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南阳圣贤书

2019-05-10 00:20宋云奇
躬耕 2019年3期
关键词:医圣张衡范蠡

宋云奇

1.谒思医圣祠

喜好闲暇之时,瞻拜历史文化名胜,觉得每次瞻拜,都是一次灵魂的淘洗与淬炼。

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今风流人物层出不穷。其中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商圣范蠡,即为这些杰出人物之典型代表。南阳俱为其建有纪念墓祠。而如上四圣墓祠中,离余居最近乃医圣祠也。因此,此祠亦是时常前去拜谒的古迹。

现在,余就再至医圣祠,来瞻拜医圣张仲景圣容伟绩矣。东经医圣祠街而入,过温凉河之仁济桥,白墙红瓦的祠堂已入眼帘。快步趋近,躬立祠前,仰望肃穆巍峨、汉阙雄矗的医圣祠大门,心头不由一陣灼热,脑际瞬间盈满医圣仲景挂官行医,济世救民,拯百姓于水火之中,创写绝代医书《伤寒杂病论》的不朽历史功勋……

南阳医圣祠为张仲景祠墓合一。史料记载,其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屡有重修,后来毁于战乱,20世纪80年代修复。其墓的修建应该比祠要早,然世事如烟,朝代更迭,已经没人说得清楚,张仲景墓冢始建于何年何月。

登十级石砌台阶,抚汉白玉雕栏而上,跟随汉阙之上两只玄鸟飞翔引导,进入沧桑厚重的医圣祠大门。一座石照壁,将声色浮华的现实与古韵悠远的历史分离开来。照壁正面,刻有著名中医世家黄竹斋所撰《医圣张仲景传》,两边配有中医泰斗任应秋所题对联:“阴阳有三,辨病还须辨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把张仲景的行医经历浓缩涵盖。照壁背面,刻的是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两边配有中医大师岳美中所作对联:“法崇仲圣思常沛,医学长沙自有真。”将这部医学名著的深远影响高度概括。

石照壁是现实与历史的分界线。跨过石照壁,即从现实浮华进入悠古历史,余似乎也瞬间幻变为千余岁的旷世古人。虔敬备至地背手方步,踱至石照壁后面的“医圣林”。

医圣林里枇杷芭蕉异树遮天,翠柏冬青竖列横行,青绿掩映里,岐伯、扁鹊、华佗、医和、王叔和、李时珍、葛洪、皇甫谧、孙思邈、成无己等十位华夏中医大师分列而立,医圣仲景高大塑像雄踞中央。这是一部中国中医事业发展的浓缩史,是一幅中医领域领军人物之群星图。整个“医圣林”布局精妙,意蕴悠长,既象征中华中医事业源远流长,青绿永驻;又昭示了张仲景于中医领域的医圣地位。令人叹为观止,崇敬仰视。

张仲景何以能超越医坛众星,称为医圣?这里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其孜孜以求的学医经历及贡献。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因曾任长沙太守,故别名张长沙。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东汉末年南阳涅阳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战乱,瘟疫流行。当时张仲景家族共有人口二百有余,几年之间竟有三分之二死于病患,其中死于伤寒者十之有七。《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中写道:“张仲景有感于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死亡,加之世俗之弊,医家之弊,医道日衰,伤往昔之莫救,促使他悉心研究医学。”除了拜师名医张伯祖刻苦学医,他还潜心钻研《黄帝内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前人医著,并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写就千古名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此书医学价值极高,是中国中医辨证施治的一部圣典。因而成为后世医家必读之书。

二是其乃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官员医圣”。张仲景一生以“悬壶济世”“普救众生”为己任。做医生时尽心尽责治病救人,当了长沙太守依然不忘救治百姓疾患,缘于朝规不许官员进入百姓家中,于是张仲景就在衙门里坐堂诊病,无论男女老幼鳏寡贫贱一律不拒。于平民百姓中赢得了极好的声誉。

医圣林两旁是碑廊。东碑廊内,为张仲景石刻组画54幅和历代名医评赞题咏。西碑廊中,是岐伯、扁鹊、医和等历代名医石刻画像112幅和相关的名医赞辞。碑廊尽头各有角亭一座。东北角亭名“百寿亭”,亭中石碑刻有十数个不同书法之“寿”。西北角亭为伏羲、神农和黄帝的三皇石刻像,三皇石刻像上面刻有“医圣林”三个大字。

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碑廊,共同赏读史家和名医,对于张仲景之医术以及千秋名著《伤寒杂病论》的评价吧!《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中何颙对其医术的赞叹:“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唐代甘伯宗的《名医录》评曰:“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华佗读了《伤寒杂病论》惊叹:这是一本真正能救活人的书。晋代皇甫谧盛赞其医术:“诊治疾病事,察色验眉,预知四声,效验如神。”南北朝陶弘景认为:其书中之方,是后世众方之祖。唐代名医孙思邈盛赞其书:功力深厚,思想深邃,难以窥测其极至。元代刘河间赞曰:自黄帝以来二千五百多年,出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后世学医者之依据。元代李东垣称道:其书中药方,为万世医家的法则,是群方之祖,治病如神。元代朱丹溪赞许:仲景之方,为万世医家之准绳……诸多史家评述,让仲景彪炳千秋;众位名师赏赞,使医圣百世流芳!

经医圣林,过碑廊碑亭,是金瓦红墙、三门并列之祠庙山门。此为真正意义上的医圣祠大门。内有仲景拜殿、墓碑、墓亭、墓体;大殿、偏殿、春台亭、秋风阁、医圣钟、医圣井、灵应碑以及象征悬壶济世的石葫芦等纪念设施。满怀虔敬之情,在诸多纪念遗迹中肃穆行走,心际储满对于仲景医圣的敬仰与尊崇!

史载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于他死后散失。直至百年之后的晋朝,太医令王叔和才于偶然之中,发现这本书的断简残章。王叔和深知这本书的价值,全力搜集各种抄本,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病的部分,并整理成书《伤寒论》。而《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却没有找到任何踪迹。又经八百年后,到了宋仁宗时代,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后经名医林亿、孙奇等人甄别,确认为《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并奉朝廷之命校订,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值此,业已散失的仲景名著《伤寒杂病论》,才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形式,重见天日,永传于世。

边思边览,不知不觉又返医圣祠大门。回望医圣林内,峭拔矗立于医坛众贤之中的仲景塑像,不由再次回想起医圣少年树志,行医救世,衙门诊病,矢志为民,并写出千秋名著《伤寒杂病论》的不朽功绩。于是心潮再起,感慨万端:

苍茫历史,真是一棵阔高无限的生命之树!有智慧与远大抱负的人,都会在这棵生命之树上开花结果,给世界留下万代芳香。当然也有一些人,在这里只为苟活,随波逐流,最后留下万年遗臭。而更多的芸芸众生者,也能于这棵树上发芽、开花,然而花儿瞬间枯萎,没留下任何果实,就无比遗憾地悄然而逝了。

人生在世,都是这棵生命之树上的匆匆过客,你在树上发芽、抽叶,然而能否开花?能否结果呢?有些人看似轰轰烈烈、花枝招展地活着,其实叶已枯,花已萎,注定无果而终;有的人看似平淡无奇,负重而行,其实是在潜行修聚,为日后花开斑斓,结果丰硕,凝集充沛的汁液!前者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与死了毫无二致;后者虽则活得艰难,但却活在执著追求里。这样的人,终究会灿若夏花,果惠社会,即便死了,却永世鲜活于人间。

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绝非单指官当多大,钱有多少,最重要的是你能否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为社会、国家、民族和老百姓,做出多少惠利与奉献!

2.瞻叹张衡墓

南阳四圣中,张仲景、张衡、诸葛亮俱属东汉。此现象应与东汉皇帝刘秀有关。

刘秀南阳人,并由此地起兵讨伐篡汉的王莽,经12年苦战,终将王莽推翻,当上东汉皇帝。南阳作为其家乡,肯定得到格外惠顾,文化经济迅猛崛起,很快成为当时仅次于都城洛阳的第二大城市。张衡《南都赋》曰:“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体爽垲以闲敞,纷郁郁其难详。”写的即当时南阳美丽富饶,民众安康之景象。张衡、张仲景都是出生在东汉时期,自小受到帝乡文化熏陶,雄立报国济民之心,并为此潜心钻研,矢志前行,终成各属领域翘楚,就不足为怪了。

张衡博物馆位于卧龙区石桥镇。自市区出发,半点钟即到。远观墓园建筑,与医圣祠一样的汉阙、汉厅、汉阁、汉楼,一样的简约浑朴,沉雄大气。只是不同于医圣祠的白墻金瓦,以红墙黛瓦互为搭配,因而显得更为沉厚,昭示出墓园的凝重与肃穆。

博物馆前,汉阙上两只朱雀翩翩起舞,似在礼迎游人到来。

穿汉阙,入大门。两边是张衡生平事迹展览室,陈列着张衡发明创造的天文器物及介绍其不凡贡献的文字图片。于展览室里循序浏览,犹如穿越一千多年的历史时空,来到张衡生活的东汉。此时宦官外戚争权,朝政腐败,张衡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然由南阳至洛阳六年,竟无处施展。后经好友崔瑗推举,随新任南阳太守鲍德回宛,担任主簿,赢得鲍德赏识。鲍德奏明皇上,安帝征调张衡回京,当了尚书台郎中,三年后升尚侍郎,次年改为太史令。东汉时期的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气象、祀典,这为张衡对天文、历法的深研创造了条件。张衡共担任太史令26年,举世闻名的地动仪、浑天仪、候风仪、天文台以及圆周率,俱是此间创制和演算出来的……

鉴于张衡此间成就出众,后被安帝升为侍中。张衡数次上书,针砭时弊,抨击朝中图谶之风,因而得罪专以图谶迷信蛊惑皇帝之奸佞,群起攻蔑之,导致其3年后被贬出京,任河间王刘政之相。此事让张衡深受打击,虽于河间忠于职守,政绩卓著,然心已冷寒,两年后上书皇帝,告老还乡。谁知顺帝非但没准,反升其为尚书,回京履职。但张衡回至洛阳,不到一年就溘然病故了……

出展厅,过曲桥。心境依然沉浸在张衡之不朽贡献与不平遭际中,于通往享堂的长长神道上凝重而行。神道两侧,八尊翁仲、石羊、石马、石蟾、石吼等异兽石像生对称排立。石像生旁边,碧草遮地,花木芬芳,翠柏银杏,四周环卫。花红草绿中,左有张衡创制的地动仪,基座上刻着其《西京赋》;右有其创制的浑天仪,基座上刻着其《东京赋》。两座模型再外,靠院墙有碑廊两列,分别刻有“举世瞩目的中国科学家”和“影响世界的外国科学家”的画像与简介。目之所及,俨然又是一幅具象生动的天文科技图。人行走其间,备受感动鼓舞,心情方才好一些。

享堂是祭奠、怀念科圣的拜殿,居于墓园中心,亦是整个博物馆最高的地方。

登十级大理石砌台阶,抚汉白玉雕栏扶摇而上。立堂前,放眼望,远可见蒲峰峭耸,独山矗峙,鄂城寺塔巍然屹立,洱河白河如带飘拂,村落阡陌相间错落;近可览墓园庄严肃穆,楼亭廊台各抱其势,奇花异草争芳斗艳,苍松翠柏环卫墓园。宛如一幅凝重雄浑的泼墨长卷,返照出此乃依山傍水、天地人和之风水宝地。

入享堂,一尊巨大的张衡坐姿铜像巍立正中。科圣一手抚简苦读,钻研学问;一手秉举烛台,光照人间。背景为镌刻有《南都赋》文字之巨型“竹简”,象征南阳物华天宝,山仙水龙,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张衡生于南阳,学于南阳,成于东汉,光耀人间。堂内四壁,亦有科圣生平事迹,题诗、题词等文字、图片有序展列。环览之间,更感科圣贡献之伟大,影响之深远!

享堂过后就是张衡墓冢了。

墓冢近旁,两通明清时代的碑楼分立左右,一道月门隔开阴阳两界。月门有联:“熹月清风凭古墓,苍松翠柏留公魂。”不远处,有郭沫若、严济慈等古今名人的题词碑数十通。

进月门,至墓冢,一座两人高墓碑肃立墓前,上书“汉尚书张公之墓”。躬立墓前,双手合十,对科圣深深三鞠躬!再由墓冢甬道,环绕张衡墓一周,与科圣相见、相诉、相惜、相别。分明听见有张衡吟哦之声:“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张衡其实除了做官从政,在其他方面也十分优秀,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作为画家,他雄冠东汉六大画家之首;作为文学家,他著有《西京赋》《东京赋》《南都赋》《归田赋》《思玄赋》《骷髅赋》《冢赋》《羽猎赋》《怨篇》《同声歌》《四愁诗》等30余篇(首)诗文,流芳于世;作为数学家,他著有《算罔论》,一千八百年前,就计算出圆周率值在3.1466和3.1622之间,不能不使人们击节惊叹;作为地理学家,他一反古说,提出“地是圆的”科学论断,并绘制出完备的地形图,研制出“记里鼓车”“掼车”等发明创造;作为天文学家,他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先进学说,并发明制造出“浑天仪”,此乃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观察星象的天文仪;作为气象学家,他创制的预测风力、风向的“候风仪”,比西方的风信鸡早一千余年;作为地震学家,他发明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整整早了一千七百多年……

为褒扬他在天文、地理、数学、文学等领域的巨大贡献,公元20世纪50年代,他就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我国于1953年和1955年,先后发行印有他画像和地动仪的纪念邮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于1960年翻译出版他的《二京赋》,让世界共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分别于1970年和1977年,命名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为“张衡山”,命名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为“张衡星”。中国上海造船厂于1981年,将中波公司建造的一艘16000吨的多用途货轮,命名为“张衡号”,巨轮将他的英明,传遍世界各地……

无数后辈诗人大家,为他的伟大创造所感佩,纷纷写诗留文题词赞颂。史籍称他:“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奇技伟艺,磊落焕炳。”初唐诗人骆宾王《过张平子墓》诗赞他:“西鄂该通理,南阳擅德音。玉卮浮躁丽,铜浑积思深。”文史学家郭沫若题词颂他:“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物理学家严济慈题词敬他:“精仪揭天地,科圣著千秋。”……

我们再读一下博物馆内的几副楹联吧!大门外联“穷五经通六艺赋两京制两仪闲吟四愁一生无憾,研七略精九章思三代究三坟漫步八极千载有灵。”内联“穷天究地通百家名昭日月,善赋能诗贯六艺誉满乾坤。”横额“名炳星月”。享堂正门外联“浑天地动惊寰宇,名赋妙词誉九州。”内联“胸怀宇宙君先觉世犹未觉,步涉星河世未登君已先登”。后门横联:“昭垂寰宇”,楹联“因文章名世似相如百家也,凭技艺利国唯平子一人耳”……如上等等,俱是对他一生辉煌成就的高度概括与颂扬……

3.沉吟武侯祠

诸葛亮与张衡、张仲景一样,均属东汉时期,只不过比他们稍晚一点罢了。

坐落于宛城卧龙岗上的武侯祠,已经记不清去拜谒过多少回了。每次拜谒归来,似乎总有千言万语萦绕脑际,却又无法清晰表达出来,唯有一缕缕浓郁的敬仰之情和难以述说的憂伤,如潮似水,漫漶心头,翻卷跌宕,久久挥之不去。

多少回恭立于巍峨雄矗的石牌坊下,仰望“千古人龙”四个遒劲大字,目穿漫漫历史时空,耳过千年风声雨声,心魂早已脱了躯壳,追随孔明先生羽扇纶巾,风尘仆仆,殚心竭力,一路走过的蹀躞足迹,遁入深邃飘渺之历史深处,回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目睹其于汉朝倾倒之时,辅佐刘备匡扶汉室,终成三分天下之伟业。如今千余年之后,与之同时代的王侯将相、韬略谋士,大都被历史长河之浪淘尽,被一去不复返的王朝更迭烟尘封盖,唯有诸葛孔明扶摇直上,脱颖而出,与日月同在,与星辰争辉!这是历史之必然,还是人格魅力之使然?

曾多次于武侯祠内盘桓流连,一次次在诸葛井、诸葛庐、躬耕亭、读书台、野云庵、半月台、小虹桥、卧龙潭等著名景点前驻足凝目,思绪漫卷,转瞬间穿越时光,来到青年诸葛亮在此隐居、躬耕、读书、生活的时代。我仿佛看到毡鞋布衣、清朗峻拔的诸葛亮,在诸葛井旁挽绳汲水,于诸葛庐内起居造炊,坐读书台上苦读经卷,伏躬耕田里侍弄谷黍,就卧龙潭水浣衣洗濯,临小虹桥畔歇憩览景,去野云庵内接客会友,登半月台上夜观星象……遥想当年,诸葛亮生于山东琅琊,祖父两辈皆为汉官,可惜父母双双早亡家道中落,自小离乡背井,颠沛流离,带着弟弟诸葛均,随叔父诸葛玄赴豫章寄讨生活。后叔父豫章失意,又随其投奔荆州刘表。诸葛亮十七岁时叔父病亡,他失去政治经济依靠,四处辗转,最后选取曾于赴豫章途中在此养过病的南阳,开始长达十年的隐居躬耕生活……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诸葛亮到过豫章,去过荆州,为何要选择尚不熟悉的南阳,作为躬耕隐居之地呢?后来才渐渐明白,原来是诸葛亮慧眼识珠,看中了南阳这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啊!南阳盆地历史悠久,群山拱矗——北依秦岭,西临伏牛,东倚桐柏;碧水绕护——东有淮、唐之水滋养,南有丹江、湍河润泽,更有白水自北东向南绕城而过……南阳地处南北战略要冲,北通汝洛,南控荆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秦楚韩魏竞相争夺之重镇。尤其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刘秀举起讨莽兴汉大旗,自南阳起兵讨伐“莽贼”,历经数年征战,击败王莽建立东汉政权。南阳作为东汉首都洛阳之陪都,是当时仅次于洛阳的第二大都市。张衡《南都赋》曰:“……汤谷涌其后,淯水荡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随珠夜光。……”更有李白《南都行》云:“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由此可见当时南阳的繁华程度了吧。

他选择了南阳作为其隐居之地,一边躬耕读书,一边四处交友,不断提高学识与声望。他在拜师黄承彦之后,遍访荆、襄、随、益等人文重镇,结交徐庶、司马微、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士子名流……十年之后,万事已俱备,只待东风……

命运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历经十年的蛰伏,诸葛亮二十六岁那年,终于等来上天的眷顾。时有河北人刘玄德,虽非南阳刘秀族亲,亦谓汉皇刘姓族人,自称皇叔,领豫州牧,有心像刘秀那样扶汉朝于倾废,然又少兵缺将,更无足智多谋的军师。一日,刘备向名士司马微求问天下大计。司马微道:“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刘备问卧龙、凤雏是谁?司马微曰:“卧龙是诸葛孔明,凤雏是庞士元也。”后来,徐庶也向刘备推荐孔明、凤雏。说二人你得一个,即可平定天下。于是,就有了后来刘玄德三顾茅庐的故事。诸葛亮默默隐居十年,终于等来一飞冲天的机会……

我也曾怀着无上的敬仰,恭身立于三顾堂外,目光穿过千年古柏虬枝墨叶,思绪飞越清明元宋唐隋晋,心魂直达群雄四起的三国,仿佛望见刘皇叔首戴紫冠,身披赤篷,一身征尘,带着关羽和张飞,三次求贤若渴,光顾诸葛茅庐。然而第一次来,吃了个闭门羹;第二次来,诸葛亮出外访客未归;第三次冒着漫天大雪,刘备带着关、张,逆迎寒风,马踏雪泥,再度光顾求贤。至诸葛庐,只见庐门虚掩,但有鼾声由内传出。刘备大喜,知孔明正在睡觉。张飞欲推门去叫,刘备赶紧拦住,扯他与关羽退回,肃立于大雪之中,耐心等候诸葛亮酣睡醒来……诸葛亮终于睡醒,推门瞻雪,见外面三尊雪人肃然而立,顿时感动得不知所以,赶忙迎入三顾堂内,分主宾而坐。刘备诚恳说明来意。诸葛亮吟哦片刻,轻摇羽扇,道出“三分天下”的大计。刘备得遂大愿,喜极而泣;受皇叔看重,终获飞腾良机,诸葛亮亦是感激涕零。茫茫人间,君臣得见,时势造人,只恨识晚。于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历史轨迹由此改变,群雄并起之乱象尘埃落定,渐次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局面……

每次去拜谒武侯祠,总要于大拜殿前久久伫立,仰视默念大殿门楣之上的镶金匾额:“隐居求志”“伊吕遗风”“帝臣王佐”“功盖三分”……匾匾著记诸葛鸿志,熠熠生辉,光耀环宇。细读品味殿门两侧之名人题联:“巾扇任逍遥,试看抱膝长吟,高卧尚留名士隐;井庐空眷念,可惜鞠躬尽瘁,归耕未慰老臣心。”“此地藉卧龙以传,看丹水西抱,白水东环,祗余长留名士隐;斯人超雏凤而上,即莘野币交,渭滨车载,何如亲见使君来。”“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结庐在紫峰白水以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起卧龙。”“将相本全才陈寿何人也评论先生长短,帝王谁正统文公特笔为表明当日孤忠。”……联联褒述孔明功德,功满天下,德盈日月!

及入大殿正门,仰望诸葛亮羽扇冠带、威仪端庄之塑像,细思其辅佐刘备东征西讨之功绩,心头不由荡卷而至一股崇敬的情潮,然情潮过后,却又漫上来一缕无法排遣的忧伤。遥想先生于南阳卧龙岗隐居十年,经刘备三顾而出,运筹帷幄,辅政兴兵,火烧博望,舌战群儒,火烧新野,智取荆州,联吴抗魏,巧用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攻略益州,蓉城建都,七擒孟获,空城退敌……自二十六岁出山辅刘,经二十七年苦心经营,终使刘备由一汉末小吏,成为拥有几省土地、数千万人口、百万雄兵的后汉昭烈皇帝。可惜的是刘备拒听诸葛亮苦苦谏告,一心为被杀的二弟关羽报仇,尽发举国之兵伐吴,不仅又使三弟张飞被害,还让七十五万蜀兵被吴军火烧连营,死伤殆尽,国土丧失大半。刘备悔恨交加郁郁而死,白帝城托孤刘禅于孔明……自此蜀国伤筋动骨,一蹶不振,虽诸葛亮呕心沥血,殚心竭虑,亦难挽颓败之势。六出祁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岂料错用马谡,痛失街亭,导致首次北伐失败。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报贬三级以自罚,含泪重整旗鼓,再出祁山,然再战亦是强弩之末矣!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几出祁山皆战败。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竟然病累交加,吐血而死于五丈原上。终年仅仅五十三岁……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用拳拳忠心和勤勉而为,践行了在《出师表》中所说的诺言,成为“功高天下”“名垂千古”的“帝臣王佐”“第一智圣”“千古人龙”!

诸葛亮一生的勤谨付出与为君而死,感动了天下无数士子之心。正如我们敬仰爱戴忠君遭贬、投江而死的屈原一样,人们也同样敬仰爱戴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于是,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王安石等大诗人,无不俯身为诸葛亮赋诗作颂。更有爱国英雄岳飞,“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之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荣毕,出纸萦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抄写《出师表》以抒心声。岳飞完全是被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了!

行文至此,忽然心里隐隐作疼,无力再往下写。就录抄几首古人的诗作,权为小文的结尾吧!杨慎《武侯庙》:“……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白居易《咏史》:“……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然则尚未录完,心襟早已情潮涌卷,眼前忽然水光弥漫……中国古代无数英豪,皆风散烟云,消弭于历史长河之中,唯有屈原、诸葛亮、岳飞等忠贞为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至死不渝之人物影像,在世人心中日益高大,横贯天际。

4.咏古范蠡祠

商圣范蠡,是南阳四圣中的唯一不是汉代的人物。其成名于比汉代更早的春秋时代。无数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谋略家、纵横家、实业家井喷出现,造成群雄逐鹿,此起彼伏,连横合纵,割据兼并。于南阳土生土長,并誉满其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商圣范蠡,即是这些“家”中的一位。

经淅川县城,抵牛尾山下范蠡公园。一座彩绘牌坊,将现实与历史分隔开来。进入牌坊,即进入商圣范蠡的历史空间:放目四望,牛尾山逶迤拖展,青翠欲滴。三面青山环映之下,一个阔大的古“商”字广场横亘眼前。大门的牌坊、门房以及广场中部的四座花坛、周围的绿化林带,构成这个古“商”字的笔笔画画;商圣范蠡巨型雕像,昂立于“商”字之“心脏”位置;范蠡塑像身后,是一尊古色古香之巨型铜鼎,此为“商”字最上部的那个“点”。然后,一道浓墨由此“点”逸出,形成一竖雄拔厚阔、直插云天的“诚信天梯”。“天梯”尽头,即是雄踞于牛尾山巅的“范蠡祠”。

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国宛地三户(河南淅川滔河乡)人。春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其出身贫贱,聪颖博学,怀才不遇,桀骜癫狂,楚宛令文种闻其名,与之交为好友。二人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之规,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功成名就后,范蠡激流勇退,化名“鸱夷子皮”,带着西施隐匿世间,泛舟五湖,遨游青山。并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次散财于民众,自号“陶朱公”,乃中国华商之圣祖。被史籍誉为“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名满天下”的最具智慧的政治家与创立“经商秘籍”之华商圣祖。

于范蠡塑像面前躬身虔立,静默致礼。再绕古制巨鼎,攀登“诚信天梯”。所谓“天梯”,实则十数米宽的登山路道,有888级石砌台阶。山高道远,未及“华商圣祖”牌坊山门,就已气喘吁吁,汗如雨下。喘息着远望山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呢!真乃“路漫漫其修远兮”,让人登之畏怯,又欲罢不能。扶山门牌坊而立,短暂歇息。忽然想到“诚信天梯”“888”级数,是否“发发发”的用意?然则“诚信”二字,却是华夏商贾必尊的法则!其实不独是经商,即便选择入仕从政,也需遵循“诚信”之旨,否则,注定不会成功,也不会久远。范蠡无论入仕或者经商,都是“诚信”二字的最好实践者,因而他的从政经历与经商过程,都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思至此,灵魂早已脱壳,进入春秋时代。遥见当年范蠡初仕,好不容易说服文种,一起投奔越王勾践,却遇吴越二国争雄交恶。吴王阖闾兴兵伐越,于浙江绍兴发生槜李之战,吴军战败溃逃,阖闾负伤阵亡。阖闾之子夫差继位,誓为父王报仇。经大将伍子胥与军事家孙武鼎力相助,三年后恢复元气,粮足兵强,开始复仇,于无锡太湖和越国发生夫椒大战。越军大败,仅剩残卒逃入会稽山。正值此时,范蠡、文种觐见越王勾践,对其申明“越必兴,吴必亡”之断言,进谏其接受夫差“越国君臣赴吴国三年为奴”之条件,以图转机,后发制人。勾践听谏,遂拜文种为相,范蠡为上大夫。范蠡自荐陪勾践去吴国宫廷为奴,让文种在越国执掌生息复国之事。

潜入《左传》《国语》《史记》《吴越春秋》等历史典籍,详尽了解范蠡随勾践夫妇,于吴宫服侍吴王夫差的屈辱经历:他们要隐匿本性,故作温驯,时刻听从夫差的命令;不仅要侍候夫差的起居饮食,吃住车行,夫差生病时,范蠡还要勾践去观察夫差大便颜色,甚至亲尝其味道,然后告诉夫差得的什么病症,怎样治疗。勾践有时忍受不了,范蠡就劝谏其坚持到底:“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在吴服侍夫差三年期满,勾践终于让夫差认为自己被彻底征服,愿意死心塌地永远做吴王的奴仆。于是,夫差力排伍子胥、孙武的阻止,按照当初之契约,放勾践夫妇和范蠡回了越国。

历史就于此处,悄无声息地发生反转。范蠡随勾践回越后,立即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之九术,开始实施十年生聚,十年复仇之战略。为了不忘雪耻,勾践夜晚不住皇宫,而是睡于草席,头顶悬一颗苦胆,每日晨起尝之,天天坚持如此;为了实施灭吴战略,范蠡不仅送给吴国大臣伯嚭等珍珠财宝,讨好巴结,以利于越,还亲自跋山涉水,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得德才貌兼备之奇女西施,将其送给吴王,作为内应,让夫差见色忘政,贻害吴国;同时在吴国与齐国交恶时,极力撺掇夫差出兵,并派军队辅助,以消耗吴国人、财、物力……历经二十年苦心经营,范蠡终于等来灭吴复仇良机:吴国朝政荒废、消耗殆尽,在伯嚭的嫉贤妒能挑唆下,夫差杀了赤胆忠心于吴,和曾数次反对夫差放勾践归国、力阻对齐用兵的伍子胥,孙武见状知吴国已完,亦离朝遁世……范蠡遂让勾践发兵伐吴,数败吴兵,最后将其击溃。夫差兵败,求勾践愿为越奴,服侍越王,勾践拒绝。夫差想起错杀的伍子胥,寒心而走的孙武,懊悔不已,遂拔剑自刎。吴国亡。范蠡被尊为上将军……

沉想着,继续攀。终于登上牛尾山顶。汉白玉雕栏四面围立,一块平展大理石铺展的山顶平台,双层重檐的范蠡祠雄矗中央,金瓦红墙,雕梁画栋,飞檐翘脊,巍峨庄严。来不及喘气擦汗,即入祠内瞻谒。正中位置,一座巨大鎏金范蠡塑像静谧端坐,面前香炉插满烟缕缭绕的香柱。塑像脚下,有跪垫铺陈,不时有衣着鲜亮者或衣裤粗陋者端庄参拜,祈求商圣保佑。

离祠,复归平台。见相邻不远的山顶,也有一类似汉白玉围栏平台。平台中央是一尊端坐于石块上的古仕女白色塑像。不用说这肯定是美女西施的塑像了。一些史籍与文学作品上说,西施是范蠡的情人,二人在苎萝山浣纱河相遇时就产生了感情,后来范蠡在帮助西施学习礼仪音乐歌舞之中,感情日益加深,彼此私定终身。然西施负有进入吴宫,色诱夫差,荒其朝政,助越复仇的使命,范蠡只能为大爱舍小爱,将其送入夫差宫中。二十年后灭吴成功,范蠡将西施接出吴宫,于勾践庆功会中携手潜逃,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定居于五湖,二人再续情缘,白头至老,成就一段爱情佳话。

《史记》《吴越春秋》等史籍的说法是:范蠡在于勾践相处中,看出他是一个“可与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小人,因此完成兴越灭吴大业后,于庆功宴上不告而退,携西施逃离越国。并写信予好友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惊惧,不敢上朝,后遭奸臣挑拨,被勾践赐死。范蠡与西施侥幸逃离,至齐国、宋国等地,经商发财,收获了爱情,成为了商圣。

思絮翻卷着,于范蠡祠前流连忘返。极眸环望,碧空蓝净如洗,远山层峦叠翠,平展如镜的丹江湖,彩练般环润楚都故地;近目四巡,山下沃土生香,林带纵横交错,片片绿黛掩映里,喧闹的淅川县城楼房林立,人如流车如练。怪不得古楚国王要将都城选于丹阳呢!原本这里就是一块山仙水龙、人杰地灵之宝地啊!生于此长于此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商圣范蠡,还有屈原、伯牙、文种、伍子胥、公孙敖……不都是這片天地造化之杰出人才吗?

仍从“诚信天梯”拾级而下。至范蠡立像前再次止步,转身回望,与之辞别,发现商圣正眸光炯炯地注视着我,面部表情激动,似有话要跟我说。商圣!我知道你想对我说什么。我知道,你爱生您养您的故乡。我知道您走之前,一定不止一次地登上牛尾山,望着可爱的家乡依依不舍,另辟人生之路……但是,您看现在的古楚大地,经历两千多年的朝代更迭,世事变迁,如今繁茂葳蕤生机勃勃。

商圣笑意浓浓,对我颔首点头。我与范蠡挥别,返身走向归途。忽闻天地之间,传来隆隆的雷声!细线般的雨丝飘洒而下。不,那不是雷声。而是商圣高兴的笑声啊!那细碎的丝线,亦不是雨滴,而是范蠡喜极而泣的泪花!

猜你喜欢
医圣张衡范蠡
张衡传(节选)
张衡数星星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
张衡的“浑天说”和漏水转浑天仪
范蠡与西施毫无瓜葛
“医圣”张仲景临证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