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灿辉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的改革下,越来越多创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我国中小学课堂中,让学生的参与兴致更浓,也让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大提升,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对于初中物理来说,物理当中复杂的知识点,繁琐的公式都让学生望而却步,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基于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将迁移理论运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快乐,进而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文章先分析迁移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再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活用迁移理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 迁移理论 有效教学
引言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是“讲授法”为学生讲述知识点,并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虽然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却忽略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思维发展,在教师的教授下,学生容易对教师形成依赖,认为教师会将重点都讲述出来,自己不需要结合课本进行思考,这种教学方法时不利于学生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因此采用迁移理论,可以有效拓宽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物理水平。所谓迁移理论,指的是已有知识在新知识环境中的运用,凡是有学习就会产生迁移,物理的知识点环环相扣,教师在教学中巧妙的运用迁移,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趣味性。
一、迁移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初中物理迁移理论中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所谓正迁移便是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理解未知的知识,提升对未知的理解,所谓负迁移,便是一种知识的学习会干扰到另一种知识的接受。因此教师在运用迁移理论时,需要增加正迁移的产生,减少学生学习中的负迁移,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在实际教学中,迁移理论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三点:
一是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物理学习充满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投入到物理的课程学习当中,例如在学习“摩擦: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开一次小小的拔河比赛,让学生与老师作为比赛的双方,老师站在一个滑板上,对面站着一个小个子的学生。这位学生轻而易举的就取得了胜利,此时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老師不论是身高还是体重都要比学生要更重,为什么还是学生赢了呢?”此时相机引出摩擦的概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课堂当中;二是能够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要求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运用迁移理论,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概念,刺激学生拓展思维,找寻物理规律,在中学物理课程学习中涉猎很广,有许多知识点从表面上看没有联系,仔细思考却可以找出千丝万缕的规律,我们观察学生在物理测试中的题目正确率,发现失分率较高的都是没有熟练的运用迁移理论,因此学会迁移,可以让学生在面对陌生题型时得心应手;三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物理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在物理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进行运用,然而在现阶段的中学生物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只会做题,却不知道学以致用,教师运用迁移理论,从学生生活进行迁移,从学生已知迁移到未知,运用知识点解决生活问题,一步步拓宽学生运用物理的渠道,使每一位学生掌握迁移理论,在生活中巧妙运用。
二、巧借迁移理论指导初中物理的教学策略
1. 生活类比迁移,活用生活经验
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大舞台,物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生活类比迁移,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还能够教授学生物理的生活运用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活用物理知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两方面进行生活类比迁移,营造趣味物理课堂。
例如在教学《串联和并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不同的串、并联电路,初步带领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不同电路,再让学生去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电路,有的学生说自己家里插线板就是并联,有的学生说自己在商店购买的小彩灯就是串联……瞧!当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不同的串联与并联后,学生能够自己结合生活展开迁移,找到生活中的电路,拓展学生思维。接着教师通过学生已知的水分子和电荷图及水流电路图为学生展开类比分析,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着电流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步骤能够让学生深入生活展开思考,减少学生学习串并联电路的陌生感,最后,教师以水管进行深入类比,让学生找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结合课本中的概念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理念。当学生学会类比观察明确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电流情况,培养学生掌握迁移能力,使学生自己总结“不同电路中电流情况是不同的。”
2. 学科交叉迁移,贯通知识链接
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运用,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之间是相通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科知识交叉迁移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切入,贯通学科知识之间的链接。
例如在教学《平面镜成像》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学科中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数学是物理的理论基础,通过数学角度学习物理,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景象。在这节课的上课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湖边柳树、水上石桥等画面,引入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然后教师再出示“探究平面成像的特点”实验,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师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平面镜成像与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相似之处。接着学生就可以通过回想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一一和平面镜成像进行对比。学生在回想中发现,轴对称图形与平面镜成像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加深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3. 学科内部迁移,探求未知知识
物理是一门知识体系较为完善的学科,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着许多相似性与关联性,正确的利用迁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转移到新知识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物理中知识点的安排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可以类比的知识进行学习,在思考对比的过程中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完成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教学《功率》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速度的知识点:在速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速度是通过用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计算单位时间内可以移动多少距离,从而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接着教师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功率:物体做功有快有慢,怎么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你能结合对速度的认知完成对功率的定义吗?你能指出功率与速度之间有什么不同吗?通过问题引导,引起了学生对速度与功率的思考,学生在思考第一个问题时,会认识到速度与功率是两个相似的物理量,都是来表示快慢的。在思考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就会通过回忆速度的相关知识,类比迁移出功率的知识点,建立起初步的认识。最后通过思考第三个问题,加深对功率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物理学科内部知识的类比迁移,可以将学生的已有经验转化成新知识的基石,提高新课程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建立起了物理的知识体系。
总之,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迁移理论,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负迁移,但是教师要多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迁移,扩大正迁移,学会将负迁移转化为正迁移,进而提升物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鲍可儿.类比迁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教师,2017,(19):66,91.
[2]张达胜.迁移理论指导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J].教师,2014,(15):49.
[3]郭伟.迁移理论指导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J].速读(下旬),2015,(12):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