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琪 王艳秀 肖依依 张桂弘 姜 梅 高 毅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含能材料》编辑部,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绵山路64号 621999
科技期刊编辑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委会”)作为期刊的学术质量把控机构[1],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学家办刊的一种重要依托,编委会在期刊品牌建设、内容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提升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编委个体在本学科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或学术头衔,可在一定范围内支配学术资源分配,对于学科发展有较宏观的认知。但是,传统的编委会中存在挂名编委、行政主导编委的情况,导致编委会发挥的作用有悖于初意,且执行力不够。一部分编委往往身兼数职,事务繁多。因此,实际期刊运用中经常出现编委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支持期刊发展,甚至不能真正参与办刊过程的现象[3]。此外,国内高校和研究所科技考评系统对进入国际权威检索论文的过分重视,导致我国中文期刊学术号召力越来越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4]。
为了尽量改善此种局面,同时给期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部分期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尝试引进青年专家团队进入编委架构。孟艳等[5]探讨了在编委会的指导下《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组建青年编委会的方法,报道了青年编委会的建立、组织机构和工作开展情况等。蔡斐等[6]介绍了《航空学报》青年编委会成员的遴选情况,探讨了青年编委会成员在提升科技期刊编委会的活力与执行力方面发挥的作用,介绍青年编委初审的工作模式及其在期刊审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张学梅等[7]以《中国科学:化学》为例,研究了科技期刊青年工作委员会的组建方法,并使之发挥作用,以此创新编委会工作模式,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并着重分析了青年工作委员在期刊审稿、组稿、宣传等方面的做法及作用。占莉娟等[8]系统地分析了青年编委会的特点,指明了青年编委会对期刊发展的特殊意义。以上研究均表明,通过组建青年编委会或青年工作委员会等,将学科内青年学者引入期刊发展生态,这是激发编委会工作活力,提升期刊影响力,逐步实现期刊品牌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研究表明,36~45岁是科研人才创新能力与科研意愿最强的年龄阶段,也是科研成果产出的高峰时期[9]。同时,考虑到目前各类杰出青年的评选年龄上限一般都定在40周岁(个别放宽至45周岁)[10],为此,建议期刊组建青年编委会队伍时,严格把控年龄关,以人尽其才。
从期刊对青年编委会的预期考虑,青年编委会应该由非常活跃、年富力强、学术水平高且对期刊积极热心的中青年专家组成。此外,为了更全面地覆盖期刊报道范围,在选拔聘用青年编委会委员(以下简称“青年编委”)时,需考虑青年编委的学科研究方向,尽量避免学术扎堆或某一学术方向没有相应的青年编委。综合考虑上述要素,《含能材料》编辑部制定了严格的青年编委会建设方案,对青年编委的任职条件,包括年龄限定、学历、职称、近两年内文章发表情况等进行了规定。编辑部切实依据方案选拔学科内优秀青年专家担任青年编委。
主编是科技期刊编委会的领头羊[11],是编辑、出版、发行系统的“驱动器”。青年编委会也需要这样一位视野广阔、谦虚谨慎、深谋远虑的“领头羊”,即青年编委会主任。在完成委员的选聘后,期刊应慎重考虑青年编委会主任人选。遴选极具学术号召力与人格魅力的学科专家作为青年编委会主任,通过他深厚的学术底蕴、高超的社会活动能力凝聚青年编委,发挥委员们对期刊的学术热情。在实际工作中,青年编委会主任更需要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统领全局,成为青年编委会的“军中之帅”。
基于此思路,《含能材料》编辑部通过分析采编系统后台审稿与投稿数据,筛选出近两年高贡献用户,同时邀请活跃编委推荐优秀青年专家,两种途径结合,形成青年编委初拟名单。经过严格的简历筛选后,请副主编、执行主编、主编认定,《含能材料》成立了第一届青年编委会。秉着宁缺毋滥、精益求精的指导思想,本届青年编委会选聘青年编委会主任1名,委员共计17名。青年编委会主任由编委团队中热情、活跃、学术造诣深厚、领导力强的张庆华研究员担任,青年编委年龄均不高于45岁,平均年龄为35岁,学科分布全面。所聘用的青年编委近两年科研成果丰硕,均属于行业佼佼者。
青年编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与丰富的科研产出,既是作者,又是期刊的优质审稿人。编辑部提供广阔舞台,充分调动青年编委的积极性,增强期刊对青年编委的向心力,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期刊发展的各个重要环节。
据统计,《含能材料》90%的稿源是自由投稿,且稿件质量参差不齐,这应该也是大部分中文期刊的现状。也有部分编辑主动向专家约稿,但由于专家工作繁忙等,经常出现约稿失败或不了了之的情况。在“内容为王”的信息时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没有较多优秀稿件的情况下,提高期刊质量、扩大期刊影响寸步难行。为了切实增大约稿比例,基于青年编委会,以组织“青年编委”专辑的形式集中约稿,邀请青年编委会成员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身份撰写稿件,同时,聘请青年编委会主任担任专辑的客座编审,把控当期论文的学术质量。此举既可凝聚学科领域内优秀青年学者的强大创新力量,又可促进青年编委的优秀成果展示,创造更多的科研合作机会,同时增强青年编委的“主人翁”意识,让其感受到期刊是自家期刊。在此基础上,编辑部可自行策划,增加“青年编委会彩页介绍”“团队信息展示”等,丰富“青年编委”专辑的出版形式,赋予“青年编委”专辑更多附加价值。该专辑出版后,编辑部应制定完善的宣传推广计划,广泛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拓宽宣传渠道,使青年编委的优秀科研成果得到更多关注,并产生价值,进而增强青年编委的投稿信心,继续从稿源上支持期刊长效发展与进步。目前,《含能材料》已通过青年编委会主任向青年编委定向约稿,青年编委均积极响应,预计于2019年9月出版高质量的“青年编委”专辑。
审稿工作(同行评议)是期刊工作中重要的一环[12],审稿人对稿件的分析和判断,直接影响期刊的内容质量。然而在办刊实践中,专家审稿存在较多问题,如审稿时滞长,需多次催审;审稿意见不准确,模棱两可,不利于编辑部形成良好操作建议;甚至会出现敷衍了事审稿或拒绝审稿的情况等。
实际上,为权威学术期刊审稿,是一种学术身份与学术地位的象征,而这对于青年编委更是一种学术荣誉。参与审稿可以让其先睹为快的同时,感受到帮助他人提高论文质量的乐趣,因此,他们都愿意参与审稿,并会认真严谨地对待审稿工作。此外,参与期刊审稿也是一种自我挑战和增值。通过审稿可考验和培养自己的学术判断能力,也可以与学术共同体成员(编辑、同行专家、作者)建立起良好关系,增加学术信息的获取渠道,构建自己的学术圈。
编辑部应顺应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注重培养青年审稿人,搭建渠道,重视青年编委在审稿过程中的意愿,努力与青年编委保持紧密联系,尽量将与青年编委个体研究方向吻合的稿件送其评审,长此以往,可培育期刊核心审稿力量。目前,《含能材料》已通过青年编委完成同期20%的稿件学术质量评审,所有审稿意见均详实有据,为编辑部处理稿件、把控期刊学术质量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青年编委在日常研究工作和交流中,可发现并结识许多同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编辑部应建立科学、稳定的青年编委推荐审稿专家机制,鼓励青年编委向期刊推荐优秀青年学者,调动青年编委的积极性,发现、培养更多青年学者,使他们逐步成为期刊的核心投稿作者与审稿人,以丰富期刊专家库,建设期刊更广泛的青年“学术朋友圈”。
《含能材料》拥有微信公众号、“含能快递”栏目等平台,可对纸媒进行有益补充。目前,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主要为每期杂志出版后精选出的优秀文章。“含能快递”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以图片格式为主,信息量大,不适合碎片化阅读。为了丰富期刊衍生平台的内容形式,增强衍生平台的生命力,扩大读者范围,《含能材料》编辑部尝试在期刊衍生平台提高原创的、科普性更强的推文比例。青年编委作为学术活动密切的群体,在科研中将会产生很多有意义的经验心得,以此为契机,编辑部邀请青年编委将研究工作中的心得体会、逸闻趣事等撰写成文,发表在期刊微信公众号上。同时,考虑到青年编委在学术活动中进行大量文献调研、热点跟踪活动,编辑部拟邀请青年编委将关注到的学科热点和最新研究动向进行整理汇编,发表在期刊微信公众号上,并按期汇总成“含能快递”。通过期刊衍生平台内容建设,可使更多领域内专家学者关注期刊,扩大期刊影响。同时,纸媒和衍生平台的相辅相成也丰富了期刊内容生态圈。
期刊工作如组稿、审稿及期刊推广等,可以为青年编委提供更多与同行交流的机会,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年编委学术成长的迫切需求,有利于青年编委积累自身学术人脉。期刊应尽可能多地为青年编委搭建平台,增进青年编委与同行的交流,以凝聚青年编委。《含能材料》的做法之一是召开青年编委学术沙龙,助力青年编委成长。
沙龙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起源于法国,并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衍生而来的学术沙龙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术沙龙氛围轻松、自由,有利于激发参与人的创新思维,提升参与者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备受青年编委的青睐,故编辑部将“沙龙”的活动形式引入期刊学术圈的构建工作中。通过每年度举办学术沙龙,邀请全体青年编委参加,并鼓励大家积极思考、自由交流。青年编委在沙龙中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展示学术成果,并在交流中共同探讨,促进学术进步。
由于本届青年编委会尚属于第一届青年编委会,活动形式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后期,全体青年编委的学术沙龙交流形式可延伸到区域性质或学科性质,范围可小,频率可高,讨论内容可更深入,以碰撞出更多火花。通过学术沙龙的组织,搭建青年编委学术交流的平台,为期刊青年编委的学术圈搭建提供渠道,更好助力青年编委成长。
学术期刊荟萃科学发现,引领学科发展,因此,学术期刊的青年编委会带有一种独特的“光圈”。所谓“光耀人,圈吸人”,考虑期刊长效发展,在组建青年编委会时,应制定建设方案,精心选聘合适的青年编委,务必保持青年编委队伍的学术纯洁性与学术荣耀感。组建后,通过组织学术活动,广泛搭建平台,让青年编委充分参与办刊环节,并逐渐认识到,期刊是“自家”期刊,需努力作为,提升期刊影响力,进而提升期刊为自身带来的学术荣誉。
后期,编辑部应与时俱进,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青年编委会考核方案,明确青年编委的职责,并定期对青年编委的投稿、审稿、传播等情况进行总结考核,定期向青年编委会主任及主编等反馈,从而正向引导青年编委发挥其学术力量,切实保证青年编委会作用的高效发挥。此外,期刊应重视青年编委人才的管理与培育,搭建更多有利于青年编委成长的平台,并将其中优秀的青年编委遴选到期刊编委会,培育期刊良性发展的核心竞争资源,促进科技期刊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