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真
摘要:众所周知,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因此,做好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工作,是学生学习的需求,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素养的关键。结合英语教学实际,简要谈一谈如何做好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的方法,继而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中小学过渡时期。
关键词: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
从小学走进初中后,很多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本英语成绩不错的学生,却在走进初中之后成绩停滞不前了,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可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下文,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谈一谈小学、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方法,以转变教学现状,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一、熟悉学生,科学分层在七年级的开始,教师可以先全面熟悉学生的情况,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学生进行隐性、动态分层。通过划分好层次,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针对英语水平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划分学习小组的时候,将他们确定为学习小组组长,以帮助中等学生和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针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地设置教学的层次,从而消除他们学习中的自卑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拆分到不同的学习小组中,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中等和比较差的学生。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氛围。同时,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基础的情况下,在授课阶段也能够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更加科学地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二、方法衔接,引导适应为了帮助学生尽快从小学阶段过渡到初中英语阶段,了解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关键的。在七年级教学中,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并学会如何运用。让学生了解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会听说,还需要学着读和写,理解语法和句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英语知识,在读的方面,可以先从短小的故事入手,在写的部分,可以结合教材,让学生先写一两句或者是一小部分,从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的节奏,走出小学,走进初中。举个例子,在学习了“This is my sister.”之后,教師可以组织班级中的学生以“family”为主题的作文。在文章中,主要结合本单元中学习过的有关家庭成员的英语单词就可以。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不能将听说知识和读写知识直接机械地结合起来,而是要整合实际的情况,让学生学着区分不同的词性,学习简单的句型以及句子的结构,让学生一步步地适应初中的学习模式,继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注重引导,培养习惯在学习英语的路上,良好的习惯如同学生前进的指挥棒,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成绩,夯实英语基础。因此,在中小学衔接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从小学中走出来,学着适应初中的生活。为适应教学的需求,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方式,将一些简单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录制下来,供学生闲暇时候自主学习。同时,在授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渗透一些教学的方法。如,在讲解课堂习题的时候,对于一些书写错误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错误直接改到错题本上,通过检查错题本,让学生不断学习、反思自己的错误,从而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
四、情境交融,以情促学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教学中情感的渗透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阶段学生特别依赖教师,在走进初中之后,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渗透情感,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教学情境,以情促学,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在开学第一课,为拉近和学生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在课堂导言中穿插一些自我介绍,方便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教学方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师生沟通的障碍,加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树立规矩,提出学习的方法和建议,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去感化学生,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当教师用真诚打动学生之后,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燃起学习英语的兴趣,继而将对小学英语教师的信任和依赖转移到初中教师身上。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情境教学法引导,让学生在情境中走进英语,喜欢学习英语,继而开始主动学习英语知识。如,在学习“Do you like bananas?”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在超市挑选食品的情境,然后让两个学生对话,并鼓励学生使用like 进行学习。
通过对话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熟悉一些事物的可数和不可数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喜欢上学习英语。总而言之,在七年级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站在初中教学的视角,全面分析英语教材、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教学的内容,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学习的过渡时期,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兆辉.如何做好小学、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J].甘肃教育,2017(15):63.
[2]吴夏新.如何处理好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J].考试周刊,2018(5):102.誗编辑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