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巧玲
(南宁市福利中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偏瘫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指下肢肌力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障碍,而偏瘫步态也是全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具有稳定性差、耗能增加、行走路径倾斜等特点,极大程度上干扰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目的就在于恢复步行能力,但目前临床传统的康复锻炼形式单一,效果不佳,借助科学有效的康复仪器成为临床重点实施的项目[2]。步行训练矫正仪是近年来临床新推出的一种设备,本研究对20例偏瘫步态患者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配合步行训练矫正仪,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接受35例脑卒中偏瘫步态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0.3±5.4)岁,中风类型:脑梗死13例,脑出血5例;对照组17例,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60.5±5.2)岁,中风类型:脑梗死11例,脑出血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单侧偏瘫,听说理解能力正常,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不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均衡可比。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用药指导、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GYKF-I型步行训练矫正仪(生产厂家:杭州共远科技有限公司,批号:浙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260264号)进行训练,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指导患者取坐位,使膝髋关节屈曲,酒精消毒腓骨颈、胫骨前肌的肌肉运动点,将仪器白色主刺激电极贴于消毒处,以增加导电性,佩戴仪器选择在室内或室外步行,期间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合适刺激强度,每次10~15 min,2次/d,每周进行5 d,应用四周。
①采用简式(Fugl-Meye,FM)评价方法评价肩、肘、手、髋、膝和踝的运动功能和上下肢的腱反射能力、协调能力。满分为100分,分是指上肢:30分;下肢:22分;反射协调能力:24分;手:14分;腕:1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侧肢体恢复情况越好[3]。②以行走6 m直线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评测步速。③用步宽来评测骨盆的控制运动是否良好。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FMA评分、步宽、步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评分、步宽明显高于对照组,步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FMA、步宽、步速等指标变化(±s)
表1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FMA、步宽、步速等指标变化(±s)
组别 FMA(分) 步宽(cm) 步速(cm/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17) 24.61±6.82 44.55±7.23 27.75±6.90 30.24±8.01 26.13±5.34 50.30±10.21观察组(n=18) 25.92±8.53 65.41±8.96 27.76±6.31 40.72±4.75 25.66±4.65 40.12±10.13 t 0.500 7.552 0.004 4.740 0.278 2.960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尽管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有所控制,但部分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认为[4],早期给予康复治疗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恢复。但传统的康复训练,为保持平衡与安全,大多数都是静态体位下进行的,难以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本研究采用步态训练矫正仪辅助步行训练,并与单纯护理康复指导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FMA评分、步宽、步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评分、步宽明显高于对照组,步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在运动训练的同时,步行训练矫正仪通过传感装置判断患者运动时小腿的位置变化和频率,采用递进式电流频率刺激下肢神经,激活并兴奋运动神经元,刺激肌肉开启自主运动模式,通过模仿以往正常的运动模式来促使受损肌肉恢复,纠正偏瘫步态,增强患者自主功运动功能,尽可能恢复至正常的步行状态[5]。
综上所述,步行训练矫正仪在脑卒中偏瘫步态中应用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步行状况,促使下肢运动功能康复,而且设备价格低廉,具有推广实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