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贵昌
[摘 要]在新课标引领下,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精准、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活跃课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寻求最佳答案,既能把握文本关键,又能抓住重点,更能突破难点。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能配合教师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进而推动语文高效课堂的顺利建构。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提问;助推教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0-0003-02
新课程理念下,提问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富有艺术性、技巧性的有效提问,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求最佳答案,还能加快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的进程,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一门艺术,是一门难以用精、用准、用巧、用活的艺术。那么,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问,才能顺利激活学生思维,从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呢?
一、精准结合,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有效提问要做到“精”“准”。“精”“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要恰当,准确无误。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抓住关键、围绕重点、针对难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问题与问题之间既要有联系、有层次,又要承上启下,能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如一位教师在教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时,先用歌曲导入,然后引导学生感知母亲形象(概括母亲做的几件事情),接着在指导学生“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理解这篇叙事散文的特点”(重难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这个问题,不能突出重难点,显得笼统,缺乏针对性,让学生的思考没有明确的方向。如果换种方式提问:“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深的母爱和爱母之情,哪些话语、事例让你最受感动?找出来说明理由。作者是怎样选材构思、怎样运用语言、怎样谋篇布局的?突出了这篇叙事散文的什么特点?”这样,学生的思考就有了方向,他们可以在讨论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进而激起学生探求疑问的欲望和兴趣,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思维碰撞中掌握文章重难点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教材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归纳课内所学新知识,并进行拓展,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学习理解。如学习了《愚公移山》中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哪些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学习了《海燕》后,引导学生思考:“‘海燕的精神品质还反应在当今社会的哪些人身上?”学习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诗句后,提问:“如今,它还包含着哪些意味深长的哲理?”诸如此类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更“深”与“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巧捕时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提问,但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既需要善于捕捉最佳提问时机也需要巧于创设提问时机,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准确把握最佳提问时机?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在学生产生因惑时及时提问,也可以在文章的精华处、关键处提问,还可以在认知矛盾处提问等。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问题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障碍”,让这些“障碍”与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学生解决这些“冲突”的过程,就是其思维的过程,这让他们在无形中深化了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
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为教学难点。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铺垫性、辅助性地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他真的姓孔吗?”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认真地研读课文,积极思考。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认识到孔乙己没有名字这一事实背后的悲剧性,还了解到腐朽病态社会中的孔乙己是悲惨的,值得同情。他们谴责人们的麻木不仁,认为对人冷酷无情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同时也意识到文章蕴含着对万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呼唤人们推翻这个畸形的社会。这两个简单的问题,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促进学生自己去思考、感悟、挖掘,从而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又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教师在课文的重点处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惑:“作者笔下的范进,处处透着怯懦自卑,这对后面描写他一见报帖便喜得疯了起来,有什么作用?”“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了胡屠户打范进耳光的情节,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哪一处透露像范进这样喜极而疯的并非只有他一人?”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式的提问,能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处,让学生在深入探究疑问中掌握教材内容,提升认知水平。
三、丰富提问形式,提升综合能力
提问形式多样,有直问、曲问、正问、反问、引问、追问等。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把握提问的时机,注意提问的节奏,还要巧妙运用有一定关联、易于理解的事例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这样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刺激和吸引作用,使其能够更加专心地听讲和思考。如在《老山界》一文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时“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的用法的:“‘抢字是否说明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后,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张伟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忙上学去,这里张伟的‘抢又说明了什么?”笔者运用曲问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使学生对红军战士“抢”的动作有更深刻的理解。曲问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还能使教学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教师可利用反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对立面,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许多学生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提辖肯定为见义勇为的英雄,如果逆向提问:“你觉得真正的英雄具备哪些品质?课文中的鲁提辖是真正的英雄吗?”学生思考后就会发现鲁提辖虽有正义感,但他做事鲁莽、不考虑后果,他认为作恶多端的镇关西应由法律来制裁,所以没有杀死镇关西,但他却因感情冲动而打死了其他人。因此,课文中的鲁提辖是一个好汉,而不是真正的英雄。这样,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全面,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是非观念。
因此,教师富有艺术性、技巧性的提问,能使学生更有激情与活力,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而有效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进行“阶梯”式提问,提高整体水平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进行条理清晰、合乎逻辑的“阶梯”式提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教师还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所提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要把不同层次的问题,提给相应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如在《变色龙》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的‘善变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抢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过的,那是什么?”学生在理解了前面的问题的基础上,轻松地回答:“见风使舵。”教师再次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教师运用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重难点进行学习,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阶段,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目有所增加,學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难度加大,文言文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笔者在学生课前已充分预习好课文的基础上,将有关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等简单知识的问题交由差生解答;而将需要动脑思考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交由中等生解答;学完课文,将揭示主题思想和总结写作特点之类难度大的问题,交由概括能力强、具有悟性和灵感的优生解答。这样的安排,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课堂的机会,并可在课堂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而能在把握难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激烈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走入作者心灵,产生共鸣,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从而实现授课目标。
语文教学来源于人类社会,并服务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教师应探索有效的提问方法,以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全方位地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