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中考招生一直是考生、家长和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在中考招生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中要重视自己专业能力提高和角色转换,让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得到充分落实,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也要积极探索和落实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中考招生改革带来的中考命题和评价体系新变化
中考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影响着招生方式的变化,本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目标,对学生的考查标准和要求也在逐渐细化、优化,教育行政工作者只有了解政策、把握政策、跟上改革趋势,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合理的建议。
1.本轮中考改革主要任务:全面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017年初,省教育厅决定选择晋中、阳泉两市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展高中阶段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点,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晋中市的具体实施细则如下:
(1)作为录取依据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由公共科目和选择科目组成。
公共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理科实验,满分为440分,以实际得分计入总成绩。
选择科目为:道德与法治、历史两科选一;地理、生物两科选一;物理、化学两科选一;满分300分。录取时将考生各科等级折换成录取分,由计算机自动选取每个组合中的最高一科录取分计入总成绩。
(2)除语、数、外三科以成绩展示,其他六科成绩采用等级呈现。
(3)除艺术体育特长生外,普通高中学校可根据本校特色建设需要,自主招收“推荐生”。招生比例不超过本校招生计划的3%。推荐生招生对象主要指在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如科技创新、信息技术、自然科学、文学创作、英语口语)有学科潜质或特殊才能的学生。
(4)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作为录取依据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照A等4分、B等3分,C等2分,D等1分计入总成绩,五个维度满分为20分。
(5)书面考试科目:采取“同一时段,随结随考”的办法,即生物、地理在初二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其他科目在初三第二学期期末进行。操作考试科目:信息技术、生物实验操作在初二第二学期期末进行;体育与健康、音乐和美术、理化实验操作在初三第二學期进行。
2.近年来我省中考命题依旧坚持“四个原则”不能变:一是立德树人的命题指导思想;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渗透;三是课程标准作为命题的唯一依据;四是省里既定的考改精神。
(1)智商+情商+创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会是今后几年中考改革和命题的方向。
(2)2018年中考命题新变化:重视跨学科整合“整”出我省中考新境界;真实任务情景试卷中的“经风雨见世面”;质疑批判、实践创新成为中考的点睛之笔;传统文化+国际理解彰显“立德树人”大目标。
二、中考招生改革背景下,探索多元化录取模式
1.严格把控制度落实,优化优质高中资源招生计划定向分配制度,使这项制度可以真正有效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化。这项制度早在2008年就开始在太原市施行,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各校选定的定向生在统招录取分数线下50分以内,按分配指标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且考生学业考试成绩不得低于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公办示范高中学校定向计划在本校统招分数线下50分以内仍无法完成,指标将转为统招生计划。同时,在分配定向生名额时,凡上年度定向生完成比例达60%以上的初中学校给予一定比例的定向生名额奖励;凡上年度定向生完成比例低于40%的初中学校将减少一定比例的定向生名额。
2.坚持市区范围内统一招生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化招生模式,如特长生、优秀生的推荐,薄弱初中的扶持政策等。积极推进特色高中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探索符合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规律的招生录取方式。一些普通高中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视情况对条件相当的学生组织必要的,以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加试,但不得单独举行文化课考试,加试成绩可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
三、中考招生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新形态
新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也就是说原来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必考的“固定套餐”,变成了“语数外+选考科目”的“点餐”。学生选课走班的新教学秩序必然会代替传统的教学形态,必将会对教学关系、教师角色转换、学生学习方式带来新的挑战。
1.教学关系需要重塑。教师不是“教教材”的,而是“教人”的;也不仅仅是“用教材教”,而是“用智慧教”。即教人做人,促人成长,教材仅是素材之一。在中考改革背景下,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强项,让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拔尖学生脱颖而出。老师要善于发现班里每个学生的特质、引导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教师角色需要重构,教师专业水平要求更高。以前只是主科老师压力大,而中考改革后所有学科老师都要闪亮发光,对老师来说,首先要善于发现班里面真正喜欢和擅长某个学科的学生,发现有天赋的学生。第二,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和主动学习,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特别要关注有学科潜质的学生是否能够得到发展。
3.学习方式需要重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是一体两翼,一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两翼:一是课程建设,二是课堂模式。中考改革背景下,中学教育会更加尊重与满足不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学生面临的选择机会增加了,但是选择的意识和能力也要提升上去。学生除了要发展自己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外,还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转变获取知识的方法。
参考文献:
肖增英.新高考、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换与专业成长[J].山西教育(管理),2017(6):13-16.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