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瑜 许秀群
【摘 要】本文分析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单一空间局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理论教育与专业素质培养相脱节等问题,提出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三融合”教学模式,即以混合式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建设线上学习平台、打造个性化的学习单元,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空的界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界限,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形成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专业与价值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 混合式教学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C-0132-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寻求更为有效的措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教育教学面临着四个方面的转变:学习方式从维持到创新、教学时空从封闭到开放、教学内容从抽象到直观、教学模式从共性走向个性。因此,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加强网络内容供给侧改革,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优势高度融合,自觉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育的效果,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本文以混合式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建设线上学习平台、打造个性化的学习单元,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个界限”,即课堂教学时空的界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界限,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形成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专业与价值高度融合的教学新模式。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融合”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思路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融合”教学模式,即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专业与价值高度融合的教学新模式。本文探索通过“三融合”教学模式,解决传统课程教学单一空间局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且实践教学单一等问题,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科边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一)通过混合式教学重构教学体系,实现线上与线下的高度融合,解决传统课堂教学单一空间局限的问题。混合式教学是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将传统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的一种新教学模式。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超越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借助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学习,极大地扩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以课题立项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混合教学改革项目于2015年4月获校级立项,2016年5月完成建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混合教学改革于2016年11月获得校级立项,2018年10月获得结项。2018年秋季学期,实现了“基础课”和“概论课”混合式教学的全覆盖。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合理划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面对面教学课时、统筹安排课内理论教学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在课程学时安排上(见表1),按照线上线下1∶1的比例统筹安排课时,合理安排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面对面理论教学的时间。在线上资源建设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专题整合,根据教材内容重点难点和学生疑惑点制作教学视频、动画等,并将相关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图片等上傳至教学平台,通过图片、音效、数据、动画等立体展示,突破重难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通过话题互动、问卷调查等环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解答学生学习困惑,掌握教学效果状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通过拓展资源、推荐阅读等环节,促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分内容滞后等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学生在课前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多种电子设备登录教学平台进行自学,完成在线测试、话题讨论、问卷调查等。在线下课堂面对面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线上学习状况进行总结提升,对学生学习的困惑进行解答并结合国内外时政热点焦点、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实际,精讲重点和难点内容;同时,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话题辩论、学习成果展示等,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线上教学资源,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首先,教学方式由传统单向灌输向新媒体交互式转变、话语主体互动模式实现话语内容的立体性整合,改变了“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次,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课堂精讲的结合,有助于解决传统网络教学侧重资源建设而忽视线下学习质量的问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获得感;再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时间和空间均得到极大地扩展,极大地延伸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的范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沟通能力。
(二)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实现课内和课外的高度融合,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以及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参与有限的问题。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灌输”未必“入脑”、“理解”未必“接受”、“知书”未必“达理”、“知道”未必“做到”的状态。在新媒体时代,要“以学生为中心,将新媒体技术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对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和过程等进行重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合理划出实践课时、落实实践教学学分、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搭建线上实践教学平台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形成了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成果展示、小组讨论、话题辩论等形式,能够充分挖掘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性思维能力,完成对不同思潮、对立观点等的思考和辩明,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按照1∶1的比例安排理论教学和课内实践教学的课时,在做到理论精讲的同时,通过开展新闻播报、主题演讲、话题讨论与辩论、微视频展示、话剧、大合唱、小品等形式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见表3),进一步深化重难点的学习,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项目开展4年来,累计近10000人参与到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中来,覆盖率高达93%以上,较好地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参与有限的问题。
二是搭建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线上实践教学平台,开展网络实践教学。利用清华综合教育平台和易班网络平台,建立了集理论学习、话题讨论、交流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课程。首先,根据理论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合学生关注焦点,开展网上话题大讨论活动,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加深所学理论知识的认知。其次,开展网络知识竞赛系列活动。结合国内外时政热点,累计开展网络知识竞赛系列活动4次,4200余人参与,广大学生通过竞赛系列活动进一步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良好习惯,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了政治素质和政治思维能力。再次,开展实践教学成果网络展示系列活动。将学生社会调查、微视频、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成果上传至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搭建个性化的互动环境,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在互动中提升、在共享中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网络实践教学的兴趣和热情。通过网络实践教学,实现了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结合、沉浸性和互动性的统一,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相关内容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打破了大学生实践的时空界限,丰富实践形式和活动内容。
三是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不断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基础。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项目化的实践教学项目(见表4),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科书与新时代中国这本“大书”融为一体,“使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得与建构,或在实际应用中证实已有的知识,获得现实感、实践感,形成实践创新的观念,养成必备的实践品格和关键能力”。近年来,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之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代表赴革命遗址、行业企业、文化遗址、农村社区等进行现场教学,累计组织学生代表6500余人赴百色起义纪念馆、龙州起义纪念馆以及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宁区人民法院等地进行现场教学10余次,完成近150万字的学习心得,大大提高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效果。通过课内与课外教学、线上与线下体验相结合,利用不同实践场域强化实践体验,增强自我存在感,“运用因疑而知、因过而知的体验式、探究式方法开展价值主客体双向互动与对话交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感召力和亲和力”,提高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实现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高度融合,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素质培养相脱节的问题。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边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边界影响育人的功能发挥,需要课程思政来补充,促进两者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高度融合。首先,教学内容紧贴电力行业特色和专业实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部分重难点内容中,借助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融入电力行业特色的教学资源,如在“基础课”中开展“电力从业人员应具备何种职业道德”话题讨论,在“概论课”中充分运用“南方电网企业文化建设”教学案例和开发“电力行业改革历程”教学微视频等,从学生就业和職业发展的角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电力行业的特点结合起来。其次,实践教学体现电力行业特色。在课内,通过设置与电力行业相关的实践教学主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话题辩论、学习成果展示等,有针对性地将政治素养和行业素养结合起来;在课外,通过组织学生赴供电企业、电力公司和发电厂等地实践实习,提高学生对行业特点的认知。最后,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融入行业实践。通过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电力行业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专题调研,了解和掌握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开阔视野,收集授课素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电力行业素养奠定基础。
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纪律、仪容仪表、奖罚惩处、结果考核等教学全过程,结合社会热点开展“校园贷”防范教育,引领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者和践行者。
三是注重本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利用多彩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光耀千秋的革命红色文化、出类拔萃的八桂俊杰、辉煌可喜的发展成就等,凝练广西本土文化资源、红色资源、本土工业企业教学案例等有感染力的本土教学资源,有利于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宏大叙事和广西的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广西的情感,增强为广西发展贡献自己所学知识的动力。
四是通过制定学校《“课程思政”试点工作方案》,开展“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研究,挖掘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探索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政治素养强、身心素质好、人文素养优、社会责任感强的“电力工匠”。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一方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边界得到了拓展,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育人的“叠加效应”。“课程思政”改革也能成为沟通自然科学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桥梁工程,通过两类课程的结合,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的界限,将科学精神培养和人文精神培养高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的价值互补。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理论教育,强调价值理性;专业课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工具理性。高职院校强调对学生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工具化的倾向较为明显,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稍显不足,因而,“借助学校专业资源优势,使得现有的思政教育资源与专业课资源能形成价值互补”,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动态平衡。
(四)构建综合立体考核模式,实现教与学的高度融合,解决评价结果单一化、简单化的问题。在考核中,以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和政治理论水平的提升为核心,以能力考核为主、知识考核为辅,以过程考核为主、终结考核为辅。考评方式线上和线下、理论和实践、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改变了传统“一卷定音”的考核模式,避免考试目的功利化,助推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提升学生的存在感、参与感和受益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融合”教学改革的创新点与实施成效
(一)创新点。首先,教学理念有创新。项目根据现代教育技术普及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冲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织、整合、呈现和运用,利用混合式教学的新理念,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专业与价值高度融合。其次,实践教学有创新。通过修订实践教学方案,合理安排课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解决课内实践教学学时不足、教学过程不规范的问题;通过将实践教学纳入专业素养的培养,探索和构建电力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解决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教学和品牌化的社会实践教学项目,较好地解决了实践教学覆盖的问题。最后,学习评价有创新。本研究教学改革改变了以往注重试卷考核评估的评价方式,将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表现、课外实践成果、专业素养提升等纳入考核内容,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二)项目实施的成效。具体如下:
一是大大提升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效果。本项目开展以来,应用于约11000名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基础课”总共设计了7大主题、17个单元、52个知识点。“概论课”完成了教学任务书及导学设计15个,教学课件15个,微课视频15个,动画15个,拓展视频资源150个,线上测试次数7次,论坛互动话题18个等内容。学生在课程讨论区发表主题13687个,在公共讨论区发表主题247个,参加测试26107次、阅读材料163819次。项目开展以来,先后赴龙州、合浦、钦州等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之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11次,开展“时政知识竞赛”等活动4次,累计6500余名学生各类实践活动,学生完成了近150万字的学习心得体会。大学生在主题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了学生的“四个自信”。
二是学生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大大提升。项目开展以来,学生累计登录教学平台开展自主学习138000多次,提交各类实践作品3370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项目成果曾获第二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优秀奖,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学习成果评选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提高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团队研究成果丰硕。项目开展以来,本团队成员累计获得自治区级及以上课题立项7项,发表论文33篇(中文核心期刊和广西优秀期刊14篇),获得第二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微电影展示优秀奖、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评比一等奖等区级和省部级奖励共9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1人晋升副教授,2人获得校级“教学名师”称号。项目实施以来,团队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以及团队建设水平均有大大提升。
总之,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将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专业与价值的高度融合,突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较好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素养培养相脱节等问题,扩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价值互补”,大大提高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谭永平,等.高职院校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
[2]高瑜.高职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探索[J].广西教育,2017(43)
[3]侯勇.论多维空间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4]史明涛,徐丽曼,张利国.国外高校实践育人的经验及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
[5]曾凡锋,何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
[6]李俊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3)
[7]周洪宇,胡佳新.知识视域下的实践育人及其意义向度[J].教育研究,2018(8)
[8]邹艳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价值结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
[9]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
[10]周妍.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以广西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6(8)
[11]万林艳,姚音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同向同行[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12]高瑜.论理工科高职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8(31)
[13]周妍.高職院校思政课本土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J].高教论坛,2017(3)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