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冬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2)
患者严重肾功能异常患者,凝血功能多会出现异常,并且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具有反复性,进一步会导致其形成内瘘栓塞,最终引起内瘘失功[1]。临床经验显示[2],尿激酶泵入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溶栓方案治疗此种疾病效果显著,本文进行以下分析。
2015年3 月~2019年8月期间,样本来源:选择41例我院收治的动静脉内瘘栓塞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20例)与治疗组(21例),对照组患者男、女分别为11例、9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72岁,平均(53.00±3.00)岁;治疗组患者男、女分别为12例、9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3岁,平均(54.00±3.5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给予对照组患者尿激酶进行治疗:给予其10 mL生理盐水+10万U尿激酶。选择血栓近心端,其针尖朝向内瘘侧,使用微量泵以缓慢速度注入尿激酶溶液;动脉端,针尖朝向吻合口,使用微量泵以恒速进行缓慢注入。治疗组患者给予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尿激酶使用方法相同于对照组,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进行皮下注射,每次6000 U,每天一次。尿激酶溶栓治疗后,低分子肝素钠继续使用4天。
所有患者均进行相应护理:溶栓前:首先,向患者讲述主要治疗方法,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结合彩超再次确定穿刺部位,对血栓长度、内瘘闭塞时间进行评估。然后,对其进行内瘘护理,加强患者内瘘侧的手部护理工作,鼓励其进行运动,例如捏皮球、握拳、做上臂活动等,每天多次,每次10分钟左右;对于血管条件比较差患者,应进一步加强手部锻炼,保证动静脉内瘘成熟才可进行穿刺。最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主要为自身管理方面、内瘘自我保护,叮嘱患者保证体质量稳定。在对患者进行溶栓过程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溶栓后:密切观察患者内瘘血管震颤强弱及听诊杂音恢复情况,对其血常规、凝血功能、超声进行复查。对于具有高凝状态、无渗血患者可对其进行全身抗凝;对于术后渗血患者,应进行轻压止血;术后禁止对齐内瘘侧肢体进行输液、将其肢体太高,避免出现肢体水肿,避免对内瘘侧肢体产生碰撞,以防受伤,并叮嘱患者保持袖口宽松与正确的体位,防治内瘘侧肢体受到压迫。此外,应每天对患者内瘘侧患肢部位进行仔细清洗工作,避免出现感染并发症,治疗后十天左右,患肢病情显著改善,可指导其进行适当的健瘘操。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热、皮疹、穿刺部位出血、牙龈出血等)发生率与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总有效率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瘘管杂音恢复,动静脉吻合口血管震颤增强至正常,血液透析中血流量升高至正常。有效:患者动静脉吻合口血管震颤程度有所增强,血液透析中血流量有所升高。无效:患者动静脉吻合口血管震颤、血液透析中血流量均未得到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以SPSS 21.0软件为统计学检验标准,x2检验方式计算计数资料P值,(±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为70.0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数据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动静脉内瘘可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长期血管通路,对于患者生活质量、长期存活具有不良影响,并且对其心理也会造成极大创伤。尿激酶是临床常用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患者内源性纤维蛋白系统,对纤维蛋白凝块具有降解作用,且可有效降解纤维蛋白原,最终有效发挥溶栓作用[3]。但尿激酶药物的半衰期极为短暂,效果并不显著。低分子肝素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且此种药物抗凝血因子Xα作用较强,对于抗血栓作用快速、持久,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有效弥补尿激酶溶栓抗栓力不足、提高溶栓效果。治疗后辅助护理工作,可提升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促使其积极配合各项锻炼,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与单一尿激酶治疗,尿激酶泵入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溶栓方案治疗动静脉内瘘栓塞效果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