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继贤,高文妹
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急诊医学科(上海200237)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痉挛或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血缺氧所致。根据心电图显示的心肌缺血特征,常将AMI分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且STEMI患者较为常见。STEMI常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研究显示[2],心肌缺氧超过20 min时,部分心肌会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因此如何尽早诊断心肌梗死,挽救受损的心肌细胞是关键。近年来随着对STEMI的不断研究,人们发现坏死的心肌细胞会释放大量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进入血液,导致血液中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明显升高,成为临床常用的心肌坏死标志物[3]。但目前临床常用的心肌坏死标志物灵敏度较低,常在发生心肌坏死后较长时间才能测出,诊断价值有限[4]。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在STEMI患者心肌坏死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因此多数学者认为BNP对心力衰竭同样具有较高诊断价值[5]。本文对我院STEMI患者进行研究,观察不同时间点心力衰竭和非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变化情况,分析不同时间点BNP对STEMI患者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进一步为临床诊断STEMI患者心力衰竭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118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检查和诊断符合STEMI诊断标准[6]的患者;②年龄≥18岁;③STEMI发病≤12 h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①陈旧性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等影响研究的患者;③合并严重的脑、肝和肾功能障碍者;④不愿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参照欧洲心脏学会标准[7],结合左侧胸痛等症状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及将STEMI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n=42)和非心力衰竭组(n=76)。心力衰竭组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1.4±4.3)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17.6~28.2 kg/m2,平均BMI(23.2±1.9) kg/m2。基础疾病:高血压26例,糖尿病19例,高脂血症6例。非心力衰竭组中男52例,女24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61.2±4.5)岁。BMI为17.4~28.5 kg/m2,平均BMI(23.4±1.6) kg/m2。基础疾病:高血压40例,糖尿病35例,高脂血症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及基础疾病等均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 研究方法 采集所有患者发病6、12、24、48 h外周静脉血,每次4 ml,室温下采用BNP定量仪(深圳微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严格按照检测试剂盒进行操作检测BNP水平。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BNP水平情况和STEMI患者BNP水平,分析不同时间点BNP水平与Killip分级的关系。
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BNP水平情况对比 见表2。心力衰竭患者在发病6、12、24、48 h时BNP水平分别为(52.96±10.12)pg/ml、(172.43±25.38)pg/ml、(471.24±51.72)pg/ml和(374.69±33.42)pg/ml,均明显高于非心力衰竭患者的(12.58±2.69)pg/ml、(75.82±12.36)pg/ml、(179.27±20.64)pg/ml和(118.42±19.76)pg/ml(均P<0.05),发病6~24 h,所有患者BNP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发病24~48 h,所有患者BNP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均P<0.05)。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BNP水平情况对比(pg/ml)
注:与6 h比较,*P<0.05,与12 h比较,△P<0.05,与24 h比较,▲P<0.05
2 STEMI患者BNP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见表3。等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llip分级较低、前壁心肌梗死、男性和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较短是STEMI患者BNP水平较低的影响因素(均P<0.05)。
表3 STEMI患者BNP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3 不同时间点BNP水平与Killip分级的关系 见表4。BNP水平在发病6、12 h时与Killip分级呈较弱正相关,发病24、48 h时,BNP浓度与Killip分级呈较强正相关(均P<0.05)。
表4 不同时间点BNP水平与Killip分级的关系
STE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容易引发心力衰竭,威胁患者健康安全。目前临床上采用PCI技术治疗AMI患者取得较好效果,早期接受再灌注治疗使STEMI患者死亡率明显降低[8]。但部分研究发现[9],STEMI患者合并心力衰竭是导致STEMI患者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降低了PCI治疗带来的临床效益,因此如何早期诊治STEMI合并心力衰竭是改善STEMI患者预后的关键[10]。
STEMI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后,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顺应性降低,梗死区和非梗死区心肌收缩不协调,引起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收缩、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射血分数降低,心功能下降,容易合并心力衰竭[10]。本次研究对我院118例STEMI患者进行分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42例(35.59%),与近年来国内统计的AMI发生心力衰竭的数据相似[11]。
由于STEMI患者心肌部分坏死,导致心肌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心功能降低,刺激BNP快速合成并释放进入血液,血液中BNP水平明显升高。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者在发病6、12、24、48 h时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心肌损伤更严重,BNP释放水平更高[12]。同时,无论STEMI患者是否合并心力衰竭,BNP水平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即倒钟型,发病6~24 h BNP明显升高,24 h达峰值,24 h后BNP降低。陈佳等[13]人对AMI患者发病后2~24 h内BNP水平的研究也显示,AMI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BNP水平明显升高,但发病24 h后BNP变化未做研究。Yancy等[14]研究发现,AMI患者在发病24 h后BNP水平下降,发病24 h呈明显峰值,AMI患者发病第5天出现了第二峰值,这是由于梗死区与心机膨胀、室壁张力增大所致。本文研究中对我院STEMI患者进行发病48 h内观察,结果显示BNP呈单峰变化,结果与上述研究相符。倘或若延长观察时间或可观察到BNP的第二峰。
目前BNP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已经有较多研究证实,临床上也推荐采用BNP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进行快速评估。相关研究显示[15],慢性心力衰竭由于长期处于血流动力学障碍状态,舒张末期容积、心室壁张力负荷,持续刺激BNP分泌,因此BNP水平与心力衰竭心功能呈正相关。研究发现STEMI患者BNP水平与Killip分级呈正相关[16]。邓诗武[17]、赵旭林等[18]研究中也发现,STEMI患者BNP水平与Killip分级呈较弱的正相关。本文对我院STEMI患者进行观察,患者发病≤12 h,BNP水平与Killip分级呈较弱正相关性,应证了上述文献研究结果,但发病24、48 h时,STEMI患者BNP水平与Killip分级呈较强正相关性,表明随着STEMI患者发病时间的延长,BNP水平与Killip分级相关性逐渐增强,发病12~24 h时相关性最强,24 h后相关性有所减弱,该结果与上述文献报道类似。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2017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报道显示,不同区域的STEMI的住院病死率为4%~12%[19-21],本课题纳入的案例没有住院期间的病死情况,检测BNP水平只能对STEMI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评估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本文未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考察,下一步的研究有必要纳入更多案例,将STEMI患者住院期间的生存情况纳入考察。另一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显示尽管STEMI是女性致死原因中的首位,但女性发生STEMI的平均年龄晚于男性,一般为7~10年,且STEMI女性患者的预后总体差于男性[22-23],由此可见,分性别分年龄分析BNP对STEMI患者心力衰竭诊断价值对于临床具有更实际的指导价值,本文纳入的男女患者的年龄相当,并未将不同年龄的男女患者进行分层研究,因此,下一步的研究除了纳入更多案例,还有必要将性别、年龄及性别年龄的交互效应进行分别考察。
综上所述,BNP水平随着STEMI患者发病时间的延长而升高,24 h达峰值,随后BNP水平降低。BNP在STEMI患者发病≤12 h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较低,发病12~24 h BNP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明显升高,超过24 h,BNP对STEMI患者心力衰竭诊断价值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