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银洁,邱继文,董仁卫,阎丽娟,郭永明,张健
临床康复学是一门联系康复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极为重要的桥梁学科,是康复医学的核心专业课程。本门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深入讲解常见临床疾病的同时培养学生康复临床思维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因课程本身具备多学科交叉特点,不免有知识重复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态度散漫,学习热情低下的现象。对分课堂被称为中国特色大学教学新方法[1],在高校教改中得到一致好评[2]。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3]。教师主要讲授知识系统的主干,重点与难点,布置相关作业。但对分课堂对学生记忆性细节内容的把握与知识框架的构成有一定的缺陷,而思维导图能把枯燥、零散的信息变成有组织、易于记忆的图画,使信息之间更有逻辑,目前已在生物化学、神经病学以及中医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4-6]。因此本研究采用对分课堂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法进行临床康复教学,通过临床康复学理论知识考核、案例分析考核和调查法评价对分课堂结合思维导图教学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2014级中医专业(康复方向)学生92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3级中医康复班46人为对照组,其中男生16人,女生30人;年龄(21.5±0.2)岁;2014级中医康复班46人为对分课堂结合思维导图研究组,其中男生14人,女生32人,年龄(21.3±0.2)岁。2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2组研究对象均由同一教学小组负责临床康复学教学工作,使用统一教材,教学环境、内容、学时均相同。理论讲授90学时,4个单元。根据单元课时总数量进行隔堂对分设计,第2单元、第3单元分别设计3次隔堂对分,第4单元设计2次对分,共8次隔堂对分。其他内容根据课程需要,灵活采用当堂对分。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研究组双周最后一次课设计对分课堂结合思维导图,双周最后一次课的第1小节讲授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展示优秀思维导图、优化思维导图制作,第2小节讲授教材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布置作业。第2次、第3次对分课堂设计同上。示意图见表1。讨论分组与作业布置:4~5人1组,分组原则按照学习成绩优秀1人、中等2人、较差1人进行分组。课后布置作业与评分标准:(结)10分及格,字数不限,重在读懂教材,内化吸收,制作本章节思维导图。(考)15分认真。设计1~3道考题,自己能掌握但别人可能不会。(亮)20分优秀。任选其一:a.论自己的学习心得;b.分析一道病例题;c.整理与现阶段学习要点有关的知识点相关的论文、注明出处,写心得不限字数;d.创作一个作品,体现自己目前学习成果,如漫画、海报、手工。下一次课堂开展分组讨论:以思维导图回顾重点难点内容;小组针对各自的收获、困惑、疑难、互相切磋学习,时间为15min;全班交流10min;教师总结10min。
表1 研究组课时设计与教学内容安排
1.3 评定标准 ①期末笔试成绩考核。笔试在学期末进行,为统一出卷,闭卷答题,总分100分。其中笔试理论考核80分,案例分析2道各10分。②满意度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
研究组学生理论考核得分、案例分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46份,回收43份。调查问卷反馈结果显示研究组对分课堂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均满意度较高。见表3。
表2 2组研究对象成绩比较 分,
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3 研究组调查问卷反馈结果 例(%)
临床康复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明确提出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临床常见疾病康复专科知识与技能,增强整体康复和临床康复思维能力。对分课堂讲授内容强调知识系统的主干,精讲、细讲重点与难点,因而学生常常将学习精力放在讲授知识上,而忽略记忆性细节知识,造成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问题;使用思维导图对知识细节进行梳理总结便可以很好地解决此问题。临床康复学融合了前期康复医学、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等多门课程,特别需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总结与归纳能力的建立,教会学生使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7],而且它还是形成性评价的好方法[8],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
综上,思维导图与对分课堂的结合不仅共同加强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培养,而且在知识获得方面互相补充,重点与细节一网打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达到高效学习的最终目标。两种教学方法的联合应用适合课程本身特点且有助于课程核心目标的顺利完成,具有一定的结合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