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第二中学,浙江 衢州 324000)
解析几何是在坐标系的基础上、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学科.抛物线作为一类重要的圆锥曲线,在新课程标准中摆在重要的位置.在近些年的高考中,有关抛物线的定点问题频频出现,该类问题知识综合性强,方法灵活,对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往往在具体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因为条件多、变化活、运算繁而不知从何下手,或虽有思路却因运算不过关而“全盘皆输”.因此在复习解析几何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本节课对课本中的一道习题(人教版《数学(选修2-1)》第73页习题2.4第6题)进行改编,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变式教学,对抛物线中一类定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此类问题都是在围绕探求“变中的不变量”进行的.
例1已知点A,B在抛物线y2=4x上运动,O为坐标原点,且kOAkOB=-1,求证:直线AB恒过一定点(4,0).
师(PPT展示):同学们,例1是我们昨天的作业,想必大家都已经认真研究过了,现在老师先展示大家作业中的3种主要解法(略).
变式1如果将条件kOAkOB=-1改为kOAkOB=m(其中m为常数,且m≠0),直线AB是否仍然恒过一定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由特殊到一般,将条件kOAkOB=-1弱化成kOAkOB=m(其中m为常数,且m≠0),产生猜想,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组合作验证猜想、论证结论,最后探究得出一般规律.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变式1,如果我们将条件kOAkOB=-1弱化成kOAkOB=m(其中m为常数,且m≠0),直线AB是否仍然恒过一定点呢?大家分组讨论,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哪个小组的方法好?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巡视,并根据各小组探究产生的困难和疑问进行适当的引导.选3名学生上台,对具有代表性的解法进行板演.)
于是直线AB的方程为
即
生1:老师,方法1中直线AB的方程为
师:是的,有道理.是不是解法1错了呢?
师:生1考虑问题很全面,赞一个.
从而
于是直线AB的方程为
即
k2x2+(2kb-4)x+b2=0,
从而
因为kOAkOB=m,所以
师:解法3有漏洞吗?
生2:用点斜式和斜截式设直线方程时,会漏掉斜率不存在的直线.
(教师巡视,并请生3在黑板上板演.)
y2-4ty-4b=0,
于是
y1+y2=4t,y1y2=-4b.
因为kOAkOB=m,所以
得
则直线AB的方程为
师:3种解法对比起来,哪种解法运算量小一点呢?
生(异口同声):解法3呀!
变式2如果将条件kOAkOB=m改为kMAkMB=m(其中m为常数,且m≠0),M(1,2),直线AB是否仍然恒过一定点?
设计意图进一步由特殊到一般,将原点拖动到抛物线上其他一点,产生猜想,让学生独立验证猜想、论证结论,从而探究得出更一般的规律,清楚地认识问题的本质.
师:如果将原点拖动到抛物线上其他一点,如M(1,2),其他条件不变,直线AB是否仍然恒过一定点?
y2-4ty-4b=0,
于是
y1+y2=4t,y1y2=-4b.
因为kMAkMB=m,所以
得
(做到这一步,生4不知如何是好,很着急的样子.)
得
从而直线AB的方程为
(全体学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变式3如果将点M(1,2)改为M(1,0),是否存在实数m,当kMAkMB=m(其中m≠0)时,直线AB是否仍然恒过一定点?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更大胆地猜想,将抛物线上的点改为不在抛物线上的点(避免运算量过大,我们选取x轴上的点),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广泛兴趣.
(教师用几何画板展示,引导学生课后去探究验证.)
变式4如果将条件kOAkOB=-1改为kOA+kOB=-1,直线AB是否仍然恒过一定点?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在前一规律的基础上引发猜想,通过类比的思想将条件kOAkOB=-1改为kOA+kOB=1,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我们前面都在研究两条直线斜率的乘积为定值的形式,大家想想还有其他的形式吗?
生6:可以考虑除、加以及减的形式.
师:非常好!老师已经研究过了,加的形式有同样类似的结论,除和减没有这么漂亮的结论,课后大家可以去探究.现在我们一起来试一个加的形式,请看变式4.
y2-4ty-4b=0,
从而
y1+y2=4t,y1y2=-4b.
因为kOA+kOB=-1,所以
得b=4t,从而直线AB的方程为
x=t(y+4),
于是直线AB恒过定点(0,-4).
师:非常好!我们把刚刚研究的kOAkOB为定值的思路改为kOA+kOB为定值的形式,请大家课后去探究上述研究成果是否仍然成立?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去完成变式5~7.)
变式5如果将条件kOA+kOB=-1改为kOA+kOB=m(其中m≠0),直线AB是否仍然恒过一定点?
变式6如果将条件kOA+kOB=m(其中m≠0)改为kMA+kMB=m(其中m≠0),M(1,2),直线AB是否仍然恒过一定点?
变式7如果将条件M(1,2)改为M(1,0),是否存在实数m,当kMA+kMB=m时,直线AB仍然恒过一定点?
变式5~7的设计意图水到渠成,猜想并论证结论,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课堂小结教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根据学生的反映从三维目标进行小结:我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体会到了哪些思想方法?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布置作业
1)上交作业:完成变式5~7及拓展1~2.
2)长期作业(小组合作,形成小论文):①如果把抛物线上的点改为平面内任意一定点,探究直线AB是否仍然恒过一定点;②如果把刚刚研究的问题类比在椭圆和双曲线中,请探究是否仍然有上述类似的结论.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专题复习课上,通过变式教学,增加一些探究元素,既节约了学生审题的时间,也有利于让学生迅速产生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求索.变式教学活动改善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变教师的“独唱”为学生的“合唱”,充分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题多变,逐步探究,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发现问题的一般规律.本节课遵循新课改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避免了就题论题,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既突破了重点又攻克了难点,教师在变式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猜想、加强和弱化条件等手段展开探究,充分发挥了例题的辐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考虑将条件kOAkOB=-1弱化成kOAkOB=m(其中m为常数,且m≠0),让学生探究直线AB是否仍然恒过一定点.其次考虑将原点拖动到点M(1,2),保持kMAkMB=m(其中m为常数,且m≠0)条件不变,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直线AB是否仍然恒过一定点.研究之后,又引导学生课后去验证对抛物线上任何一点是否同样有类似的结论?然后乘胜追击提出问题,如果将抛物线上的点改为不在抛物线上,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由于考虑到运算量太大,教师先找了x轴上的一点M(1,0),提出问题:是否存在实数m,当kMAkMB=m(其中m≠0)时,直线AB仍然恒过一定点?
按照这一系列的研究思路,教师再一次提出问题“前面都是在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乘积为定值的条件下进行的,可否将乘积形式改为其他形式呢”,再一次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共鸣.有学生提出相除、相加等形式,教师顺势将条件kOAkOB=-1改为kOA+kOB=-1,让学生上台进行演板展示.然后再迁移到将条件kOA+kOB=m(其中m≠0),甚至将kMAkMB=m(其中m≠0)改为kMA+kMB=m(其中m≠0),让学生课后去探究直线AB是否仍然恒过一定点.整个教学过程设置了一系列的变式,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下面来说一下本次教学的得与失.
4.2.1 成功之处
1)探索——探索性自主学习的源泉.本节课设计的一大特点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它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其一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即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其二是教学过程的探索化,即教师创设学习环境,由学生独立地探索、发现知识和解决问题.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质疑、探索、讨论与思考,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体验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全过程,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的数学课堂.
2)变式——探索性有效教学的捷径.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在设计过程中较好地运用了“变式训练”,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问题的变式难度呈阶梯化递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动手的空间.这些变式本着“由简到繁、由静到动”的顺序,一步步加大题目的开放性,增加题目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学生认识的螺旋上升.
3)思想——探索性有效学习的灵魂.本节课的另一大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抓住数学的本质,这是数学的灵魂.布鲁纳曾指出: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往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在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驾驭数学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使数学学习变得容易.因此数学教学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使学生掌握最本质的东西,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率具体知识的掌握和具体问题的解法,循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4.2.2 不足之处
1)预设与生成很难一致;
2)采用变式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部分学生很难达到;
3)学生自主探究多了,时间的分配自然成了问题.
最后笔者想说:在许多人心目中,数学就是一堆数字、符号和图形,它很抽象、深奥甚至神秘.其实数学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才汇聚成今天人类知识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为孩子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舞台,为每一个孩子积淀爱心、信心,把枯燥乏味的数字、符号、图形变成跳动的音符,与孩子共同享受艺术般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