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
在今年的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国家领导人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深刻体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实际上,立德树人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益处,更为重要的是对社会有宝贵的意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经济发展带来的“享乐”主义和奢侈心理给予学生严重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优良精神被抛之脑后,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应从小做起。小学阶段是学生最好塑造的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对于培养新时代“顶梁柱”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意义
立德树人,即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整体学生的道德水平。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学校乃至国家对于学生的品质越来越重视,并采取了措施大力发展道德教育。语文,是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古诗、课文等,很大部分都是积极向上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而且语文教学的课文都是富有感情的,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对于学生来说更加易于接受。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渗透途径
1.利用课文中的积极因素实施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了大量的积极因素,或传播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或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遇到有困难的人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实施帮助。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积极因素,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教师可让学生阅读,细细品味其中的积极因素,揣摩作者的思想,达到渗透立德树人的目的。教师在讲解这类课文或诗词时,要着重讲解含有这类积极因素的课文部分。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作者的意愿,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确切认识到主人公的伟大等。实际上,语文课文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字里行间都会融入作者的感情或课文中主人公的真实情感。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去寻找课文的中心思想,学生便能够较为容易的找出文中富含积极因素的片段,易于被文章所感染,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目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利于社会、祖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例如,在学习《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篇文章时,通过让学生多遍阅读,理解英雄刘胡兰的事迹。文章讲述了刘胡兰宁死不屈的光荣事迹。不论如何严刑拷打,刘胡兰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不知道”。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篇文章富有感染力。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体会到刘胡兰的优良品格,并让学生加以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要教导学生少年强则国强,为学生深深埋下爱国的种子,让他们能够在将来为国家的复兴、民族的强大做贡献。
2.教师需以身作则
小学学生年龄尚小,善于模仿大人的行为。而在学校中接触最多的便是教师,因此,要通过教师的优良道德品质来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勤于律己,要以曾子为榜样,三省吾身。教师应做到德才兼备,既能教授学生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格。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学生的榜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行为去教育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教会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注意自身的行为不越雷池一步。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學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要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组织一些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德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多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不能歧视差生,也不能事事偏向优等生,只听优等生的一面之词。要始终践行立德树人的观念,塑造一个较为完美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去模仿,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在作文中渗透立德树人
作文,是一个学生思想的体现。学生会将自己的情感渗透进作文。所以,教师给予的作文题目一定要积极向上,不能含有消极情绪。只有这样做,才能揣测学生的情感,找出“问题”学生。给出了积极的题目,学生却写出了消极的立意,这时就要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排忧解难。学生写出了不符合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文章,也要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让学生改正过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对于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积极树立榜样并进行灵活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郑秀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J].甘肃教育,2018(22):97.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