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超
摘要:构建智慧高效的课堂,是当前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构建智慧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就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从力图让学生“学会”转变为让学生“会學”;从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学法的指导。一言以蔽之,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更多的应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智慧高效;用教材教;自主学习;授之以渔
自从上世纪末提出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一词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但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却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学校该如何做到“减负”而不“减质”?于是“轻负高效、智慧课堂”的新理念应运而生。可是如何构建智慧高效的课堂,又是值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深深思考的问题。就语文学科而言,我们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在学法上下功夫,去构建轻负高效的智慧课堂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功夫在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诗如此,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要创建智慧高效的课堂,学生课前预习少不了。预习不仅可以拉近生本之间的距离,促进对文本的解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边读边思,并记录下发现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有了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也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哪些是学生力所难及的,哪些是学生力所不及的,从而有的放矢,加以指导。如,在浙江省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杭州市汪玥老师在上《穷人》一课时,就事先让学生去预习,课堂一开始就出示一张预习检测单,包含了看拼音写词语,初读课文后的质疑等;根据检测情况,汪老师发现学生对字音词义及课文主要内容已基本掌握,于是放手不讲,直奔 “读懂心理活动描写”这一教学重点,从而高效地完成了课堂教学。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也深深地感受到预习对课堂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五上第八个专题“走进毛泽东”,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毛泽东”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如果不让学生课前多去了解毛泽东,学生对毛主席没有情感,课上起来就会索然无味。因此,在上这一专题的前一周,我就布置了预习任务:一听,听爷爷奶奶讲毛主席的故事(祖辈对毛主席的感情最深);二看,看关于毛主席的影视(推荐《开国大典》、《秋收起义》、《井冈山》、《恰同学少年》等);三读,读关于写毛主席或毛主席写的作品(如《毛泽东传》、《历史巨人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鉴赏》等)。学生通过多重渠道,多种方式逐渐了解了毛泽东同志,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敬佩。“毛泽东”三个字不再是一个陌生而空洞的名字,而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后面的课堂教学就轻松多了。如果没有课前的预习,直接进入课堂教学的话,学生对毛泽东的印象就不可能这么深刻,对毛主席的敬佩之情也可能只是教师的灌输。
二、“得法于课内”——用教材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怎样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我们语文教师又该怎么做呢?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语文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观念,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教”,指的是教师借教材这个资源,教能让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像叶老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个“教”,不是填鸭,不是灌输,而是引导。如果学生是一块乌黑的煤炭,教师就是点燃煤炭熊熊燃烧的火花。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主要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呢?在我而言,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
(一)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读者对文本的个性理解。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其中默读,对文本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凭借“教材”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潜心默读。在默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默读,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句,重点词,全身心投入,做到边读、边想、边勾画、边批注,把自己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到的写在旁边:可以想想句子的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想想作者用词的巧妙;可以想想作者的表达方法;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等等。
(二)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的一个前提是读懂文章,学生不管是读一本小说,还是一篇新闻报道,首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因此,指导学生快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因材而异,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不同的概括方法。如《狼牙上五壮士》、《开国大典》,我先让学生概括每一段的大意,再通过“段意合并法”来概括主要内容;像《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引导学生通过“题目扩充法”来概括主要内容;像《白鹅》、《富饶的西沙群岛》总分总结构比较明显,中间又有过渡句,我就引导学生运用“句子摘录法”来概括主要内容;而一些四要素比较明显的叙事文章,如《钓鱼的启示》、《一件小事》我一般引导学生运用“要素罗列法”进行概括。
(三)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特色,加强写法指导
“用教材教”,除了教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外,还要教学生自主写作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从而举一反三,运用于自己的文章中,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如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让学生去赏析;写景的文章,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写事的文章,欣赏其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等。如《穷人》一课,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桑娜复杂的内心世界,还要让学生学会这种心理描写的写法。因此,我在课堂上安排了一个练笔环节:模仿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方式,写一写西蒙临死前的内心世界。效果还不错,许多人都写出了西蒙临死时不舍、无奈、悲哀等复杂的情感,也更进一步的感受到穷人生活的无奈和凄凉。
三、“受益于课外”——智慧高效课堂的目的
“用教材教,是为了不教。”智慧课堂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现在小学生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更多的是我们最常见的“闲读”,不带任何预设目的,随兴而起,随性而读,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从头读到尾,读完,也就完了,脑海里却是空空如也。这样的课外阅读,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一堂智慧高效的课,不仅要让学生能自主阅读课内文章,更要会举一反三,把课内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怎样去读课外文学作品,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拉向课外,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于永正老师说过:“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上是在阅读中形成的,三分筑基在课内,七分筑塔在课外。”课堂上的方法指导正是为了让学生课外受益。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正所谓“授之以鱼,可解一日之饥;授之以渔,可用一生。”当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后,就能举一反三。教师也就不需要让学生周而复始地做着重复的作业,真正实现“减负”的目的,还学生一个健康幸福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曾显东 《略谈语文学习之预习》 [J]. 《中国科技博览》2010.08.
[2]梁爱国 《浅谈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J].《学周刊》2011年.15.
[3]黄秀花 《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 09.
[4]周倩妍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 [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