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中的现代价值

2019-05-04 13:56刘剑群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

刘剑群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诸多生态智慧,主要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观,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道法自然”思想以及“知止守中”的协调适度发展准则等。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教育生态思想,为我国当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而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 生态智慧;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4-0024-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中国古代众多思想流派中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和精神,这些理念和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中坚,已经自然而然融入中国各个时代的教育思想中,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富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1 “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念

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众多哲学问题中,天人关系是所有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重要话题。多数现代学者认为,“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这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尽管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于天人关系认识各有侧重,但“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共识,即他们都强调天与人的辩证统一,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相互适应。这与可持续发展所推崇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存的理念是统一的,可见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天人合一”蕴含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古代哲学思想中,天人关系中的“天”是指天地自然万物、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规律;“人”是指社会化及群体化的人和社会、精神及社会规律;“合一”是指二者互相交合、对应、协和的同一,此中有彼的渗透交融而物我一体的状态。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反映在人和自然的亲和互融及人的意志、理想、品格和自然规律的同体与共,反映在天道与人道、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规律的合二为一。《周易·文言》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1]揭示了天与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2]“天”创造了宇宙间万物,天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万物的生长,同时自然而然地运行。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3]“知其性,则知天矣。”[4]人性与天性、人道与天道是完全一致的。道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认同“天人合一”的理念。老子认为这种统一应该是“道”为基础,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根源于“道”。老子把天、地、人等天地万物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而这个整体的核心就是“道”。老子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由天地而生,天地由道而生,即天、地、人、道的有机统一。庄子以老子的“道”为基础,提出了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整体,即《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精神境界,就是他所认定的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为一体,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存在。

2 “道法自然”的自然生态法则

“道法自然”语出《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效法于自然。在老子看来,道者,先天地而生,是天地万物之源,这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总法则。

也就是说,道是物质性的,是最先存在的实体,但这个实体看不见摸不着,既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所不在的运行而又永不止息。大道无形,没有可供我们辨认的具体形状。但是道又确实是存在的,只不过它不与我们所认识的事物相同,它是一个混沌的整体,早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是超越时空概念的事物。“道”通常被认为是天地万物的最根本的运动形式和法则,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就是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它就是如此,它本该如此,它究竟如此,自然而然,不期然而然,无法说明其原因,无法追问其根本。“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老子将“道”运用来对宇宙万物的根源进行总结概述,老子还在宇宙本源的“道”上加上了一个“自然”,要“道”遵从“自然”,效法“自然”。也就是说,“自然”是“道”最高、最根本的本性,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规律和特征。“道”不能脱离“自然”,必须按照自然而然的规律办事。“道法自然”是指道的本质是自然的,人们的一切行为活动都要依照自然规律,都要依照自然法则。道法自然的重要价值在于告诫人们要遵从自然之理,所行所为不要违背自然之性,要回归自然的人性,而弃除人性的异化。

3 “知止”守中的生态伦理规范

“知足”“知止”,是老子反复强调的人生准则。他说:“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6]意思是样样都想要,过分贪爱,必然导致“大废”。取藏愈多,所招致的亡失也愈多。“知足”“知止”不是消极保守、不思进取,而是在进取中讲究实际,按照事物规律办事,克制人类自己的贪得无厌与过度索取,避免打破事物“度”的极限,破坏事物的整体平衡。

《老子》中有一句传颂很广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7],任继愈先生解释说:“治理大国,要像煎小鱼那样(不要常常搅动它)。”[8]所谓“不常常搅动”,就是说要按煎小鱼的要求小心翼翼,不能随意翻炒,应适当地搅动。适当者,适“中”也。“中”是什么?“中”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平衡。“中”是不偏不倚,不多不少、不卑不亢、不走极端。老子知止、守中的思想告诫我们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不过分追求,适可而止,在万物所能承受的限度内行事,这是维持循环往复的自然系统所应遵循的一条法则,同时也是对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道德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是自然界承受的客观极限与人类行为的适度的关系。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万物都有其所能承受的极限,自然万物只要能保持自身存在的限度,控制过度超限,懂得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任意妄为带来的危险。

二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中的现代价值

1 实现高等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主体与外界的和谐统一是天人合一的核心。爱天、爱地、爱人,注重和谐,成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也是当代教育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教育是以达到身心和谐统一、人与人和谐统一、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最终目标,具有鲜明的“天人合一”特征。这种目标与追求能够遏制当代教育中因科学主义片面发展和“工具理性”导致的众多教育弊病,从而展现出它在当代教育中的自身价值。从宏观角度看,高等教育系统处于自然与社会的大系统中,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体系。整合的思想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在实现教育与社会其他要素——经济、科技、文化、人口之间的协调、共生的良性互动的同时,可以帮助我们从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联系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中,解决教育的环境和谐问题。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教育的紧密结合,达到目标统一、功能互补,形成三位一体、整体优化的教育环境。从微观角度看,“天人合一”观可以启迪高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遵循人的本性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和促进个体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显然不再是生态的,真正的生态教育提倡“天人合一”的教育,是青年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在一种符合高等教育与人才成长规律、符合个性化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育人环境下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但并没有排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符合青年成长的天性,关注身心、能力知识、情感认知、才能品德等和谐品质的塑造,追求社会、个人、学科知识之间和谐发展。同时,还须摒弃教育过程中注重获取物质利益,盲目追求工具理性,忽视道德理性制约的行为。重建道德伦理,塑造良好人性,为未来社会培育道德理性和工具理性兼具的综合理性人才。

2 尊重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道法自然”的基本含义在于强调自然的崇高地位,而相应地去掉人为的力量,即所谓的绝圣弃智,返璞归真,达到一种素朴无为的自然境界。道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代高等教育具有重大的启迪价值。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应遵循自然规律,遵循教育的“道”,即按照教育发展规律、掌握教育发展规律、回归教育发展规律,将“自然”精神最大限度地融入教育改革之中。“道法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9]这里所说的“辅”,不是坐视不管、不是任意妄为,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并顺应这一趋势,即根据事物的基本性质,顺其自然对事物进行必要且合适的引导,使其沿着好的方向持续发展。然而,现今众多学校中存在着诸如创造力不足、权力中心主义、拔苗助长、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好大喜功、舍质求量、评价混乱等非正常非自然因素,用道家的教育思想来评估,最根本的问题是违反了自然而然的发展原则。通过遵循“自然”和恢复创造力,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潜力将被解放,高校的发展也不例外。其一,就专业发展规律而言,“高校专业设置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划和目标、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协调、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等一系列重要方面。”[10]高校要高度重视专业调整,使高校的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良性循环,遵循其自然发展的规律。其二,就个体发展规律而言,人始终是教育的起点和教育的终点。现代大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把解放、发展、提高个体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在高校中,一方面,高校教师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其教育教学的水平、素质和积极性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此,高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自主性,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积极营造自由、创新、宽容的氛围,为教师提供一个自主创新的组织环境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道法自然”必然要求在教育中“法”学生,因此,高校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要依照学生的本性,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不凭主观意识妄加判断,不过多地教训学生,不强行灌输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无为而任其自然”,扬长避短,辅其自然,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教学最高境界。其三,就学校自身发展规律而言,高校自主自治的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老子云:“我无为而民自治。”具体而言,是指通过“无为”来为“民”——学校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以便借助学校的自为、自治来实现“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11]每一所学校均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背景,学校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也必然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学校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决定了学校应该实行自主治理制度。学校的自主自治并非放任自流、不管不顾,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但为了给学校制度一个活的灵魂,国家必须改变控制模式。国家与学校之间应有更多的平等对话、更多的沟通合作、更多的放权信任。同时,学校的自主自治也并非任意之治,还需要强调一定的自律原则和行为规则。在保持学校与国家利益与社会制度一致的前提下,在平衡好自治与责任关系的基础上,在办学规划设计、组织结构变革、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实现自我自理,实现校园环境的自主自治,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校最终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办学主体。

3 坚持高等教育发展的协调适度

知止守中,是老子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取向。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当今教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规模和质量是高校常常言及的话语。为使我国的教育体制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让更多人接受教育,我国高等教育于1999年之后就开始进行生源扩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某些范围内得到了极大的促进,而这种教育方式的改变正好满足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我国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期盼,给千千万万的热爱学习的青年学生创造了上大学深造的机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扩招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扩招的幅度呈现“突进”和“跳跃式”发展的特点,给高校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其一,大规模的扩招,难以保证优质的生源。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扩张办学规模,部分高校不断降低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这种做法使得受高等教育的主体转变为了不满足标准录取条件的学生。对于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部分高校甚至采用特招生的方式来招收,导致了良莠不齐的生源质量,同时在临近毕业时,甚至有很多学生还因为补考、重修而拿不到学位,需要向学校申请延迟毕业。其二,大规模的扩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纵观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生师比都是评价、衡量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寸。以重视本科教育著称的世界顶尖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生师比一直都是5:1,而我們大多数高校的生师比都超过了18:1,有的高达20:1以上。[12]由于生师比过高,一些高校部分课程授课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每个教师要带更多的大学生,受教师精力所限,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也就有所减少,每个学生平均分摊的师资力量明显下降,教育质量自然下降。其三,学校的发展规模超前于教学资源的发展时,培养学生的质量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由于高校扩招,在校学生的人数规模急速增加,而尽管国家提升了对高校宿舍、教室、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的资金投入,但是也满足不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其四,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高校逐年扩招,学生规模越来越大,虽然在一个时期缓解了社会就业问题,但到了毕业季,学生爆发式地涌向劳动力市场,就更容易引发就业难问题;同时,由于大学扩招使很多高校教育资源(教师、教室、教学)生均占有率越来越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刘大钧,林忠军.周易古经白话解[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129.

[2][3][4]论语·孟子[M].刘宏章,乔清举,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33+261+336.

[5][6][7]道德经[M].姚会明整理.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122+232+314.

[8]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89.

[9]道德经[M].姚会明整理.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335.

[10]纪宝成.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徐秋玲.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理念的影响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12]梅友松.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80.

[责任编辑:姜海晶]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
武陵山片区梅山村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现代价值
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现代意蕴
浅析孔子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教文化养生及其现代价值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阿伦特政治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全球化背景下中原华商文化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