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2019-05-07 12:04:32吴紫娟熊淑英杨晓莉
中国康复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针头针肌张力

吴紫娟,熊淑英,杨晓莉

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组织遭受非进行性损伤,并由此导致持续存在的运动、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等中枢神经受损症状。患儿可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异常、癫痫及继发骨骼肌问题[1]。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完全治愈脑瘫的有效手段,临床治疗多以抗癫痫、降低肌张力及缓解症状为主,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近年来,康复训练逐渐应用与CP的临床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儿的畸形程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2-3];针灸具有安全性好、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等优势,目前已成为小儿CP主流的治疗手段之一[4]。本研究自2016年1月起将头针和康复训练应用与脑瘫的治疗,旨在探讨头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CP患儿106例,纳入标准: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中脑瘫的诊断标准[5];年龄1~10岁;存在运动功能障碍;患儿依从性好,能够按照本研究全程治疗;患儿监护人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协议书。排除标准:颅脑肿瘤、外伤、炎症等其它疾病导致的继发性癫痫;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或肝肾严重器质性疾病;严重智力障碍或癫痫频繁发作;不能完成本研究全程治疗。将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2组,每组53例。①治疗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1~8岁,平均(5.14±1.7)岁;体质量9.5~26.8kg,平均(16.6±3.1)kg;病程3~19个月,平均(7.4±2.2)个月;疾病分型:痉挛型24例,不随意运动型10例,共济失调型8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5例。②对照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1~7岁,平均(4.9±1.8)岁,体质量9.2~25.7kg,平均(16.2±2.9)kg;病程2~17个月,平均(7.1±1.9)个月;疾病分型:痉挛型26例,不随意运动型8例,共济失调型7例,肌张力低下型7例,混合型5例。2组上述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平衡和步态训练、肌力增强训练、被动牵拉关节活动等肢体康复训练。根据患儿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在Bobath和Rood 治疗理论指导下,进行肢体的主动、被动运动和抗阻力训练,采用抑制性手法干预患儿的异常运动模式和姿势,应用促通手法增强患儿的抗重能力,纠正躯体静态和动态平衡,肢体训练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避免运动量过度造成损伤。治疗组在肢体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头针治疗,穴位选择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百会、颞三针、脑三针、智三针,针具采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规格:0.3mm×25mm),无菌棉球消毒皮肤,针灸针快速刺入头皮(角度与头皮表面呈30°),针尖位置突破帽状腱膜,到达帽状腱膜下层时,平行于头皮捻转进针20mm左右,以平补平泻为主,得气后留针30min。上述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12周。

1.3 评定标准 ①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GMFM-88)[6]:GMFM-88量表包括5个功能区(A区为卧位和翻身,B区为坐,C区为跪和爬,D区为站立运动,E区为走、跑)共88个项目,每个项目根据完成情况评0~3分。本研究观察2组B、D、E区评分变化情况。②肌张力测定:用改良Ashworth量表测定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和腓肠肌肌张力评分[7],评定等级的0、Ⅰ、Ⅰ+、Ⅱ、Ⅲ、Ⅳ级分别评1、2、3、4、5、6 分。③脑血流情况:应用经颅多普勒测定2组患儿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④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采集2组患儿空腹静脉血2ml,静置1h后以3000r/min的转速离心10min,分离血清置于-80℃冰箱内待测,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水平。

2 结果

2.1 粗大运动功能评分 治疗后,2组粗大运动功能B、D、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各区评分均显著增加(P<0.01),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aP<0.01;与对照组比较,bP<0.01

2.2 肌张力比较 治疗后,2组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腘绳肌、腓肠肌张力显著降低(P<0.01),内收肌张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内收肌、腘绳肌和腓肠肌肌张力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aP<0.01;与对照组比较,bP<0.01

2.3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 治疗后2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升高(P<0.05,0.01),搏动指数降低(P<0.01),治疗组变化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见表3。

表3 2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治疗前后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aP<0.01;与对照组比较,bP<0.01

2.4 2组血清IGF-1、BDNF水平比较 治疗后,2组血清IGF-1、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0.01),治疗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 2组血清IGF-1、BDNF水平治疗前后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aP<0.01,bP<0.05;与对照组比较,cP<0.01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脑瘫属 "五软"、"痴呆"等范畴,小儿形气未充,加之先天禀赋不足,如存在后天气血虚弱,则容易导致精血不充,难以濡养髓海,髓海失养则无以温煦脏腑、濡养骨胳而发病[8],针灸是中医学特色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在小儿CP的治疗中逐渐推广应用。头为元神、精明之府,经络分布密集,头针通过刺激穴位和反射区,可疏经通络,推动气血运行,进而濡养髓海。百会为督脉之穴,针刺该穴可激发阳气,通经络,调督脉、充实髓海;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颞三针、脑三针、智三针具有调和阴阳、运行气血、通经活络功效,从而发挥振奋阳气、醒脑开窍的治疗作用[9]。头针疗法取穴均位于头皮,充分体现了腧穴的近治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头部特定穴位有利于增加大脑皮层相应区域血流量,从而改善该区域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血液、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增加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利于修复或激活受损的神经细胞,促进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的再生,重建其生理功能,从而使大脑皮层神经网络趋向完善[10]。动物实验表明,对脑缺血大鼠进行头皮针刺激,可增加脑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并可修复功能低下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趋向完善[11]。

本研究对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经过12周的治疗,发现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和下肢肌群的肌张力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表明头针联合肢体康复训练激发了受损神经细胞的代偿能力,纠正了病理状态下的异常运动模式,建立起健康的、正常的运动模式,进而降低了下肢肌肉张力,改善了粗大运动功能。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是评价脑动脉血流状态和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常用指标[12],IGF-1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可介导促进骨胳、肌肉生长、脂肪分解等生长激素的大部分生物学作用[13],是胎儿后期及出生后早期生长发育的主要调节因子。也是反映儿童脑损伤程度的重要的生化指标[14]。姜源渊等[15]的研究发现1~4岁脑瘫患儿血清中生长激素、IGF-1水平低下,且运动和认知功能损伤严重患儿IGF-1的分泌水平明显降低;吴至凤等[16]的研究发现脑瘫伴发育迟缓、粗大运动功能障碍患儿存在GH /IGF-1 轴受损,并认为GH、IGF-1水平低下脑瘫患儿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BDNF是机体内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神经元的增殖、分化和可塑性有密切的关系,可通过促进神经元的分化和再生修复损伤的神经元[17]。国外研究发现BDNF等神经营养因子可有效调节神经突触的效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神经突触转化为有功能的突触,进而建立有效的突触连接,并分化为多种神经细胞,修复损伤的神经细胞[18-19],从而改善运动功能。本研究发现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搏动指数降低,血清IGF-1、BDNF均显著升高,且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头针联合肢体康复训练增加脑瘫患儿脑血流的流速、改善了高阻抗状态,从而增加了脑组织血流灌注,并上调了血清IGF-1、BDNF水平,有利于损伤后神经元的再生,促进了脑组织修复,改善了CP患儿的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头针配合康复训练可增加脑组织血液灌注,促进损伤后脑组织修复,降低肌肉张力,改善CP患儿运动功能,治疗小儿CP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患儿的生活治疗,但其具体治疗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三针头针肌张力
邵氏组方配伍突三针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观察
头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临床观察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Scalp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ody acupuncture for 32 cancer cases with intractable hiccups after radiochemotherapy
请您诊断
放射学实践(2015年2期)2015-02-14 05:38:58
靳氏膝三针为主治疗膝骨关节炎40例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