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
(道外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进展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因素复杂,主要血糖升高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同时合并感染因素可进一步促进糖尿病发生、发展,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糖尿病足的治疗难度大、进展快,需要长期的护理支持,因而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行为干预,保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糖尿病足的危害[1]。但是,目前糖尿病足患者的行为护理干预尚不规范,为此,该次研究选择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4例糖尿病足患者,对该类患者的行为护理干预方法、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64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存在明确糖尿病病史,因糖尿病足入院治疗。纳入标准:糖尿病足未合并其他糖尿病并发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足部严重溃疡或导致局部坏死者;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认知功能异常;语言或听力功能障碍者。观察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6.13±14.03)岁;糖尿病足病程3~9个月,平均病程(6.14±3.02)个月。对照组,男14例,女 18 例,年龄 42~70 岁,平均年龄(56.13±14.03)岁;糖尿病足病程3~9个月,平均(6.14±3.02)个月。2组患者在性别、糖尿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给予糖尿病足常规护理,包括患足护理、血糖监测、降糖药物治疗护理、健康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行为护理,具体如下。
1.2.1 制定行为护理计划 统计患者临床治疗,包括糖尿病病程、血糖水平、患足溃疡情况、神经功能、患肢微循环情况等,确定患者的基本病情;同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确定患者情绪状态,了解其生活习惯及其对糖尿病足认知情况;综合患者各方面信息,制定行为干预计划。
1.2.2 自护行为干预 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干预,根据患者血糖情况,治疗方案,说明其当前病情、发展趋势、危险因素等信息,使患者认识到积极配合治疗、控制并发症进展的重要意义,进而主动配合行为干预。随后,对患者进行糖尿病足相关健康知识指导,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足部皮肤保护、检查与清洁,注重足部保健。根据患者用药情况,给予用药指导,帮助患者合理降糖,保证血糖控制水平。此外,对患者饮食行为进行干预,为患者制订每日饮食计划,控制每日能量摄入量,规定每日进食的食物类型和重量,帮助患者养成低脂、低糖、高纤维、高维生素的饮食习惯。
1.2.3 心理行为干预 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尽量采用亲切、温柔的语气,打开患者心扉,建立护患信任的良好关系。随后,鼓励患者打开心扉,耐心倾听患者倾诉,了解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压力等情况,给予对应的心理疏导。此外,鼓励患者每日倾听音乐,缓解不良情绪;引导患者适当进行运动,达到放松身心,缓解不良情绪的效果。
1.3.1 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评估糖尿病足治疗效果[2]:痊愈,糖尿病足部表面溃疡完全愈合,未残留皮损;显效,糖尿病足部表面溃疡愈合70%以上,未合并软组织类、骨组织病变、局限性坏疽等深部溃疡;有效,糖尿病足部表面溃疡愈合40%~70%以上,未合并软组织类、骨组织病变、局限性坏疽等深部溃疡;无效,糖尿病足部表面溃疡愈合不足40%,合并软组织类、骨组织病变、局限性坏疽等深部溃疡;总有效率=(样本数-无效)/样本数。
1.3.2 血糖情况监测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指标变化,两组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分别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糖尿病足治疗总有效率(94.12%)显著低于对照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糖尿病足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监测(±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监测(±s)
组别空腹血糖(m m o l/L)干预前 干预3个月后餐后2 h血糖(m m o l/L)干预前 干预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干预前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n=3 4)对照组(n=3 4)t值P值6.0 3±1.6 8 6.1 4±1.5 2 2.0 5 1 0.6 3 8 3.8 5±1.1 3 4.9 6±1.3 2 1 0.3 4 1 0.0 2 8 1 1.3 6±1.3 3 1 1.4 1±1.2 6 3.4 1 8 0.5 3 7 7.8 5±2.3 4 1 0.6 3±1.9 3 1 2.0 3 4 0.0 2 1 8.4 6±1.0 2 8.5 1±1.3 1 1.5 2 7 0.4 9 2 7.0 3±1.0 2 7.8 9±0.6 3 1 1.8 1 7 0.0 2 4
临床治疗及护理,虽然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足进展,但是患者需要长期控制日常行为及生活习惯,因而较多文献研究提出应对糖尿病足患者实施行为护理干预[3]。目前,关于糖尿病足患者行为干预的临床护理研究较少,其行为干预主要针对生理和心理两方面[4]。相关文献显示,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行为干预、心理行为干预等行为干预护理,可有效提升糖尿病足防治效果,并降低患者预后风险,临床实施效果良好[5]。为此,该院总结多年糖尿病足临床护理经验,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行为特征,编制了一套行为干预措施,旨在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该次研究对糖尿病足患者行为护理干预实施效果分析发现,观察组糖尿病足治疗总有效率(94.12%)显著低于对照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行为护理干预可有效保证糖尿病足临床治疗效果。此外,该次研究还发现,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 (3.85±1.13)mmol/L、 餐后 2 h 血糖(7.85±2.34)mmol/L 和糖化血红蛋白 (7.03±1.02)%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行为护理纠正了患者的不良习惯,改善其治疗依从性,进而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血糖水平。
综上所述,糖尿病足患者实施行为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其临床疗效,改善血糖控制效果,有利于糖尿病足预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