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超锋
【摘要】商丘是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诞生了三川、汴梁等众多商业大都会,形成了诚实、勤勉、节俭、仁义、爱国的华商文化精神。挖掘中原华商文化的现代价值,大力弘扬中原华商文化精神,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促进和谐发展。作为“华商之都”的商丘更应该打响“商祖”品牌,加速产业升级,再造华商辉煌。
【关键词】全球化 中原华商文化 现代价值 “商祖”品牌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河南,又称为中州、中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地区的商业文化传统历史悠久,是整个华夏商业文明的发展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中原华商文化资源,打造“商祖”品牌和当代中原商业大都会,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提高河南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商业欺诈等问题突出。因此,厘清中原华商文化的内涵,发据其现代价值以解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种种商业乱象和社会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中原华商文化的源起及其发展流变
中原华商文化的源起。《诗经·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毛传》:“春分玄鸟降,汤之先族有娀氏女简狄配高辛氏帝,帝率与之祈于郊谋而生契”。《史记·殷本纪》中说:“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契长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仍命契为司徒。”契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了商,其氏族被称为商族。
据史料记载,王亥是契的六世孙,他发明了牛车,经常带领部众用多余的物品与其他部落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因此,其他部落里的人就把他们称为“商人”,把他们拉来的东西称为“商品”;把他们从事的物品交换业称为“商业”。这就是“商人”、“商品”、“商业”的来源。因此,王亥实乃中华民族经商第一人,被尊称为“华商始祖”。
中原华商文化的发展流变。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商文化发展迅猛,相继涌现出一大批眼光独到、思维敏锐的商业理论家和实践家,极大地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诞生了众多商业大都会。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作为郑国的宰相,他非常注重发展商业,在他的坚持下,《质誓》这部被称为中国第一部保护商人利益的法典得以贯彻执行。正因为如此,郑国的商业贸易得以繁荣发展。《质誓》中最核心的思想—“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①强调要依法保护商人利益,这也体现了子产通过保护商人的利益来达到维护投资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单旗,春秋后期洛阳人。他提出了中国最早的货币理论—子母相权论,强调货币流通必须要与货币价值相结合,并且应该根据商品流通和社会购买力的情况来决定。胡寄窗认为“单旗的货币理论,尽管它本身是极其初步的表象的货币流通分析,却支配了秦汉以后整个封建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货币理论,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才被资产阶级的货币学说所淹没,故对它的历史地位决不能有所忽视。”②
孔子的弟子子贡,又称为端木赐,卫国(今河南浚县)人,他能够及时地了解市场行情并且准确地预测行情变化,“亿则屡中”,从而积累起巨大的财富。他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孔子事业的赞助者,这一点在《论语》、《荀子》及《史记》中均有记载。可以说子贡是第一个赞助教育和儒家学术事业的商人,堪称中国儒商第一人。
计然,葵丘濮上(今河南商丘)人,他强调要注意商品的质量,重视储备,加速商品和资金的流通周转,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判断商品价格的起伏变化,根据生产规律来决定经营方式,国家要通过调节货物的供给来控制物价。③
范蠡,春秋末宛(今河南淅川)人,曾经拜计然为师,在助越灭吴后到宋国陶地经商,利用计然之策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号称“陶朱公”。他乐善好施,三散家财,被尊称为“商圣”,后世奉之为“财神”。
白圭,战国中期洛阳人。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他提出了贸易致富的理论和农业经济循环说,《汉书》称他为“天下言治生者祖”,堪称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
吕不韦,战国时期卫国濮阳人,因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后到赵国邯郸做生意,发现秦国公子子楚奇货可居,积极为他奔走游说最终使子楚被立为太子,而吕不韦自己也被封为文信侯,由富商而成功转变为显赫一时的政治家。
桑弘羊,西汉洛阳人,主要生活在汉武帝、汉昭帝时期。在著名的“盐铁会议”上,与众多贤良、方正展开激烈的辩论。桑弘羊强调工商富国,认为商业是致富的本源,积极采取财政调控政策,加强商品的流通,平抑市场物价,重视对外贸易。桑弘羊是“中国古代重商理论的倡议者”,④是中国第一个提出不靠农业致富的思想家。
樊重,西汉末河南唐河人,为人节俭,又善于经营,在当地富甲一方。乐善好施,他经常接济贫困的乡邻,不图报答。临终之际,把乡里人向他借贷的借据一把火全部烧掉,其善行为人称道,被推举为“三老”,掌管当地的教化。
《盐铁论·通有第三》中说:“魏之温轵,韩之荥阳,……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温,即今焦作温县;轵,即今济源;荥阳,即今郑州古荥镇;宛,即今南阳;陈,即今周口淮阳;阳翟,即今许昌禹州;三川,即今洛阳。这些古代的商业大都会都在河南,其中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在当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代在洛阳的城东、城南、城北设立三市,并设有“市长”来管理,这就是现在市长的前身。⑤汴梁,即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东京汴梁的繁华景象,当时汴梁的人口已经超过150万,其城市规模远远超过同时代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宋代商业较前代更加繁荣的一个表现是市坊没有明确的划分,临街店铺遍布于居民区,甚至出现了通宵营业的店铺。
中原华商文化的内涵
诚信。诚信是华商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它代表人们为人处世的一种心理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用它修身,则使自身端正;用它处事,则万事有条不紊;用它来待人,则使人为之感化。“华商始祖”王亥在经商的过程中以诚信待人,公平交易,体现了童叟无欺、诚实守信的精神。这种诚实守信的精神随着“商人”队伍的足迹而逐渐走向四方,以诚待人,讲究信用成为天下华商的共识。中原商人自古倡导的“恪守信用、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体现了“在商不唯商,求利不唯利”的宝贵的商业品德。比如河南怀庆商帮提倡“守信、讲义、取利”,把“守信”和“讲义”放在了“取利”之前,依靠信与义来赢得人心,开拓市场,从而发展壮大。
勤勉。勤勉是中原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荀子·富国》:“奸邪不作,盗贼不起,化善者勤勉矣。”韩愈在其散文名篇《进学解》里讲:“业精于勤,荒于嬉”。中原商人数千年来以勤勉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们无论是农村里的货郎还是城镇里的商户,大多都出身于农村,农忙时回乡务农,从事农业生产劳作,讲究依照农时,抢种抢收,日夜操劳,不怕辛苦。农闲时,外出做生意,很容易把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用到经商活动中,因此,勤勉是中原商人的基本特征。
节俭。从王亥至商汤历经七代,艰苦创业、勤俭节约、集聚财富,逐渐发展壮大。节俭的精神延续后世,一脉相传。《朱子家训》里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俭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崇尚节俭关系到江山社稷的盛衰兴亡。对于一般百姓而言,节俭更是立家之本。《荀子·儒效篇》讲:“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原商业发展缓慢,停留在半工半农、半农半商的手工作坊阶段,没有形成西方那种金融信贷等高级商业模式。商家发展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稍有不慎就有蚀本甚至倾家荡产的可能。因此,节俭是中原商人始终奉为圭臬的至宝。
仁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中原商人的人生理想。积极入世的“仁爱之心”是与生俱来并且根深蒂固的,如弦高、子贡和樊重一样,中原地区的商人,从商致富后大多能够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慷慨助人。建宗祠、兴学堂、修路桥,主动承担乡里的徭役、救灾、赈济等社会职责,造福乡里。这些商人都有仁爱之心,尊老爱幼、家庭和谐,重视教育,追求书香门第,希望下一代能够知书达理。中原商人的这种儒商修养从四通八达的中原大地迅速地传播到华夏各地,成为天下华商经商、治家、立业的典范。
爱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弦高犒秦师”,其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郑国(今河南新郑)商人弦高。他虽然损失了自己的货物却换来了祖国的平安,郑穆公要奖赏弦高的爱国行为,他却坚辞不受。商人经商的目的就是谋利,但是弦高谋利不忘爱国,因此,他被后人称为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商人。西汉时著名的大商人卜式主动捐出一半的家产资助汉武帝打击匈奴解决边患,在战争结束后为了巩固边防他又再次捐款帮助国家移民实边。这种爱国情怀世代相传,每当国家受辱、生灵涂炭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原华商文化的现代价值
规范市场经济,培养正确观念:重义守信,勤勉节俭。求利是商人的本性,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合理的利润有利于激发商人经商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这就要求商人求利要利他人,利社会、利国家,要合乎义。正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原华商文化也特别强调利与义要相统一,名与实要相符合,提倡建立一个重利不轻义的经商环境。中原地区自古就商业繁荣、商铺众多,有许多百年老店、老字号企业,做生意讲究货真价实、真不二价,决不赚黑钱、卖假货,对待顾客和生意伙伴诚实守信,把“实”和“信”作为经商的致胜法宝,坚决不做奸商,不做“一锤子买卖”。严厉打击投机倒把的可耻行为,才能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建设营造一个纯正、纯净的商业发展的大环境,从而促进中原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勤俭是中原华商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墨子说:“强必富,不强必贫”,“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香港富豪李嘉诚认为他之所以能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勤奋、节俭,他每天清晨5点59分起床,阅读报纸,锻炼身体,然后开始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即使年过古稀,也依然如此。像他一样不少超级富豪由贫到富,对财富得来的艰辛深有体会,始终保持着勤劳、节俭的好习惯。他们深知勤可以增收,俭可以节支,只有勤俭才能保持长久的富足。否则,用之无度,必致财富流失。当下有些人认为中国重逢盛世,这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因此,就好逸恶劳、追求享乐、工作懒散、生活奢侈。所以,中原华商文化中勤勉节俭的优秀传统对于整饬世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都有重要的作用。⑥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忧民爱国,以和济争。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民爱国,胸怀天下是华夏历史文明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原华商始终铭记在心的情结。弦高犒师、卜式捐献家产这样毁家纾难,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精神,范蠡、樊重这样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厚生爱民意识在中原华商中薪火相承,代代相传,为社会稳定、市场繁荣、国家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各个企业,各个商家为了生存,你争我夺、杀气腾腾,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往往导致两败俱伤,最终破坏了市场,也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这种惨烈的现实必须要避免。常言道:和气生财。与其明争暗斗,倒不如树立以和济争,求同存异,合和竞争,和谐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中原华商文化提倡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将儒家“以德服人”、“和为贵”的处事哲学作为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运用于商业活动中,使竞争处于可控、有序的良性状态。企业间的彼此合作、共同发展,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有利于最终实现竞争与合作的良性互动,达到共赢共存的目的。
打造“商祖”品牌,振兴中原经济:自强进取,开创未来。中原华商文化内涵丰富,河南商丘作为“三商之源”有着巨大的优势,王亥被奉为“商祖”,对海内外华商影响巨大。商丘作为“华商之都”,可以高举中原华商文化的大旗,将“商祖”文化打造成商丘最为耀眼的城市文化品牌。举办华商文化节,兴建商都广场、商都公园,吸引天下华商来商丘寻根拜祖,借此机会招商引资,吸收借鉴先进技术经验,掌握最新的发展理念,广交各界精英,拓展发展渠道,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商丘,将“商祖”文化做大做实。在“商祖”文化大旗的引导下,以深厚的商文化积淀来弘扬商丘的良好声誉,自强进取,迎难而上,发扬“一言九鼎,实干兴商”的城市精神,把商丘这个华夏商业发源地建设成为河南东引西进战略的桥头堡,发展成为中原地区著名的商业大都会。
在此基础上,升级“商祖”品牌文化形象,不断发挥其文化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商丘,宣传商丘,使“商祖”的品牌价值最大化,成为河南对外宣传的一张富有文化内涵的名片。同时,“商祖”品牌文化还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文化名片符号,和郑州、洛阳、安阳、开封等地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古都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带,将“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与“木兰文化节”、“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中国根亲文化节”、“豫商大会”等相结合,形成聚合效应,以这些文化节作为平台,使更多的人了解河南,吸引外商来河南投资,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加速产业升级,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国梦”、“中原梦”。
(作者单位:商丘学院文学院;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原华商文化的现代价值”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GH-033)
【注释】
①李萍:“中原‘商文化对华夏商文明的影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7期。
②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73页。
③吴慧:《中国古代商业史》(第一册),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3年,第201页。
④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中),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7页。
⑤张新斌:“由中原大商文化论商丘与商业起源”,《殷都学刊》,2009年第3期。
⑥邢燕:“浅谈中原儒商文化思想价值的现代启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9期。
责编 /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