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上常见脾功能亢进、脾大等脾异常状态,故此临床上多实施外科切术手术治疗[1-3]。该项措施的实施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危险性,主要是由于脾脏血管较为密集,门静脉高压伴有血管曲张,致使组织充血、肿大,对脾组织周围的间歇造成影响,致使该组织出现粘连现象,故此传统在手术实施过程中曲张血管及时失去控制,出现各类并发症,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为降低手术对该类患者预后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中应选择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故此实施本研究[4-6]。随机选择98例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患者,给予其二级脾蒂离断术治疗,将其与传统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其治疗优缺点,总结如下。
随机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研究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为(44.5±8.5)岁;对照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26~66岁,平均年龄为(45.5±7.5)岁。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患者均在了解并发症等情况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可实施研究。资料提交医院伦理委员会获得批准,纳入标准:超声检查确诊患者;排除标准:手术禁忌证患者;严重脏器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门静脉血栓患者。
对照组:传统切除术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后进入腹部对脾组织进行探查,触及脾动脉后,对其进行解剖、结扎,在对脾动脉逐步游离过程中切断脾韧带,将脾组织移出,对脾蒂组织进行游离后切断,并对脾蒂进行结扎、缝合[7-8]。
研究组:二级脾蒂离断术治疗,基础手术方法如上,待临床确定脾蒂的分叉处后,仔细触摸,若在脾血管之间触及间隙,即为二级脾蒂间隙[9]。剪开二级脾蒂间隙前浆膜组织,对浆膜组织进行剥离后即可清晰的显示二级脾蒂间隙,手术实施过程中通过二级脾蒂间隙,在上脾蒂、下脾蒂安置血管钳,后对脾组织进行切除、结扎、缝合[10-11]。脾最下支较为细长,故此在实施脾结肠韧带前需进行结扎,以免出现撕脱现象,影响整体手术效果。在对脾蒂进行预处理过程中,需对胰尾下缘腹膜组织切开,从后方对脾蒂和胰尾进行游离,达到游离较深的脾动脉的目的[12-13]。
1.3.1 临床指标评估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补血量。
1.3.2 并发症评估 临床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脾热、胰漏、腹腔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血栓形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SF)等[14]。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临床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指标评估,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41.62±33.74)mL、手术时间(155.26±26.74)min、输血量(375.14±54.62)mL均较对照组优,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评估(±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评估(±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输血量(mL)研究组 49 241.62±33.74 155.26±26.74 375.14±54.62对照组 49 421.35±46.67 169.42±27.25 550.41±70.31 t值 - 21.846 2.596 13.780 P值 - 0.000 0.011 0.000
研究组:脾热5例、胰漏0例、腹腔出血1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胸腔积液4例、血栓形成0例、MOSF 1例,并发症发生率30.61%(15/49);对照组:脾热14例、胰漏5例、腹腔出血3例、切口感染0例、肺部感染2例、胸腔积液2例、血栓形成4例、MOSF 1例,并发症发生率63.27%(31/49),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88,P=0.001)。
脾切除术是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对门静脉高压的治疗价值明显,但术后出现并发症几率较高。传统手术是根据脾脏破裂失血原理设计,在开腹后对脾蒂进行控制,后拖出脾周韧带,采取结扎的方法对脾蒂进行处理,该方法的实施强调临床医师速度快、准,以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促进整体效果的恢复[14-15]。
本次研究中给予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患者行二级脾蒂离断术,结合临床研究数据,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41.62±33.74)mL、输血量(375.14±54.62)mL均低于对照组,且并发症、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这与王春喜等[16]研究一致,故此证实本次研究价值。分析:脾切除术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但在手术实施的复杂性、危险性仍旧较高,且门静脉高压患者脾组织伴有异常征,明显增加了手术实施的困难程度,门静脉高压患者多伴有脾大、胃短血管增粗、脾门增快等症状,二级脾蒂离断术实施过程中减少对脾脏的搬动,既有效的保护了脏器、血管,又减少应脏器搬动、血管剥离等引起的并发症。二级脾蒂离断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各脏器原位下对脾门出的血管组织进行处理,其较传统手术而言,明显降低了脾蒂结扎中对胰尾的损伤,故此该手术明显降低了胰漏的发生率,结合研究实验组胰漏发生率为0.00%,故此明显提高手术切除的安全性。该手术还可以减少脏器组织搬动中出现的静脉损伤,降低出现血栓的发生[17-18]。结合脾组织的解剖学特征,脾动脉起自腹腔干,自其发出后右行,将其分为4段,即胰上段、胰段、胰前段、门前段,脾蒂由上下叶脾动脉及静脉、淋巴等组织,其间隙为二级脾蒂间歇,在手术实施过程中探测到间隙后,实施手术,其避免手术于胰尾的相遇,减少对其的损伤,在降低并发症的前提下,缩短住院康复时间 。
综上所述,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中实施二级脾蒂离断术的临床效果显著,既可降低出血量和输血量,又可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实施,且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故此,该手术方法在临床应用中价值显著,适合于脾切术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