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方证辨证”在肺病中的应用

2019-04-29 01:20张建生陈志斌
福建中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麻黄汤方证麻杏石

张建生,陈志斌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伤寒论》可谓是祖国医学一部伟大的著作,对后世之贡献影响深远,古往今来研究它的医家不枚胜举,对其“六经辨证”之解释也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六经辨证即经络学说之辨证”,有医家用“脏腑辨证去解释六经”,也有认为“六经涉及五运六气”的,还有的提出“六经出自八纲,以八纲来解释伤寒六经”等,而这各家“六经”在临床上都有一定的疗效。其中,笔者通过临床亲身实践认为,最能得心应手运用于临床治疗的是来自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六经八纲辨证”理论,其用于临床效如桴鼓,为众医家之有目共睹。同是伤寒大家的刘渡舟先生曾评论胡希恕说:“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胡希恕先生通过对仲景之学的毕生深入研究,总结出自己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提出《伤寒论》是继承发扬了《伊尹汤液经》与《神农本草经》的经验理论[1]。 胡老曾说:“《伤寒论》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是来自八纲。”他认为,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阴阳为总纲,由于虚、实、寒、热从属于阴阳,故无论病位在表、在里以及在半表半里,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证的反应,这样三而二为之六,即病见之于证的六种基本类型,所谓六经病(证)是也。如:太阳少阴为表,阳明太阴为里,少阳厥阴为半表半里。太阳为表之阳,少阴为表之阴;阳明为里之阳,太阴为里之阴;少阳为半表半里之阳,厥阴为半表半里之阴。其中,表又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证。而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胡老在此基础上,又提出辨方证是六经辨证的继续,是辨证的最尖端,认为临床治疗有无疗效就在于方证是否相应。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体现在方证的运用上,方证即方剂的适应证。某方的适应证,就称为某方证。辨方证是在辨六经八纲一般规律指导下的具体运用,故辨六经,析八纲,再辨证,后选方,此即胡老的辨证体系框架[2-4]。

其中,笔者基于胡老学术理论,将 “六经病(证)”辨证要点简略归纳如表1,以便于识记:

表1 “六经病(证)”辨证要点

以下笔者将结合胡老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从外感发热、咽痛、鼻炎、哮病、肺痈、悬饮及咳嗽等七个方面试述胡老之“六经方证辨证”在肺病中的应用。

1 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一类,常见于西医的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此类在“六经八纲辨证”中常见于太阳证、太阳阳明证、三阳合病或少阴证,也可见于太阳太阴证。

由表1可知,太阳证又分为表实证和表虚证。其中,表实证即以麻黄汤证为代表,其症可见发热,恶寒,无汗,项背拘急疼痛,头痛,身痛,脉浮紧等,多选用葛根汤,因葛根有清热、解肌、解痉的作用,尤善治疗“项背强几几”。而表虚证则是以桂枝汤证为代表,最常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弱等症状。

若太阳表不解,入里化热,则为太阳阳明证,即表证合并咽痛,咽干,口干,口渴欲饮水,咳痰,痰黄质稠,小便黄,大便干或不大便三五日,苔黄厚,脉浮中滑而有力等阳明里实热之象,常用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既解表又清里热。其中,生石膏是阳明证常用之药,用量一般30 g起。阳明里热明显者,可合知母、炙甘草、粳米等组成白虎汤;若热伤津液甚者,则合增液汤养阴生津;若出现便秘等里实证,则选用承气汤类下之;若外邪入里表现为腹痛,腹泻,下利臭秽,有里急后重感时,则合葛根芩连汤或选用葛根汤加减。《伤寒论》第32条言:“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即说明当太阳与阳明合病出现下利时,可选用葛根汤;若出现下利便脓血等热毒重时,可合白头翁汤。

三阳合病即太阳证、少阳证和阳明证并存,可为太阳证未罢,传入半表半里,继则阳明,或由半表半里向外传太阳,向里则传于阳明。三阳合病最常用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此合方在外感发热中常用,退热效果极佳。用于退热时柴胡量要大,一般24 g以上。且不管出汗或未出汗,麻黄皆可用,若患者大量出汗时量可减少,用5~8 g左右,起到开表宣肺的作用。若患者伴有便秘,则选大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

少阴证,即表阴证,常用桂枝汤加附子或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这一类人,大多平素体质虚弱,或年老气衰,正气不足,易招受外邪,因此发病时精神不振,疲倦,乏力,嗜睡,脉反见沉等。正如《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故要用附子、细辛等温阳振气,强壮机体,配合桂枝、麻黄等驱邪外出。

太阳太阴证,常见于桂枝人参汤证。《伤寒论》第163条言:“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类患者,可能平常脾胃虚弱,此次因外感发病而诱发加重;或发热时因频繁误下,出现脾胃虚弱的症状表现,即除发热、恶风、汗出等表证外,还存在胃脘部不适,纳差,呕吐,便溏或泄泻,脉反沉细或浮细无力等太阴里虚寒证,多用桂枝汤合理中丸。若无汗,可加入麻黄,但量须小,用5~8 g左右,重在开表,强力发汗会伤及津液。

2 咽 痛

咽痛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可单独成病,亦可作为伴随症状。咽痛常可发展成感冒、咳嗽等,在“六经辨证”中多见于单纯阳明证、太阳阳明证、三阳合病或少阴证。依胡希恕“六经八纲辨证”理论,咽喉部属于“孔窍类器官”,既不归于太阳表证,也不属于阳明里证,而是划分为半表半里之少阳证,故治疗咽喉部一类疾病,可适当选用小柴胡汤加减。单纯阳明证,常由内热而发,或平素脾胃湿热,嗜食辛辣而发,轻者用小柴胡汤合桔梗汤加生石膏、薏苡仁,重者小柴胡汤合桔梗汤、白虎汤加马勃、大青叶等;伤及津液合用增液汤。太阳阳明证或三阳合病者,皆可用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若需加强发汗力度,则合用葛根汤。

3 鼻 炎

“鼻窍”也属于“孔窍类器官”,可归于少阳证,故小柴胡汤合麻黄汤类常用。麻黄功善“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且麻黄中含有“麻黄碱”能收缩血管,对于鼻黏膜充血和鼻塞效果良好。小儿为“少阳之体”,此合方在小儿疾病治疗时应用比较多。若辨为太阳太阴证,则这类患者往往里不足,又感表邪,多用小青龙汤,症状表现为反复鼻塞,流清涕,平素怕风,遇风症状加重等。若辨为太阳阳明证,则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可合上小柴胡汤,亦可用小青龙汤加生石膏等清阳明里热之药。

4 哮 病

哮病即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哮主于痰”,痰为宿根,后世一致多认为哮病的主因是痰饮。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且肾主纳气”,若按脏腑辨证,则哮病多与脾、肺、肾相关。后世医家多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定喘汤及厚朴麻黄汤等之类加减。已知小青龙汤为太阳太阴证方,既有表邪,又有咳逆倚息不得卧,痰涎清稀而量多或咳唾白色泡沫痰等太阴之里寒饮证。当然,若太阳表证不明显时,亦可加减运用。相比之下,射干麻黄汤解表力量弱,因加入紫菀、款冬花而下气平喘之功较强,且此方证有痰饮化热之嫌,故加射干清热、消痰、利咽。若哮病日久,痰饮郁而化热,而见口干,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滑或数等阳明里热证,则可选用厚朴麻黄汤或定喘汤,亦可于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中加入生石膏或合麻杏石甘汤、小陷胸汤等。若症见咳、喘,胸部憋闷或胀满(相当于胸胁苦满),大便干燥或便秘,舌红苔黄厚,脉弦等表现,则归于少阳阳明证,用大柴胡汤加减。若哮喘发作时,昼轻夜甚,夜不得卧,则多属瘀血为患,合用桂枝茯苓丸,这也是胡老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

5 肺 痈

肺痈相当于西医上的肺脓肿。按“六经八纲辨证”理论,初期脓未成,多属于太阳阳明证或痰热壅肺之阳明里热证,常以千金苇茎汤为基础方加减。阳明里热证常表现为发热,汗出,烦躁,口干渴,咳嗽,咳黄脓痰,胸痛,脉滑数等,以千金苇茎汤合麻杏石甘汤、小陷胸汤治之,有喘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之。正如《伤寒论》条文10:“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据经方大家鲍艳举的经验,咳嗽、咳痰、胸痛等这些定位于“胸腔”的症状,可相当于“胸胁苦满”,考虑合并少阳证[5],往往可在上方的基础上合用柴胡剂,比如四逆散;当合并有高热、寒战、全身酸痛,脉浮等太阳表证,上方合大青龙汤或葛根汤加生石膏;当肺痈成脓时,表现为咳腥臭脓痰,上方加薏苡仁合桔梗汤祛痈排脓;若有瘀合桂枝茯苓丸;若便秘合桃核承气汤。

6 悬饮病

悬饮病属于现今之“胸腔积液”,为水饮内停,上冲心胸之证,症状可表现为胸部胀满,胸痛,心悸,胁下痛(可相当于心下逆满、胸胁支满),头亦晕(目眩),气短、气促,夜间不能平卧,平卧则气促加重,辗转不宁,脉沉弦等。已知“胸胁之病多系少阳证”,故本病多辨证为少阳太阴证。《金匮要略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言:“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但因大戟、甘遂和芫花三药峻猛有毒,碍于如今医患环境,现已基本无用。根据《伤寒论》第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又因《金匮要略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以及《金匮要略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6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主之。”综合上述条文,病机方证相应,故可用柴胡剂(大便正常用小柴胡汤;若大便干硬不畅或便秘,用大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

7 咳 嗽

咳嗽,既可单独成病,也可作为兼症出现于上述各种疾病中,咳嗽与咳痰常伴随出现,也有干咳无痰的。咳嗽应从以下方面去辨证:① 太阳表虚证,已知表现为发热或不发热、汗出、恶风而咳喘,根据《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故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等。② 太阳表实证,正如《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若以咳嗽为突出症状,可考虑用华盖散加减。③ 太阳阳明证或阳明证,皆可用麻杏石甘汤。根据《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这里麻黄配伍石膏,主要起清泄肺热,宣开肺气之作用。单用麻黄而不伍桂枝,发汗力弱,而宣肺平喘之功明显。故若发热、恶寒、无汗等太阳表证明显,须加入桂枝、葛根、浮萍等解表发汗之药,或合用大青龙汤。若无表证,则合小陷胸汤共奏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之功。④ 太阳太阴证,最常见于小青龙汤证或射干麻黄汤证,化热则加石膏。⑤ 太阴证,即里虚寒之证,可表现为咳嗽,咳吐白痰或泡沫痰,质稀,鼻流清涕,口中和,大便稀溏等,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或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若伴小便不利,四肢浮肿酸痛,头晕、心悸,脉沉等症状,则合真武汤。正如《伤寒论》第316条言:“……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此类可见于西医的肺心病之咳嗽。⑥太阴阳明证,可见于寒饮内停之咳嗽,郁久化热,呈太阴阳明合病,可于上方加入石膏等清热之药。

猜你喜欢
麻黄汤方证麻杏石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three decoctions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o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related tolllike receptors-mediated inflammations
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信必可都保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包热证)的疗效研究
麻杏石甘口服液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应用试验
论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
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观察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
以《伤寒论》为纲探析麻黄汤新用❋
基于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经方方证研究
射干麻黄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102例
感悟经方的魅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