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艳
高中语文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借用中华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各版本高中语文教材都是由专家精心挑选和编排而成的,所选取的文章都富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其中融入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基于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進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例如,《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阐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挖掘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这篇文章有很多被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来,并对其进行翻译,加深学生对于《寡人之于国也》印象。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
二、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文言书籍,这些书记载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劝学篇》。《劝学篇》描写了很多读书的好处,让学生阅读《劝学篇》可以启发学生努力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从阅读中积累更多的经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理解古诗文内容
古人很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都在古诗文中有所体现。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
首先,介绍古诗文的作者,古诗文都是作者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想法,这些古诗文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念。学生在古诗文学习时,应该先对古诗文的作者进行了解。例如,辛弃疾是南宋的豪放派词人和将领,少年时抗金归宋,著有《九议》、《美芹十论》等,作者是在南宋惨败、主战派人物陆续被排斥出朝廷的背景下创作的,体现出作者希望朝廷对抗金国、强兵富国的思想,但是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于是作者把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融入到诗词中,表达对当时执政者的谴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站在作者当时的角度进行思考,充分挖掘其词作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语言文字教学。中国每一个时期的古诗文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当学生对每一时期的语言文字有足够了解时,才可以跟古诗文的作者产生共鸣,才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高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含义,深度挖掘古诗文所描写的内容、情感,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创作在安史之乱还未平息时,作者在求亲告友下建立了一所茅草屋,有了一个栖息之所,不料又逢大风破屋,大雨接踵而至,于是有感而发写下此文,表达了作者叹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及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度挖掘诗词,利用诗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增加课外实践
由于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很少有时间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但是压抑的学习环境会给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带来伤害,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地带领学生去参加一些传统文化活动,通过传统文化活动放松学生紧张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和写作素材,为以后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现在,大部分高中学生都乐于过西方的节日,感受西方的文化,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把中华传统文化变为时代的主流文化。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听一些知名人士的讲座,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听一些传统戏剧,让学生领略戏剧的魅力;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开展诗词歌赋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领略到诗词歌赋优美壮阔的意境。这些活动都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帮助学生积累更好的写作素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接受程度进行适当地传统文化教学,借用传统文化不断地帮助学生扩展眼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