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始成钢

2019-05-04 13:56解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高中教学策略

解芳

[摘   要]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和美学价值。古诗词的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文章对古诗词鉴赏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有效探讨,以期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能更加从容。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0-0001-02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其韵律和谐,言简意深。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学生感受经典诗词魅力的窗口,更是提升其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通道。学生对于古诗词大多都不排斥,但让其对古诗词进行鉴赏的话,就困难重重,现代的生活习惯和日常用语与古代相去甚远,对学生来说理解含蓄而凝练的古诗词,似乎并不简单。新课标把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至72篇,古诗词的比重自然也相应增加了,这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借助对古诗词的深入探讨和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就是如何鉴赏,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试图对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再做有意义的探讨,以从根本上摆脱现代语文课堂尤其是古诗词教学课堂的沉闷、乏味。

一、加强教师涵养,树立全新理念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课堂的设计者、学生的引路人,学生的思维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能不能很好地领悟古诗词中的意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堂设计的完善与否。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古诗词鉴赏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鉴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让他们学会如何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加强古诗词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作用,以德树人;要以适应当代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发展需要为前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情感更加丰富。

二、强化文本意识,把握鉴赏层次

古诗词鉴赏主要指的是对古诗词的欣赏,是人们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在鉴赏中,人们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作品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以获得审美感受,并逐步理解作品内涵。不同年龄段、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乃至同一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的人,由于生活经验及艺术感受力、艺术修养的不同或相似,在鉴赏上也常会出现相异、相反或相同、相近的感受和评价,所以对于古诗词的鑒赏我们应有强烈的文本意识,任何评价和感受都应为阅读文本后所得,而不是脱离文本的一己之见。

鉴赏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变化过程,因此鉴赏应是有层次的。

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明确指出“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言生于象,象生于意。”即“言”是“象”的载体,“象”是意的载体。“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诗词鉴赏中的“言”即语言,“象”是引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即诗词的意境、意蕴和作者的情感。

诗词鉴赏的第一层次是解“言”。在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本的注释,准确地理解诗词中字词的字面意义。

第二层次是明“象”。诗词的语言非常凝练含蓄,从字词表面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再加上有些诗人的语言风格是朦胧隐晦的,学生理解起来就越发的困难,所以必须把握诗词鉴赏的钥匙——“象”,即“意象”。解读时,要弄懂常见意象的内涵,比如,表示离别的“杨柳、长亭、孤帆…… ”,表示人的高洁品格的“梅、竹、松、兰、菊…… ”,表示书信的“青鸟、尺素、鸿雁…… ”等。鉴赏时要把这些意象放进特定的文本语境中,因为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思的驱动下,产生的意蕴可能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诗人,在不同作品的不同语境下,其所用的同一意象所表达的内涵也是不尽相同的。在分析意象时,除了其本身,修饰意象的动词、形容词等在诗词中的提示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高考炼字型的题目考查的往往就是这些动词、形容词。在鉴赏时,学生要了解诗词所用的各种艺术手法,譬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需要通过反复朗读,边品边读,这样每个意象的内涵便会慢慢揭示出来。另外,还需弄清意象的组合关系。意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体性意象,这种意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有植物、动物、自然景观、人体器官等,如“山、水、树、风、雁、白发、泪…… ”;第二种是虚拟性意象,这种意象是作者昔日感官印象的积淀、复苏与组合,是作者展开或浓缩记忆的结果,它可能是作者的回忆,也可能是作者的想象。意象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虚实组合,如苏轼《江城子》的上阕写实,下阕写梦境;有的是意象并置,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以并列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有的是对比式的意象组合,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有的是跨越时空式的意象组合,把一些看似毫无关联却有内在联系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意象的虚与实,同时也要弄懂意象的组合形式,便于理解诗词的内容。

第三层次是悟“意”。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重点,意境就是作者所营造出的氛围。学生通过对意境的分析,能更好地锻炼自身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学生一起展开想象联想,身临其境般地去感受诗词的内涵,体会诗词的意境,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领学生自觉走向诗词的神圣殿堂,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在送别类诗词的教学中可以播放乐曲《长亭送别》,适当配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营造离别伤感的氛围,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触发学生的想象;在征战类诗词的教学中可以播放战争纪录片,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进而体会将士的劳苦、百姓的痛苦和统治者的残暴等;在田园风光类诗词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绘画,通过多彩的画笔呈现出来的画面比空想更具体更形象。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总会把自己的情感附着于景物之上,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诗词的意蕴,需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诵读,但是由于时空的阻隔,学生很难真切地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入手,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当时的处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如辛弃疾的词,创作的背景大多为宋抗金受挫,因此他的词中多有愤激之情;杜甫身处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亲历安史之乱,目睹了国家的衰败,百姓的流离失所,再加上自己遭人妒忌,不得重用,贫病交加,颠沛流离,所以杜甫的作品多为忧国忧民、感怀身世之作;李清照在南渡前生活安逸、婚姻美满,这时期她的作品清新亮丽,南渡之后,丈夫病逝,她只身漂泊,这时期她的作品饱含国破家亡之感。

另外,诗词的标题也隐藏着重要的信息,这也是鉴赏诗词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诗词的标题有的包含了与诗词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有的包含了诗词的题材和作者的情感,如从《芙蓉楼送辛渐》中即可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的情感大多是依依惜别的。学生通过对标题的揣摩,可感知诗人的情感,也可看出诗人的理想抱负及其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

最后,理解诗眼有利于准确掌握诗词的立意。诗眼不只局限于个别的字词,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眼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理解了此句,才能体会李白不附权贵的反抗精神及其豪迈气概。

诗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抑扬顿挫的韵律、凝练含蓄的字句,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成就的巅峰,从古至今都代表了时代语言的最高成就,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鉴赏古诗词,学生可以体会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惆怅,“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豁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豪壮,“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坚韧,及孔孟的儒雅、屈原的愤懑、庄子的洒脱……经典的诗词是融入了人的灵魂和思想的,它能让学生明辨是非、知晓荣辱、懂得感恩、奋发向上,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诗词深层次的文化意蕴。

三、关注学生思维,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按照古诗词的鉴赏层次,能否准确深入鉴赏体现了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学生有不同的思维状态,有“未理解”状态、“半理解”状态、“全理解”状态。“未理解”体现为学生思维混乱,无从下手,答非所问;“半理解”体现为学生思维清晰,能把握意象的基本义,但无法深入鉴赏诗词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意蕴;“全理解”体现为学生能完全把握诗词的鉴赏要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及古诗词的不同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专题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抓意象、明意境、找诗眼、解标题、析情感、探意蕴、辨手法,综合分析诗歌鉴赏的各个要素,进而深入解读。

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手段,营造轻松积极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兴趣。如设计与诗词相关的巧妙的游戏环节;课堂改写诗词,可以选句改写,也可以全篇改写,不限改写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补全诗词的空白,对人物、事物、景物进行再创造;加强课堂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探究,相互评价。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诗词诵读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讲座等多种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公共资源,积极阅读古诗词,在QQ、微信公众平台上开辟古诗词交流平台,加强师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动。教学手段是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感受诗词的美,获得审美体验。

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   参   考   文   献   ]

[1]  陆精康.诗词鉴赏的不同层次:以苏轼《定风波》词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4):34-35.

[2]  丁郁洁.利用古诗词教学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7.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古诗词鉴赏高中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代写作的探讨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