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喜 康宁
摘 要:在《美术课程标准》深入推进及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下,美术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关注目标、关注方法,落实“两大三小”,使美术教学能更加适应学生发展,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服务。
关键词:美术教学;两大三小;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4-014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137
随着《美术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推进,美术课堂教学出现了较好的局面,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学习,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2017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教改环境下,教师如何才能够让美术教学更有效,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呢?我认为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关注好“两大三小”。
一、关注“两大”
何为大?对于教学而言,大是体系,是目标,是宏观上“要做什么”的问题。教师需要从宏观上全面地认识自己所教的内容,知道教学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其中之一是“课程标准”,另一个是“课程观”。只有充分了解“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建立了正确的课程观,才能够在教学中有合适的做法和正确的选择。
(一)第一个“大”——课程标准
想要学生真正地在美术课堂上有所收获,就必须把《美术课程标准》作为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行动纲领。《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美术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知识和技能以外的东西,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认识美术课程和美术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怎样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需要认真思考的方面,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教师在备课、上课时,不仅要关注美术知识和技能传授之后学生的掌握效果,而且要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和感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关注个人教学理念的固化,时常提醒自己是不是做到了,做得怎样。这样的反思和实践坚持久了就会成为教师的个人思维习惯,从而内化成个人的教學素养。
(二)第二个“大”——课程观
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认识。作为国家课程,美术教材内容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是互相联系而且循序渐进的,有非常完善的体系。没有课程观的教师,很自然地会认为学生对于课本新授内容是不了解的,是零起点。但事实并非如此,从小学到初中的每个学段涉及不同的学习领域,而相同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是有联系且递进的。只有放眼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所有内容,了解不同学段内容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审美能力应达到的高度,在课堂中努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社会性的议题或大概念相关联,从而使美术知识、技能获得价值和意义,才能真真正正地达到发展学生的素养的目的。
“新课标”明确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美术课程不再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课,而是要在课程中有更深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美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手段,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做到以生为本。
例如,在《校园小伙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明确观察方法、比例关系并对比了速写与儿童画的区别之后,依然有学生画出概念化的儿童画。这种概念化的儿童画对学生最大的影响就在于让他们误以为自己会画画儿了,就不再用自己的眼睛去认真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世界,这是单纯技能课的弊端,是美术教育的失败。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创造力。
二、关注“三小”
何为小?小是细节、是方法,是微观方面“怎么去做”的问题。落脚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三小”,即备课、问题、评价。有价值的教育创新往往产生于我们正视教学、评价、活动中发现的细微问题并努力破解的过程中。通过教育行为的不断变革和教学细节的持续创新,才能务实高效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的意义重大,可能引发对教育大问题的突破性思考。
(一)第一个“小”——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它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所做的某种教学计划。备课的微改革体现的是教学理念、教学态度的转变,从而影响教学策略的转变。教师在设计备课时不仅仅要记录“怎么做”,更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对教学活动预设有效性进行思考。
无论是什么课,都要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课堂不是作秀的舞台,不仅仅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也是体现美术课程人文性质的要求。
(二)第二个“小”——问题
课堂中,问题或许小到仅是一句问话而已,但这一句问话却是意义重大。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过难,致使课堂“闷”住了……美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点就在于内容需要学生更多的体验与认知。教师作为问题的提出者,不可忽视问题自身的探究性、质疑性。提问提得好,问得巧,一堂课就“活”了,学生的思维也就“活”了,可以说小问题需要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