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梅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能增添课堂的气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教师能及时地了解到教学效率的高低,能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策略,达到提升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英语;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很多小学英语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依然采取着“填鸭式”“灌输式”等模式,课堂中很少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枯燥的氛围中接受英语知识,讲课过程中方式呆板,使学生没有了学习英语的动力,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平时交流中语气太强硬,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特点,而教师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依然采取同一种模式教学,这样教学效率很难提升。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除了简单的问答互动外,还可增加其他的互动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氛围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惧怕教师,很少主动与教师交流,只有遇到难以解决的学习问题时才会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教师只是通过学生上课时的表现以及他们的考试成绩来选择教学方法,并不能深入了解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和问题,这样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现象,不能从根源入手解决问题,课堂中主要以讲解为主,与学生互动的频率很少,让学生处于了被动学习的状态中,就会形成教师热情的演讲、学生毫无反应的局面,这种模式下是很难提升教学效率的。小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英语,只有在课堂上或者完成课后作业时才能学到英语知识,如果继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作用是不明显的。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利用小学英语教材內容的特点,多和学生交流互动。譬如外研版四年级下册《Hes cool》一单元中,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描述其他人的特征,学习cool/little/cute等英语单词。正式开始上课前教师给学生示范:“This is Lining。Hes very clever.”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向同桌介绍一位自己的朋友,旨在让学生复习上一课的知识,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用英语的方式赞美他们:“You are clever/shy/cool/naughty。”学生听到后也会回应教师,这样师生之间就有了良好的互动,也给学生留下了亲和的印象,学生内心受到了鼓舞,他们互更加认真地参与到后面的学习中,而且会主动和教师互动,有了这样的互动做铺垫,后面的教学将会更加的有序、高效。
二、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景,师生共同参与
小学英语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拉近师生距离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情境中学生是最放松的,他们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尽快地掌握主要的知识内容,作为教师应做好情境的主导者和参与者,要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达到互动的有效性。比如在四年级Module 7 Unit 2 Grandma cooked fish一单元中,巩固学生对动词过去式的运用,使学生能听懂并运用Grandma cooked fish这一类的语句来谈论过去做过的事情,师生之间进行自由对话,让学生能尽快适应说英语的环境,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教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教材中的对话内容,让学生运用所学句式说说自己昨天都做了什么,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示范,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介绍自己一天的生活,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后将学生分组进行传话游戏,第一名学生说出自己做了什么,第二名复述并加上自己的活动以此类推,教师站到学生的中间,和学生一起玩游戏,传话过程中出错的学生被淘汰,直到小组内只剩下一名学生,则该学生成为游戏的胜利者,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性的点评,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师生之间进行了有效地互动,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
三、实施分层教学,关注学困生的情况
每个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不同, 部分学生有时候会听不懂教师在讲什么,无法跟得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低下,小学英语教师要关注到这部分学生,多和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学习的困境,不能只把目光放到优等生的身上,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待所有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引导优等生帮助学困生,平时多给他们一些照顾,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能感受到教师没有放弃他们,坚定他们努力学习的决心,教师要把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实施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小学英语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性格心理特点实施有效的互动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不断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能互动中提高学习的信心,实现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调琴.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6).
[2]戚丽红.小学英语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