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产业海外发展路径对中国的启示

2019-05-06 07:54卢进勇程晓青李思静
国际贸易 2019年2期
关键词:汽车产业汽车日本

卢进勇 程晓青 李思静

日本汽车产业是成功开拓海外市场的典范。几十年来,日本汽车的海外产量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并成功带动国内零部件产业“走出去”。2018年在美国《消费者报告》杂志公布的汽车品牌可靠性排行榜中,日本汽车品牌雷克萨斯、丰田、马自达、斯巴鲁入围榜单前四位,而知名国际品牌如奥迪、宝马则表现下滑趋势。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各大品牌也都展现出蓄势待发的势头,2017年吉利集团销量突破124万辆,同比增长63%,但其出口事业屡屡受挫。为避免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发展四处碰壁,学习和借鉴日本汽车产业海外发展路径将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中日汽车产业海外发展比较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但在总体发展规模、发展质量上仍与日本汽车产业存在较大差距。

(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概述

中国汽车产业真正的发展之路始于改革开放,随后经历了2001年加入WTO后的三年过渡期,中国汽车市场逐步放开,外资汽车企业的加入激发国内汽车行业生产力快速提升,最终将汽车产业发展成为中国的支柱性产业。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集团”)为首的中国民族汽车品牌在海内外发展中也取得了很大突破。为实现其全球化发展之路,吉利集团在全球范围内优化整合资源,先后在海内外组建了造型中心、研发中心以及整车制造工厂,实现了产品从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售后等全价值链的海外延伸。吉利集团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第一,积极借助海外并购活动助力其国际化发展,2009年收购全球排名第二的汽车自动变速器独立生产商DSI强化了其海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2010年收购沃尔沃后迅速在哥德堡建立研发中心,2017年收购宝腾打开了进入马来西亚汽车市场的重要通道;第二,注重生产网络的全球布局,其出口市场从周边国家逐步向欧美地区延伸;第三,吉利集团海外业务逐步从出口向海外落地化生产转移,2017年吉利分别在白俄罗斯和东南亚地区实现了本土化生产布局。这一系列举措助力吉利集团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发展的引领者。

但就整个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中国汽车产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一,汽车产业的国际化之路尚未踏出完整的一步,现行的汽车出口事业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尚属于试探阶段,未形成规模;第二,低端用户仍然是中国汽车企业的主要市场,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还没有建立核心竞争力,其产品难以满足高端消费群体的需求,这也是中国汽车海外发展难以迈出步伐的重要原因;第三,在与国际品牌合作中,中国汽车企业属于从属地位,这种不平衡的合作关系在日后开拓海外市场时难以发挥大的作用。

(二)日本汽车产业发展概述

不同于中国,日本汽车产业于20世纪60年代在其国内市场形成垄断后迅速瞄准海外市场,开启产业全球化之路。1998年日本汽车海外产量仅为500万辆,远低于国内1000万辆的产能;到2017年日本汽车海外产量已将近2000万辆,而国内持续稳定的1000万辆产量中约一半用于出口,国际市场已经发展成为日本汽车的主要阵地。

日本汽车产业海外发展起步于20世纪三次石油危机。分别爆发于1973年、1979年和1990年的石油危机重创了欧美汽车品牌,以低价、省油著称的日本汽车首次夺取世界眼球。为此,日本汽车产业把握机遇,坚持品牌建设,积极进行海外布局。首先是继续坚持低能耗、方便可靠原则探索汽车行业新领域,推出豪华品牌系列以满足欧美高端市场需求。其次是借助出口初步完成海外布局。石油危机为日本汽车进军海外打开了至关重要的市场缺口,在此机遇下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一鼓作气完成了海外布局。期间完成了在北美建厂、与国际知名企业(克莱斯勒、福特、通用)合作等重要部署,成为全球排名第三的汽车工业发展中心,仅次于美国和欧洲。第三,海外投资设厂逐步代替出口,精准把握市场定位,首先实现对欧美市场的先导控制,再完成对欠发达地区的兼顾,同时积极带动汽车周边产业(尤其是零部件产业)向海外发展。第四,注重资本结构调整,加强国际合作。日本汽车企业与欧美企业展开资本参与、技术合作、共同研发生产、协助销售等合作关系,如丰田控股日野、福特控股马自达、雷诺控股日产等,最终日本汽车产业实现产业链式海外完整布局,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领跑者。

在短短几十年的国际化进程中,日本汽车产业成功实现变客为主,领跑全球汽车发展事业。而中国汽车品牌尽管在销量和产量上均领先全球,但从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上,中国汽车产业与日本依旧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中国汽车产业有必要从日本汽车产业海外发展路径中吸取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海外发展战略。

二、日本汽车产业海外发展路径分析

日本汽车产业用短短几十年时间顺利将海外市场发展成为主要阵地,并带动国内零部件产业“走出去”,成为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典范。21世纪以来日本汽车在全球市场更是所向披靡,这一切都离不开其可持续海外发展战略的指引。

(一)有序布局、精准定位

日本汽车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先出口后对外投资,并在海外业务、海外市场做出了精准定位。

1.有序布局

在海外发展顺序上,日本汽车产业选择先出口后投资,利用出口市场为对外直接投资创造条件。20世纪分别爆发于1973年、1979年和1990年的三次石油危机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带来致命打击,同时造成对全球汽车行业重新洗牌。危机爆发后,欧美国家的油价大幅飙升,居高不下的汽油成本迫使消费者转向低价、省油的日系汽车,从此为日本汽车进军海外打开了至关重要的市场缺口。在国际市场高需求下,日本汽车企业继续坚持低能耗、方便可靠性原则探索汽车高端领域市场,知名汽车企业纷纷推出豪华品牌系列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如丰田于1966年推出第一代卡罗拉,本田在1972年和1987年先后推出第一代CIVIC(思域)和讴歌系列等。到1993年日本汽车出口量占本国总产量的45%,接近一半的产值出口海外。

在国际市场高需求推动下,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汽车出口事业发展如日中天。与此同时,层出不穷的国际贸易争端也严重困扰着日本汽车行业。1980年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占有率高达20%,严重制约了美国本土企业发展,由此日美爆发了激烈的汽车贸易争端。痛定思痛,日本为保护业已成规模的海外市场以及避免本国企业遭受致命打击,政府出面与美国协商调停,最终选择在美国投资建厂的折中方式,到20世纪末日本汽车几乎一半的海外产量来自美国。随着汽车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延伸,日本汽车海外生产规模连年提升,从1998年的537万辆上升至2017年的1974万辆,同时也成就了丰田、本田等销量领跑全球的国际品牌。

表1 日本海内外汽车产量变化 单位:万辆

数据来源:根据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整理。

2. 精准定位海外投资基地

在海外投资基地选择上,日本汽车企业尽职进行市场调查,分阶段完成对全球市场的把控。

第一阶段是实现对欧美市场的先导控制。首先,日本汽车最早对美国进行投资,先后设立14个汽车工厂、13个零部件工厂,并借以辐射北美周边市场,后又因市场需要在加拿大开设了4个汽车工厂、1个零部件工厂以满足当地市场扩大的需求。其次,日本在欧洲建立了18个汽车工厂、5个零部件工厂,均匀散落分布在英国、波兰、土耳其等地区,足以辐射整个欧洲地区。

第二阶段是完成对欠发达市场的兼顾。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亚非等欠发达地区市场日渐活跃,日本汽车产业接连展开了对欧美以外地区的强烈攻势,分别在亚洲成立101个汽车工厂、45个零部件工厂,在非洲成立19个汽车工厂,在中南美地区成立20个汽车工厂、2个零部件工厂,在大洋洲成立1个汽车工厂、1个零部件工厂。到2013年年底日本汽车产业基本完成了对全球市场的整体投资布局,并根据市场条件及时调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2017年日本企业在亚洲地区的产量为1087万辆,约占其海外总产量的55%。

3. 精准定位汽车业务

日本汽车产业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获取领先地位,与其产业发展理念息息相关。在环境保护方面,日本尾气排放规定居世界首位,并努力开发油耗改善技术;在驾驶安全方面,开发和推广车辆安全装备以降低交通事故伤亡率;在使用便捷方面,日本细分用户,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开发不同性能的车型。这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举措,使得日本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屡试不爽。

(二)产业链式海外布局

日本汽车产业是拥有众多关联产业的综合性产业,它处在一条涉及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内并属核心环节,也可以是说汽车产业的海外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海外布局。日本三大汽车集团(丰田、日产、本田)已经分别在产业链上游布置了百余家零部件企业,在下游还设有售后、金融等服务类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均具备完整的产业链经营体系。

日本汽车产业的海外布局充分带动了采购、零部件等产业“走出去”。日本汽车产业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相当一部分零部件都是采用外包加工或者购买成品的方式完成,由此也为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从发展顺序上来看,日本汽车对外直接投资一般是从骨干企业开始,然后带动国内零部件企业从海外组装逐步过渡为海外生产,最后实现汽车产业和零部件产业全部本土落地化生产。统揽全局,日本已在全球拥有178个汽车生产工厂、62个零部件工厂,存在汽车制造厂的地区一般都会有零部件工厂相随,其零部件产业业已形成了强大规模。需特别关注的是,日本零部件工厂不仅仅是汽车产业的附带品,在服务于日本汽车工厂、售后的同时也与其他国际品牌建立业务合作,并实现其自身国际化转型的需要。

可以说,日本汽车产业在海外的成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产业链协同布局的发展路径。一是帮助产业集团形成内部化优势。日本汽车整体外观设计偏小巧化,其零部件产业为配合汽车业崛起应运而生,当日本汽车步向海外后,为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以及提高汽车产业的主动性,零部件产业的海外发展也成为必然趋势。二是日本在海外发展汽车周边产业能够有效带动东道国就业,催生当地零部件生产事业,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建设。三是产业链式海外布局能够帮助日本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有利的领导地位。日本汽车对外直接投资表面上看仅仅是一个行业的海外发展,但观其模式,日本零部件、售后服务等周边产业相继在海外推进,日积月累形成一条集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售后于一体的完整价值链。在这一价值链中,日本企业占据关键地位,通过服务外包等形式将价值链的非核心环节转让给其他国家,长此以往日本便形成重要的价值链领导力。

(三)投资与出口协同并进

日本汽车产业的海外建设与发展具备大格局视野,在经历了先出口后投资的发展顺序后,保持了二者协同并进的海外发展方式。

第一,为维持本土汽车企业的发展以及保证抵达外资管控严格的海外市场,日本汽车保有一定的对外出口份额,但自1998年以来日本汽车对外出口基本维持在500万辆水平,约占国内产值的一半。其对北美地区出口份额占比维持在40%的高水平,并主要发生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其他出口目的地依次为欧洲、亚洲、大洋洲。

第二,考虑到海外投资的便利性以及拥有较强的市场掌控能力,日本将对外投资作为汽车产业海外发展的主要途径。自涉足海外投资领域后,日本汽车的海外份额保持较快增长,1998年海外产量与国内出口量基本相当,经历二十年发展后到2017年海外产量已上升至2000万辆(约为出口量的4倍),年均增长率达7.57%。此外,日本汽车产业还将海外投资重点布置在北美洲和亚洲,2017年两地区的汽车产量占海外总产量的79.2%。

第三,考虑到对外投资与出口在区域上各有所侧重,日本汽车产业的海外布局坚持了投资与出口并重的战略。从长远来看,出口会遭遇贸易争端等问题,海外投资则会面临东道国金融制度管制等风险,而当同时选择出口与投资时,将会在遭遇到风险等问题时拥有更灵活的主动权。同时针对汽车产业特定产品而言,其海外发展存在出口偏好或投资偏好,从而也满足了各类企业海外发展的需要。

图1 1998—2017年日本汽车生产与出口趋势图 数据来源:根据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整理。

(四)同国内外企业抱团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日本汽车企业加速展开与国内外厂商的业务合作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具体合作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资本合作、技术合作、共同开发、相互供应整车和零部件、组建合资事业部等。根据合作方来源,其抱团发展可划分为与本国企业抱团和与东道国企业抱团。

1. 日本国内汽车企业相互抱团

日本汽车产业成功的海外建设与布局离不开其内部企业之间的协作,包括困境中彼此扶植和国际业务的相互渗透。

第一,困境中相互扶植。日本汽车企业在海外发展历史比欧美晚将近半个世纪,但却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成功取代了欧美的汽车大国地位,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产业内部的抱团建设。当个别企业出现危机时,其他企业对其施以援手,利用并购重组的形式拯救弱势企业,如2016年三菱因数据造假问题陷入生存性危机后,日产集团迅速反应,借助资本合作、提供人才与技术等手段力挽狂澜拯救了三菱集团,从而也成就了今天的雷诺—日产—三菱联盟。

第二,在国际业务中相互合作,建立整体产业格局。当今日本各大汽车品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体,已经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体系。如五十铃与日野共同组建了客车合资事业部,日野又接受丰田50.1%的出资控股并与其开展技术合作,同时丰田为马自达提供混合动力技术许可,马自达则与日产相互供应整车,最后日产又为五十铃提供商用车,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协作闭合链。长此以往,企业间的合作既有利于高新技术及管理经验在产业内部的传递从而提高行业整体竞争水平,又可以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进而保障整个行业的危机应对水平。

2. 日本汽车企业同东道国企业抱团

日本汽车企业积极同国际集团合作,在数次全球并购浪潮中紧抓机遇,大举海外重组,与当地企业抱团发展,将日本企业的海外发展推向新高度。日本汽车品牌通过与东道国企业开展业务合作融入全球经济,一方面为日本的汽车海外投资业务开辟了通道,有效地绕开了东道国外资引进的产业壁垒;另一方面日本汽车企业融入当地经济建设中,与当地重点企业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东道国在制定相关行业政策时也不会贸然打击外资汽车企业。

一般来说,日本汽车品牌同汽车产业先行国家(如欧美)展开资本参与、技术合作、共同研发等业务,同汽车后进国家(如东南亚地区)以提供技术、安全生产等技能的方式与当地汽车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如在美国,日本五十铃为通用汽车供应柴油发动机,通用汽车则百分之百出资日本通用,丰田与特斯拉共同开发电动汽车;在欧洲,日本日产、法国雷诺和德国戴姆勒相互出资,丰田与德国宝马在环境技术领域开展合作;在中国,丰田为天津一汽夏利出资并提供生产技术,马自达、福特和长安共同出资组建长安福特马自达发动机有限公司。这一系列的资本业务合作使日本汽车品牌与当地民族企业融为一体,提高了当地民众对日系汽车品牌的接纳度。

三、对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发展的重要启示

(一)苦练内功,做好国际市场定位

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务必要慎之又慎,充分做好国际市场调研,在产业发展顺序和布局上谋划长远思路。在这一点上,日本汽车产业一直持有谨慎态度,不盲目但时刻准备着,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需要学习之处。

第一,在苦练内功的同时做好市场调研。中国汽车企业已经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很大突破,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继续深入研发,争取掌握新能源领域的前沿技术。这就需要企业做好市场调研,一方面要挖掘国内外用户群体潜在需求,另一方面则要把握好可持续形势,在汽车性能、环保、安全等方面做足用户需求的功课。

第二,提早谋划“走出去”,做好布局构想。一个产业要想获得强劲的发展必须接受国际市场舞台的洗礼,日本汽车产业海内外年产量高达3000万辆,但将近2500万辆是为了满足外国消费者的需求。从市场领域上,中国汽车企业要及早建立起海外销售或生产渠道,通过协商、援助等形式提前布置潜在市场,尤其是非洲和拉美等地区;从环境保护及安全方面,中国汽车技术在研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际最高标准执行;从国际合作上,在国内首先与外资汽车品牌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为日后进一步的海外合作奠定伙伴基础。

(二)丰满羽翼,注重汽车周边产业培育

第一,汽车产业建设应抓住产业发展要点,做好周边产业定位。产业的成功发展壮大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支持,中国汽车产业在塑造行业竞争力的过程中要秉承“抓大放小”的原则,将与产业核心竞争力相距较远的业务剥离出去,利用分包或外包的形式保证其供应。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例,企业的发展在于电池能耗、安全性能等核心技术的研发,而汽车常规的周边零部件业和售后服务业已发展成熟,完全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行为来满足需求。

第二,在与周边产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同时,保证各自的独立性。一个完整行业只有调整好与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关系,才能够走得更远更长。因此,中国汽车产业在攻坚核心业务的过程中,要维护好与周边产业的业务关系,进而在新技术推出后能够迅速配置汽车周边部件,及早实现规模化生产与销售。需特别注意的是,汽车产业与周边产业务必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不过分干预对方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面临危机时全军覆灭的境遇。

(三)审时度势,合理协调对外投资与出口

现阶段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为对外投资和出口都给予了足够的发展空间,产业实现国际化也需要二者的协同配合。对于如何设计二者配比则需要深入观察国际形势,审时度势做出调整。

第一,要审时度势。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多端,往往因为一国经济政策调整引发全球市场经济波动,2018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中国及欧盟带来巨大冲击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为此,中国汽车产业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善于观察国际形势、合理调配资源,如在政治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地区进行投资设厂,在局势动荡的地区选择出口;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适当调整海外发展的步伐,做到张弛有度,如在企业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前试探性地发展海外市场。

第二,要能够迅速调整对外投资与出口业务。从行业发展周期来看,任何一个产业都会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等过程。当前中国汽车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拥有大好的市场机遇,但是在未来经历一段时间发展后,部分业务或因技术淘汰或因市场轮换等终将退出市场舞台。因此,中国汽车行业在布置海外市场时,要尽可能地做好对外投资与出口调整通道设计,将出口动力强劲的业务改为对外投资落地化生产,将对外投资业务日渐薄弱的环节逐渐退出国际市场,为新业务的海外拓展释放空间。

(四)合作共赢,营造国内外“朋友圈”

第一,要加强同本国企业的合作。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分支存在着大量的无次序以及恶性斗争行为,这不仅影响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也给企业的长久发展设限。为此,中国本土汽车企业首先要在国内建立好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才有可能在拓展国际市场时实现共同竞争、共同进步。

第二,注重同国际业务伙伴建立合作关系。为了能够在“走出去”过程中提交满意答卷,中国汽车企业要未雨绸缪,及早与国际汽车及周边产业集团建立好业务联系。这样中国汽车行业一方面可以及早适应国际规则,建立企业发展高标准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前建立海外发展通道,在重要机遇面前能够迅速反应,最终帮助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国际化。

猜你喜欢
汽车产业汽车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黄金时代》日本版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汽车的“出卖”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商洛加快培育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3D 打印汽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