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通过研究新时代中国社会风险在生态环境、社会性和政府治理方面的表现,分析了其产生的主要根源,并提出以下应对之策: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开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新局面;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践行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关键词】 社会风险;两极分化;环境;治理;人民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科学技术不断革新,信息和信息技术革命在全球展开,其发展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格局。与此同时,社会风险也在随着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而变得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1]所以,在新时代研究中国社会风险问题,对探索应对社会风险的方法、对策,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都有重要积极作用。
一、社会风险在新时代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社会长期以来的高速发展,也伴随着一些社会风险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方面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过去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开发自然资源为驱动,过于注重工业、农业的发展速度,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利用,从而引发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坏等环境问题,制约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社会性风险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部分地区,然后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2]然而多年以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我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和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增加了矛盾激化和剧烈化的可能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从而逐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风险因素。
特别是在全球风险加剧,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风险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全面化、复杂化。尽管这些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方面,但是随着我国转型发展幅度增大,速度加快,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滞后,社会风险不断累积叠加,致使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不断上升。
3、政府治理方面
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人民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不畅,无法真正参与到社会治理和社会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各方面,极有可能在政府管理中表现出对抗和不服从。同时,政府的社会认同和信任弱化,各地域各民族之间文化差异较大,使得人们在利益诉求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无法获得法律和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极有可能通过个人日常生活经验来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做出不够理智的行为,导致风险变为现实。
二、新时代社会风险产生的主要根源
新时代下,社会风险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人治社会历史,近代科学发展的滞后,长期以来中国人感性大于理性的思维方式,社会发展过程中从农业向工业再到信息化的转型,从乡村向城镇的转型,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型等等。具体表现为:
1、产业化的合理布局尚未形成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防灾减灾能力不强,经营规模小、效益低,农民职业化程度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产业仍然存在,石油、煤炭、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愈加严重,發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没有形成。
2、社会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中国人不再为吃穿发愁,大部分人民在改革中受益。但是在利益的分配过程中,不同个人和不同群体的受益程度差距较大,从而导致社会两级分化日益明显,影响社会稳定和良性运行,引发社会矛盾。
3、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匹配
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和事关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入学难”、“看病难”“停车难”和食品药品安全、水污染防治等热点难点问题依然突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不相匹配、严重失调,从而导致社会风险产生。
三、新时代社会风险的应对之策
1、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中国读书人自古以来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理想。[3]对于当代中国,首先应该是坚定党的领导理想信念,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思考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这是在科学认识历史规律和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得出的,是历史和实践的逻辑。同时,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2、不断开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新局面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重要论述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真正把生态环境打造成经济更快发展的新优势、新杠杆和新动能。[4]要充分认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统一性,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养生养老、乡村旅游,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高度重视土壤重金属污染,坚持走绿色循环发展路子,推动沼气转型升级,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有机肥料,解决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3、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论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还是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保证绝大多数人受益,能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只有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才能为我们应对社会风险,面对各种挑战,奠定坚实基础。
4、始终践行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解决社会持续发展问题,需要创新驱动的持续发力和创新体制架构的不断完善。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需要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解决发展内外联动問题,需要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解决发展中的公平正义问题,需要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一系列问题的有效解决,将使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更加科学,更可持续,更能为社会风险化解提供坚强保证。
5、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经济、政治、司法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强化公民社会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充分表达的机制,为其诉求表达提供制度保障,实现政治民主、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推动养老、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进一步防范化解社会重大风险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高山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 孔祥利,林乐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张津华(1993—)男,陕西安塞人,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