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 圆,曹盛川,刘文雯,袁秋环,吕瑞娟,徐 峰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2)
随着基于肺部超声的急诊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便携式超声仪的逐渐普及,床旁超声逐渐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检体诊断方法[1-4]。教研室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将床旁超声(Point-Of-Care UltraSonography,POCUS)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贯穿到临床医学本科生的教学中,并凝练出“七点九面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传统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探索,提出并践行新型“视触叩听超”检体诊断及教学查房模式。
(一)对象。
已完成我院急诊科2~3周实习的医学院临床医学“5+3”以及八年制的83名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方案。
针对休克、急性呼吸困难、急性心力衰竭、胸腔积液、气胸及部分普通急诊患者,按顺序扫查七个点,分别为:(1)右肺上野;(2)左肺上野;(3)左肺下野;(4)右肺下野;(5)胸骨旁左心室长、短轴;(6)心尖部;(7)剑突下四腔心及下腔静脉,其中(5)(7)两点各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切面,共9个切面。典型图像包括:蝙蝠征、火箭征、肺点征、肺滑动征等。通常熟练者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这套心肺检体诊断的基本流程。
(三)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由急诊医学教研室三位老师共同设计,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以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主要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安排、内容、形式及效果等方面的知晓情况以及满意度。
2.统计方法。评价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采用百分比法对所有纳入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本次调研对在急诊医学科实习的本科生共发放问卷83份,收回83份;其中有效问卷83份,无效问卷0份;问卷收回率100%,有效率100%。
实习之前,对于这一新型检体诊断方法,2位(2.4%)学生选择“十分了解”,4位(4.8%)学生选择“较了解,听说过”,67位(80.7%)学生选择了“有所耳闻,但不太了解”,10位(12.1%)学生选择了“没听说过”。
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该调查表Cronbach’s α系数0.891,调查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评价量表如下所示(见附表)。
附表 新型“视触叩听超”检体诊断及教学查房模式评价量表[n(%)]
该评价量表提示,新型检体诊断和教学查房的教学效果、满足临床知识获取的需要等方面的满意度均达到了80%以上。另一方面,在知识的广度、深度满足实习需要,难易程度适合实习阶段学习两个方面,满意度低于80%,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主动与学生们加强交流,安排更适合教学对象的内容。
(一)“七点九面法”加入传统的“视触叩听”,提高了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视触叩听”检体诊断方法,在听诊器发明后200年间,未再有突破性的革新[5-6],直到基于肺部超声的急重症超声的建立后,床旁超声才真正作为一项必备的临床技能应用于急重症患者[7]。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视触叩听超”的理念,并根据床旁超声的发展现状,归纳了易于临床实习生掌握的“七点九面法”(即7个心肺重要扫查点和9个切面),经过理论授课、手把手地操作培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将关键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
(二)教学查房的新环节,丰富了教学查房的内容。
临床实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教学查房是必备的一环,把“七点九面法”融入“视触叩听超”中,在教学查房时,有的放矢地针对重点疾病的特殊超声表现进行讲解,比如急性心衰的“火箭征”“B线”,胸腔积液的“四边形征”“正弦波征”,肺栓塞的“D字征”等[8-9],与传统的教学查房相比,增加了一项基本的环节,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查房的内容。目前,该模式推荐急诊、重症医学科、心脏内外科、呼吸内科等科室率先开展。
(三)增强带教老师超声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新模式促进了“教学相长”,带教老师也要积极提高自己的床旁超声水平,进行标准化培训与学习,认真备课。对于有实习学生带教任务的青年教师,本教研室积极举行相关业务培训及“培养性试讲”,认真督促青年带教老师牢固掌握床旁超声这一有利武器,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青年医生的临床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四)以教学改革为抓手,提高学生的急诊思维。
新型“视触叩听超”检体诊断及教学查房模式作为急诊医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逐渐在临床实习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MBBS留学生中开展。通过这次的满意度调查,加强了我们贯彻这一教学改革的决心,同时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先救命、后辨病”等急诊思维模式贯穿始终,使学生们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最终提高临床实习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