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根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前者由于血流时被相应的异常物质阻塞动脉引起,如栓子等;后者则由动脉狭窄、管腔内逐步形成血栓,最终阻塞动脉所致。脑梗死发生时,CT检查其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大约66.5%~89.2%,脑出血的显示准确率为100.00%[1]。同时其他一些辅助检查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呕吐、恶心等。借此,本文主要将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在该病中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所述。
经本院理论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整理后,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18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7.4±5.6)岁;观察组中,男36例,女17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67.6±4.5)岁;两组患者纳入与排除标准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与我国原卫生部颁布的脑梗死诊断与治疗标准[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在予以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前,均事先予以脑保护剂、维生素E、脑细胞活化剂以及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药物进行硬要改善和供血处理,同时行低分子肝素钙注射,1次/d,0.4 mL/次。对照组:以广东九明制药生产的国药准字为H44021139的阿司匹林(规格:100 mg×30片)药物治疗为主,用法用量为0.1 g/次,2次/d,4周/疗程,持续3个疗程。同时可适当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调整。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乐晋药业生产的国药准字为H20123115的硫酸氢氯吡格雷(规格:75 mg×7 s)口服治疗,用法用量为75 mg/次,1次/d,4周/疗程,持续3个疗程。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适当的调整硫酸氢氯吡格雷剂量,或遵医嘱。
本研究所有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制定的评分标准[3]为主,并积极借鉴我国第四局脑血管学术委员会制定的脑梗死疾病判定标准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显效为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神经通能缺损幅度降低率≥90%;有效为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率在45%~89%之间,无效为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率评分降低率低于4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上述所有疗效的判定标准均按照中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所指定的脑梗死疾病判定标准执行[4]。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84.91%)低于观察组(96.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例(%)]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3 15.22±3.89 3.44±1.23观察组 53 14.65±3.30 2.42±0.74 t值 - 0.714 5.417 P值 - 0.345 0.000
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77%)低于对照组(13.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在临床医学中极为常见,它的发病因素较多,最为常见的主要由脑栓塞与脑血栓形成。简而言之就是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疾病,因由于其均有明显的缺血性脑卒中特征,因临床上又将其称作缺血性脑卒中[5]。据统计,脑梗死的发病率占全部脑卒中的80%,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心律失常等疾病均与其有密切的关系。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等都是脑梗塞常见的临床表现。脑梗死作为一种突发性极强的脑部疾病,它的发生常不受任何年龄限制,坏死程度因血栓部位及大小而存在较大的偏差,以45~70岁中老年人群占比较高。脑梗塞作为一种危害性极高的临床病症,它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也给患者及家庭乃至社会造成了极大痛苦和沉重负担[6]。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clopidogrel hydrogen sulfate tablets)的主要成分为氯吡格雷,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7]。通常情况下,氯吡格雷主要由肝脏代谢。氯吡格雷属药物前体,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氧化作用形成2-氧基-氯吡格雷,接着在经过特殊的水解形成活性代谢物。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基础上增加阿司匹林能有效的抑制由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8]。从临床医学角度来看,阿司匹林作为最早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它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脑梗死、心绞痛及心肌梗死(MI)等都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据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阿司匹林通过与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中的COX-1活性部位中的丝氨酸残基的羟基发生乙酰化,导致环氧化酶活性降低,继而阻断了AA转化为血栓烷A2(TXA2)的途径,抑制PLT聚集,其功效有镇痛、消炎、解热、抗风湿、抑制血小板聚集等[9]。
在王江华[10]的研究中,通过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4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主要研究主体,依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阿斯匹林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0%,对照组为84.50%。同时在张波[6]的研究中,通过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7月选取6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主体,Ⅰ组在接受阿司匹林用药,Ⅱ组同时接受阿司匹林与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无统计学价值,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在钟敏等[11]的研究中,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9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给30例,其中对照组单纯行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结果发现,出上述两项研究结果外,观察组患者的予以联合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概率也低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3.33%。从上述三位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均与本研究中的结果颇为相近。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仅能有效地提升患者治疗有效率与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还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值得借鉴。但还应注意的是,由于阿司匹林与硫酸氢氯吡格雷两种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用途极为广泛,同时诸多患者对阿司匹林与硫酸氢氯吡格雷的毒副反应不够了解,继而容易导致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为了更好的达到治疗效果,则必须加强医护人员对阿司匹林于硫酸氢氯吡格雷两种药物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适当的调配药物剂量,继而更好的发挥阿司匹林与硫酸氢氯吡格雷在脑梗死中的治疗价值,给患者病后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