟经历残酷战争士兵大脑发生的变化。国外有机构曾经就此问题做过有关试验,参与试验的40名孩子平均年龄为12岁,其中约一半人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还因此被送入社会救助机构。试验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在看到生气表情的图片时,大脑中前脑岛和杏仁核两个区域(与紧张情绪有关)的活动幅度要明显大于那些在正常家庭生活的孩子,而以前研究人员也曾在经历过残酷战争士兵的大脑中发现过这种情况。
这个试验说明,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可与战争对成人的影响相提并论。由于孩子心智没有成熟,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精神疾病的风险增加。通过对这些孩子的表现进行分析,加上长期与这类学生打交道的经验,我认为,对遭遇家暴的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一)施以“闲聊拉近法”,有心变无心
为了打开遭遇家暴学生封闭的心灵,老师可以在他们心态平和时,以似乎毫无准备、没有中心、不拘内容、不拘形式的方式与他们谈些无关紧要的话。然后巧妙地利用这个“无中心”来实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利用所谓“无关紧要的话”,使其在闲谈和笑声中不知不觉受教育,利用“闲”的优势,自然适时、巧妙地取得他们的信赖,打开他们封闭孤独的内心世界,在交流中活跃情绪,闲聊中拉近距离,巧妙地达成心理的共鸣,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施以爱心,多一些关怀
我在和这些学生接触时,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对这类学生要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关怀。要多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心理、品行、精神、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
我曾经带的一个班里有个刚刚转来的学生,当时穿得破破烂烂,脸脏兮兮的,上课经常迟到,作业没有完成过一次,课下很少与同学交流。为了解情况,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我看到他的脸像一个小花猫,褂子上烂了一个口子,身上还散发出烟熏火燎的味儿。原来他的父母经常打架,婚姻处于崩溃边缘。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很差,所以上学比一般孩子晚了两年,基础比较差。由于父亲天天下地干活,母亲天天打麻将,没人照顾他的生活,而且他每天放学回家后还要帮父亲干地里的活,收拾家务,根本没时间做功课,稍有不慎还会招来父母的打骂。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便告诉他:“咱人穷志不穷,有啥难处,老师和同学会一起帮助你。”看到他感动的泪水,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帮他走出困境的信念。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他补习功課,及时提醒他注意个人卫生,帮他洗衣服,同时号召全体学生关心他、帮助他。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他的学习生活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施以激励,增强他们对人生的信心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处于家暴中的孩子,往往心灵受到冲击,对自己的未来非常迷茫,对学习,对生活失去信心。因为他们承担了他们不该承担的一些压力,他们很难像其他孩子那样无忧无虑地享受父母的宠爱。对待这样的学生,我采取很多激励措施,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给他们适当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想其他东西,把心都用在学习上。在平时多给予他们鼓励,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四)创设环境,给他们锻炼展示的机会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由于这些孩子生活的环境是暴力家庭,所以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因此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温馨的班级生活,就成为这些孩子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以达到良好教育的效果。
我每个学期都会在班里搞一次生日聚会,为此我会摸清每个学生的生日时间,一旦某个月有遭遇家暴的孩子过生日,我就会把这个学期的生日聚会搞得特别一点、隆重一点。让这些学生在班级中找回一点温暖。班级生活是每个学生,特别是家暴孩子的重要生活内容,寓教于乐、寓教于境,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暴力家庭的孩子就像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不管她有多坚强,成绩有多优秀,他们身上的问题都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多。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有个未解开的“结”:爸爸妈妈天天打架,对自己随意打骂,家庭没有温暖。这时和孩子接触最多也最容易取得孩子信任的是老师,只要我们充满爱心,当好遭遇家暴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抓住时机、积极引导,给孩子的心田注入阳光,就会避过惊涛,渡过暗礁,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即是说,教师只有在科学施教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的关心、爱心,用心去感化,就能做好家暴学生的教育工作,使这些饱受摧残的小花重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