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滔 李美玲(通讯作者) 张红艳
558000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端粒酶和细胞本身有着永生化的关联性,为了更好地明确端粒酶在恶性血液系统肿瘤当中的表现情况以及临床指导意义[1]。本次研究采用改良TRAP 的银染法实现对恶性血液病骨髓单一核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并且对部分疾病案例实行动态化观察,分析总结恶性血液疾病与端粒酶活性之间的关联性,现报告如下。
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疾病患者90 例,其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6例,急性白血病55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 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8 例,多发性骨髓瘤7 例。另外在同期选择部分良性血液疾病患者30例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疾病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统计学对比研究要求。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检查方法。①端粒酶:根据王著元等人所提出的端粒酶检查方法[2]。②采用TRAP 反应与电泳、银染等检查方法,联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通过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放置AgNO3染色10 min,蒸馏水洗涤之后显色。③段粒酶活性:采用凝胶成像的分析方式,在获得标本相对吸光度数值后代表端粒酶的活性。
观察指标:总结不同疾病患者的端粒酶活性数据差异。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形式描述,P<0.05 时说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良性血液疾病患者的端粒酶活性与其他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的端粒酶活性数据差异较大,各项数据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对于恶性血液疾病、良性血液疾病患者实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其结果基本可以明确恶性患者的端粒酶活性普遍呈现出阳性,端粒酶活性水平相对较高,为正常患者的多倍。同时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端粒酶的活性之间保持着较高的关联性,这也间接证明了端粒酶活性和恶性血液疾病之间的关系[3]。
急性白血病属于临床中死亡风险较高的一类疾病,在研究中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端粒酶活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与国内外许多研究均保持高度一致,这也证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端粒酶表现会有明显的增强,同时端粒酶活性和白血病细胞的永生化关系非常突出。有研究在1996年提出关于端粒酶活性和细胞遗传学的状态关系,同时提出了关于11Q 和-5/-7 染色体异常患者的端粒酶活性也会随之改变,诱导分化HL60细胞会导致端粒酶活性遭受抑制,所以认为白血病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端粒酶可能遭受抑制[4]。在本次研究中,约有30%的初始白血病患者的端粒酶活性并没有提升,呈现出阴性或低水平的状态,在临床中最终也发现这一批患者的化疗治疗效果比较理想,这也可能代表着端粒酶呈现出阴性的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具备比较理想的诱导分化功能,对于治疗方式的敏感性比较强。伴随着白血病治疗技术的持续性发展,特别是大剂量化疗与骨髓抑制技术的持续性发展,白血病在完全缓解之后诊断与治疗也逐渐成为重点话题。在本次研究中也基本发现,端粒酶的活性也可以作为患者预后效果的判断标志之一,在白血病患者化疗之后,药物虽然可以杀灭大量的白细胞细菌,但是仍然存在残留少量细胞并形成微量残留白细胞,这也是白血病复发的主要原因。对此,端粒酶的活性检测有利于在微量残留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标记检测,有研究也发现复发患者和初始时相比端粒酶活性有所提升,认为端粒酶活性的提高与细胞进一步恶化之间有直接关系。在白血病复发案例的随访中也发现,复发患者端粒酶水平降低患者更容易缓解临床症状,预后效果也更加理想,所以端粒酶的活性检测可以作为急性白血病的分期、预后以及微量残留监测重要方法。
表1 不同疾病患者端粒酶活性对比(±s)
表1 不同疾病患者端粒酶活性对比(±s)
疾病 例数 端粒酶活性良性血液疾病 30 0.77±0.5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6 3.56±2.21急性白血病 55 2.97±3.1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4 4.21±3.1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8 2.87±2.01多发性骨髓瘤 7 3.21±2.14
另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均属于临床中比较严重的恶性血液疾病,其中CML 属于临床中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的骨髓抑制性疾病,当前并无预测CML 病程的指标。有研究显示,CML慢性期患者的端粒酶活性比较高的患者在短时间之内进展会呈现出加速期或急变期,在本次研究中这一类型患者的端粒酶活性有明显提高,在疾病慢性阶段中有部分患者呈现出阴性、低水平表现,这也论证了端粒酶活性和CML 临床分析的关系[5]。MDS属于潜在的急性白血病,与CML 相似,临床表现也基本相同。值得一提的是,MM 和端粒酶的关系研究并不多,国外有研究发现,MM患者端粒酶活性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有明显缩短,这也认为端粒酶活性可能直接表现MM 患者的瘤细胞增殖潜能,所以MM 标本的检测中,端粒酶活性提升时患者预后效果可能比较差,这也可以作为临床中重要检测方法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良性血液疾病患者的端粒酶活性与其他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的端粒酶活性数据差异较大,各项数据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恶性血液病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临床意义显著,能够作为恶性血液疾病检查标志物,尤其是可以作为白血病残留量的监测新标准之一,值得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