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芳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更新的知识以几何级数激增。这些知识、技术仅靠课堂或仅靠老师的传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必要的补充,而自学是一种最佳的途径。“知识可能被遗忘,但能力却伴随你终身。”如果一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就可以扩大知识面,并増强自身的技术和技能。它影响其他能力发展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数学有其学科特点:逻辑性、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学好数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高度的想象力,还要对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和刻苦钻研精神,并把它和实践相联系。
【关键词】自学能力 自学效率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92-01
数学学科具有思考性、知识的发散性和思想的延伸性,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强有力的后续“部队”的声援,充分利用自学这种学习方法来学好数学。自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为此我在学生自学的培养上有几点认识与大家斟酌。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其次,试着看懂例题。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二、开展反思性的自学活动,为课堂上的探究与交流活动提供多种准备
有效的自学活动必须融入个体的积极思考与体验,做到不盲从课本。在自学课本时,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课本讲的是什么道理?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这样讲?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让学生的思考融入对课本的自学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与经历,变注重课本的想法与自学的结果为注重学生的感悟过程与不同的自学状态。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课前我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要求学生把预习的思考过程简要写出来:1.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2.在预习中你有什么不懂的向题?3.你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或你认为更好的想法?预习后我及时进行学情了解,发现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変成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但不少学生对课本提出质疑: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为什么要把0除外?定义中去掉“同时”行吗?与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有几个,为什么?这些不同而真实的学习状态,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探究和交流资源。同时,虽然本课知识点较多,但学生通过自学活动大多能基本掌握,在课堂上可以留出时间来质疑、讨论、拓展,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1.创设合作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
2.形成合作的习惯。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于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四、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生活,并广泛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对称美、简洁美等等,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经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識,现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
参考文献:
[1]王世英.浅议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J/OL].学周刊,2018(32):95-96
[2]周金海.如何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J].学周刊,2018(19):77-78.
[3]王冬杰.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8(0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