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下的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

2019-05-06 07:54
国际贸易 2019年2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东盟国家价值链

王 勤

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迅速发展,并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生产网络,中国和东盟成为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由此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基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拟就全球价值链下的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主要特征和对策建议作一分析。

一、中国和东盟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进程

随着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跨国公司将其价值链和产业链延伸到世界各国,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生产网络。当前,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主要由欧盟、北美和东亚三大区域生产网络构成,中国和东盟国家成为全球价值链和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条件下,中国和东盟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从少数几国演变为几乎所有国家,加入国际化生产的产业规模扩大和部门增加,相关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并在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伴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的进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开始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中。20世纪80年代初起,中国开始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由于资金短缺、资源匮乏和技术落后的多重约束,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和组装环节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分工网络,以加工贸易为主,大量进口中间产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业的国产化能力得以提升,初级工业材料和零部件制造可取代进口的同类产品,国内制造业可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环节增多,对中间产品的进口依赖降低,而中间产品的出口增加;2001年中国入世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几乎所有制造业部门的前后向参与度均有所提升,前端中间产品生产和后端加工制造的工序都在逐步延伸,反映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2012年以来,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引导下,中国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中上游位置攀升,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趋于下降,而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中国入世后,中国制造业全面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全球价值链中,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制造业部门,多数传统制造业部门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超过发达国家,但先进制造业部门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全方位的差距,但与其他新兴国家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中国与美、德、日、韩等制造强国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双边联系相对紧密,其中东盟国家是重要的增加值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东盟国家中间产品的主要供应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中国成为全球中间产品的最大供应国,中国正在逐步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移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低位,而且由于参与全球价值链形成的路径依赖,使得全球价值链攀升变得艰难。

东盟国家多属于外向型经济,参与全球价值链要早于中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东盟主要国家开始实施面向出口的工业化政策,但各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依然以产业间分工为主,与发达国家间产业链的联系仅仅停留在原材料供应上,主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的全球性联系尚处于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东盟主要国家开始参与全球价值链,凭借廉价劳动力,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和组装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网络,其主导产业从轻纺工业转向电子产业。到20世纪80年代末,欧、美、日跨国公司开始将标准化的产品生产大规模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东盟主要国家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中,从加工组装环节开始逐渐向零部件生产环节攀升,而后进的东盟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也开始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进程中,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工序。进入21世纪,电子信息产业仍然是东盟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主导产业,但汽车、化工、生物医药、船舶制造等部门行业也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

从东盟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看,早期仅限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也迅速加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随着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开始推行经济开放与革新的政策,加大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这些国家也逐渐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进程中,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工序。由此,该区域参与全球价值链从少数几国演变为几乎所有东盟成员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日益加深。同时,东盟国家已经由最初的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为主拓展到电子信息、汽车、化工、生物医药、造船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部分国家已具备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加工组装出口的生产能力,融入国际化生产的行业和工序扩大,相关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目前,东盟国家已建成世界最大的硬盘和亚洲主要的半导体生产基地,新加坡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泰国已跻身世界第八大汽车出口国,菲律宾成为世界第四大船舶制造国。

东盟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主要由跨国公司资本与技术驱动,本土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它们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低端的位置,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不同程度表现为对外的资本依赖、对外技术依赖和市场依赖。对外的资本依赖主要表现为本国资本缺乏,资本市场欠发达,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吸引外资成为本国资本形成的重要来源。对外技术依赖主要表现为最终产品制造流程中,核心的专利设计由跨国公司控制,本地企业不具备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能力,主要依赖外部购买或进口。除新加坡之外,东盟国家研发能力普遍较低,高技术人才匮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市场依赖主要表现为东盟国家参与的国际化生产过程,但产业链的核心技术、主要零部件生产依然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相关产业技术和零部件需要进口。

二、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特点

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中国和东盟是全球价值链的重要节点,并成为世界最大和第四大进出口贸易国家或地区。与之相应,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也是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表现为中间产品(半成品和零部件)占双边贸易的半壁江山,价值链贸易制约贸易平衡,全球价值链重组将会影响未来贸易方向。

(一)中国和东盟是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

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向混合型分工转变,与传统的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不同,以产品内分工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迅速形成。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跨国公司根据全球经营战略,将新兴国家纳入其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中国、东盟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作为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重要环节,中国、东盟国家的中间产品(零部件、半成品)贸易占较大比重。目前,中国、东盟中间产品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均在40%~60%之间。

在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中,从原材料供应加工生产、零部件生产、装配测试等多个环节形成相应的全球产业链。对于原始设备制造商(OEMs)来说,公司可以选择通过垂直一体化(原始设备制造商根据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建立上游的生产部门,实现全球化生产)、生产外包(公司专注于营销、设计、品牌建设等高附加值领域,将生产任务整体外包给合同制造商)以及零部件的全球性购买(公司向零部件厂商外购模块化部件并完成最终产品组装上市)的方式实现最终产品的全球化生产。中国和东盟国家参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主要形式,一是作为跨国公司的原始设备制造商代工企业,该类企业直接进入原始设备制造商体系,对接跨国公司生产需求与管理;二是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成员。随着合同制造商的兴起,这些企业通过参与合同制造商的生产网络进入国际化生产,或成为母公司的三级或更低级的供应商,或参与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配套服务。

(二)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以中间产品为主

在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中,中间产品(零部件、半成品)贸易比重超过60%。其中,主要来自跨国公司区域生产网络中的公司内贸易。据统计,2000—2017年期间,在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9%~20%,最终产品占15%~20%,而中间产品占60%~70%,其中零部件占30%~44%,半成品占25%~46%;在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1%~7%,最终产品占35%~40%,而中间产品占55%~60%,其中零部件占25%~32%,半成品占26%~41%(见表1)。由此可见,中间产品(零部件、半成品)贸易一直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重要基础,它主要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下中间产品的贸易。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该地区成为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企业和在东盟国家的投资企业之间的中间产品贸易,带动了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

近两年,中国与越南贸易迅速扩大,越南已跃居成为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究其原因,主要是韩国在中国和越南投资设厂构建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韩资在华企业和在越企业之间的中间产品贸易,带动了中越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加。近年来,韩国企业大量在越南投资设厂,尤其是韩国三星公司扩大在越南的投资,三星电子、三星电器、三星SDI、三星显示器等三星主要电子产业部门均在越南设立了生产线,由此越南成为三星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智能手机生产线设在越南的贝宁市和太原市,这两座工厂每年生产约1.5亿部智能手机,相当于三星智能手机年产量的40%。2017年,三星公司在越企业出口额达500亿美元,相当于越南国内企业的出口总额。 另一方面,韩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已具规模,尽管有些韩资企业开始向东盟国家转移,但仍未放弃中国市场。例如,韩国三星公司在中国共有9 家生产基地、8 家研发基地,2016年三星在华子公司进入中国对外贸易500强企业的就有15家,进出口贸易额达613亿美元。

(三)中国—东盟价值链贸易影响双边贸易的平衡

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迅速扩大,但双边贸易的平衡问题日显突出。据中方统计,2012年起双边货物贸易中方持续顺差,2012—2017年中方贸易顺差分别为84.15亿美元、445.3亿美元、635.2亿美元、828.09亿美元、597.7亿美元和434.2亿美元。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不平衡,是许多东盟国家十分关注和敏感的问题。实际上,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平衡主要涉及价值链贸易问题。我们课题组曾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运用贸易增加值的核算方法,采用亚洲开发银行(ADB)多地区投入产出数据库(ADB-MRIO)数据对2011—2016年中国与东盟七国(包括文莱、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35个贸易部门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在价值链贸易中,2011—2013年中国与东盟增加值贸易顺差要高于总值贸易顺差,而2014—2016年增加值贸易顺差要低于总值贸易顺差。据计算,从2014—2016年中国对东盟的总值贸易顺差和增加值贸易顺差看,整体的总值贸易顺差均超过增加值贸易的25%,制造业的总值贸易顺差均超过增加值贸易的26%,中高制造业的总值贸易顺差均超过增加值贸易的29%。也就是说,中国对东盟双边贸易顺差可能被高估了约1/4。同时,中国对东盟初级部门总值贸易和增加值贸易多数年份处于逆差,对东盟低技术制造业的总值贸易和增加值贸易(除2014年)均为逆差,对东盟服务业总值贸易和增加值贸易均保持逆差。

(四)全球价值链的重组将直接影响中国—东盟价值链贸易

当前,全球价值链面临着重新分配和重新布局,美国、日本试图促使制造业的回流,力图强化其全球价值链的主导权。东盟国家希望借助全球价值链调整与重组的时机,消除货物和服务流通障碍,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推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依托区域供应链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一些后起的东盟国家则希望利用比较成本优势,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在当地投资设厂,承接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工序的转移,力争成为跨国公司的区域零部件供应商和组装厂。因此,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的重组,尤其是中美贸易争端可能加速这一重组的进程,它势必改变跨国公司在中国和东盟投资企业内部贸易的结构与流向,将直接地影响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现实基础,从而对中国与东盟以中间产品为主的价值链贸易产生较大的影响。

表1 2000—2017年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商品构成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Database的数据编制。

三、基于价值链推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政策建议

东盟国家是中国最重要的周边地区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盟国家总体的经济规模(GDP)、贸易总额、外国直接投资(FDI)流量均为最大,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最大的四个贸易伙伴均为东盟国家(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中国对沿线国家十大直接投资存量国中有六个是东盟国家(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柬埔寨和泰国)。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的格局下,除了继续为现有区域生产网络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外,我国还应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整合,配合我国的产业升级与转移,促进区内的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有计划地逐步在区内构建与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平行的、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区域价值链或生产网络,以扩大与加深区域经济相互依存和互利合作的关系,从而逐步构建新型的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微观基础。

首先,构建中国企业主导的区域价值链和供应链,打造新型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微观经济基础。尽管当前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双边贸易超过5000亿美元,但它主要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为基础,而且随着全球价值链的调整和重组,尤其是中美贸易争端可能加速这一重组的进程,势必改变跨国公司的资源配置和区域布局,这将直接地影响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现实基础。因此,在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整合,促进我国产业升级与转移的进程中,应该有效地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版,有计划地逐步在中国—东盟区域内构建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区域价值链或生产网络,将当地企业纳入到中国企业的区域产业链或供应链中,促进中国企业与东盟企业建立密切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关系,由此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创造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

其次,引导核心优势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设厂,构建中国—东盟区域价值链或生产网络。近年来,中国在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迅速扩大。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对东盟十国的直接投资存量为890.14亿美元,中国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4700 家, 雇用外方员工35.3 万人。在现阶段,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企业缺乏与当地企业产业或工序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必须改变以往企业单纯以商品、服务和资本输出为目标,引导企业到当地建立自己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鼓励具有产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设厂,利用我国的电子信息、轨道交通、家电、工程机械、建材、化工、电力、工程机械、纺织等产业优势,培育当地的辅助工业,将当地企业纳入到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链或供应链中去。

再次,建立和完善中国在东盟的工业区或经贸合作区,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向当地延伸。目前,中国企业在东盟8个国家(不包括新加坡和菲律宾)中已建设了23个具有境外经贸合作区性质的投资项目,吸引了421家中资企业入区投资51.5亿美元。不过,现有的这些工业区或经贸合作区主要吸引中资企业入区,与当地企业的产业或工序缺乏紧密的前后向联系。因此,必须调整在东盟设立工业区或经贸合作区的目标和导向,鼓励和引导中国企业在当地建立产业链和供应链,吸引当地辅助工业企业在园区投资设厂,促使这些工业园区或经贸合作区成为打造中国企业主导的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平台。

最后,强化政策指导和服务保障,加快构建中国—东盟区域跨境产业链或供应链。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愿景规划,东盟出台了东盟共同体发展蓝图、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各国还相继推出“工业4.0”战略与政策。中国与东盟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发展战略、互联互通和目标产业有许多相近之处,这为构建新型的区域价值链和生产网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现有的合作基础上,应按照“东盟所需、中国所长”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导,为企业建立区域跨境产业链或供应链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要严格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坚持企业自主决策,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国别行业指引,在人才、税收、金融、海关、认证和信息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中国—东盟区域工业园或经贸合作区建设,逐步打造中国企业主导的区域跨境产业链或供应链。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东盟国家价值链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中国制造”:助力“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提升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东盟两次危机全靠中国伸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