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路径与政策建议

2019-04-26 09:16康乐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少数民族民族

康乐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辽宁大连116024)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但产业结构调整形势依然严峻。适应新常态下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要求,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任重而道远[1]。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源。

(一)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受到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供给未能满足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新需求。一些民族地区企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大。高层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匮乏,科技活动强度、科技产出效益相对较低,制约着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甚至是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民委直属的六所综合性民族院校、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多为基础学科,应用型学科、理工科培养规模较小,理工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较少,尚不能满足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需求。目前,我国仍需要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发挥其学校平台优势、学科专业优势、高水平师资与实践创新优势,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2006年至2018年,国家通过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项目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领域优秀人才四万余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学生报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引导考生报考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招生专业重点向理工类、应用型专业倾斜”。然而,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数理化和外语基础相对薄弱,受到学业困难、就业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2],对报考理工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意愿并不强。从本研究调研情况来看,在一些理工科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少数民族理工科硕士生招生录取比例仍然低于文科生。

(二)民族地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有待完善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工程教育主要采用的是科学导向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对于工程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一些高校及研究生导师未能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紧迫性、前瞻性,存在着人才培养未能与民族地区的需求“精准对接”的问题,这就难以为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接地气”“能解渴”的高层次科技和产业创新人才以及引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型领军人才。

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如何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使人才培养更好回馈并引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是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人才培养体系的贯通衔接、协同育人仍需加强

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从少数民族预科班到本科阶段的学习,到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支持的硕士、博士阶段的深造,在民族地区就业可获得各类人才项目与科技奖项等的支持与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已呈现出“层次性”特征,并提供了相应的教育优惠政策和制度供给。

然而,少数民族学生成长为优秀工程科技人才的各个培养阶段的贯通衔接还存在薄弱环节,高校还需要对本、硕、博贯通式的长周期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教育衔接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予以关注。

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是高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有序参与的培养体系。遗憾的是,现阶段少数民族研究生、内地高水平大学、地方政府、民族地区骨干企业等之间的互动较少或未建立起实质性社会合作网络。如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二、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

(一)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需求分析

为切实了解民族地区对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切实需求,2014年-2015年,“荣达教育资助基金”民族教育研究项目“我国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课题组在新疆、内蒙古、云南、广西地区的多家企事业单位和高校开展调研工作。根据访谈资料文本的词频分析,“紧缺、高层次、实用、创新、影响力”成为民族地区用人单位描述的急需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五大核心关键词。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民族地区对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人力资源需求可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求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或有相应学科专业背景具备工程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应届毕业生,适合于民族地区各类企业需求。

第二类,高层次学术型人才,要求拥有理工科专业背景和工程教育教学能力,适合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教学科研岗位。

第三类,复合型领军人才,要求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优化、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具备从事高新技术研发和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在工程科技领域有一定成就和影响力,适合于企事业单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管理岗位需求。

(二)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

本研究运用CV分析方法对少数民族两院院士和高层次工程科技人员共计53人的教育经历、职业发展轨迹、流动模式等问题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总结促使其成才成功的外部和内部因素,验证调查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优秀的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员具有如下四个特征:从事的学科专业适应于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从事的研究领域拥有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具有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多元化学缘结构;在民族地区长期坚守科研岗位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上述要素使其最终在工程科技领域作出重大贡献。

研究认为,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在不同年龄段,虽然时间或长或短,但是均有与本学科国内、国际一流学术机构的学术交流的经历,民族地区的优秀人才通过各种国家的人才项目,师承真正有学术影响力的教授、扩展研究视野和学术人脉,对其成长是很重要的。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少数民族两院院士中91%受各类基金支持,一半以上是受国家派遣赴科学技术领先的国家及高水平大学留学深造[3]。

(三)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路径

课题组成员针对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9个理工科学院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研,针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研究生以及硕导、博导,研究生招生办负责人员等开展访谈工作,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情况、对口支援高校与帮扶合作情况等。

结合上述调研工作,针对民族地区急需的三类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特点,本研究针对民族地区急需紧缺的三类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类型特征,借鉴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的战略思路,初步构建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路径(详见表1)。

表1 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路径

三、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结合上述研究工作,本研究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少数民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议

动态优化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录取专业结构,加强就业引导。国家相关部委应同研究机构准确和具体预测民族地区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所需的工程人才数量,统筹招生计划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整,同时将这种预测转化为政策资源。“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报考环节,省(市、区)教育厅和高校研招办应对专业需求情况给予明确说明和指导,引导考生积极报考民族地区的急需专业,重点提高工、农、医、管理等学科比例。对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统计、落实、分析研究,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就业引导,引导民族学生以历史机遇感、责任感、使命感投身民族地区建设,把个人的梦想和事业追求和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进步密切结合起来。

少数民族理工类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应注重围绕民族地区的实际工程问题,确立为第一线服务的意识,形成有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解决好传统范式中存在的工程人才难以应付民族地区的技术、市场、文化等融合产生的复杂性问题。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鼓励民族地区大型企业集团、骨干企业和有活力、能创新、带动就业强的中小企业为高校理工科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协助或联合共建实习基地,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深度互动合作。

硕士生导师应鼓励少数民族研究生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相关重要问题做为论文研究方向,将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作为工程技术选题的重要来源,支持学生实习和科研调研在民族地区开展。支持、鼓励少数民族博士生从事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起关键作用的重要科技专项或高新技术类项目科研工作,培养博士生具备突破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持续创新能力、科技实践和成果转化能力。

研究制订民族地区普通本科高校和民族院校建设应用型本科的设置标准,尤其是理工类学科专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坚持与民族特色与区域特色结合,凝练专业优势特色,吸引优质生源。采取“实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个性”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优秀工程科技人才[4]。着力解决民族地区与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职院校和工科类、应用型本科教育贯通衔接,引导一部分少数民族考生报考工科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科和专业硕士。

(二)少数民族高层次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建议

建议国内高水平大学在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高校时,应重点关注理工类学科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兼职互聘、进修深造、定向培养、优青支教等方式为民族地区对口支援高校培养补充高水平理工科师资,并为民族地区理工科课程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持和专业支持。建议加强“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机制,鼓励民族地区高校的理工科教师积极与国内外高水平教学团队、科研团队深入交流合作,设立科研合作攻关、加强课题组科研合作。内地高校要出台人事政策认定教师对口支援工作量。

建议支持有条件大学开设具有行业特色、专业特色的“少数民族科技英才班”,招收优秀的少数民族高中理科生,针对生源基本特点,通过本、硕、博的长周期培养,将人才培养方案通盘考虑,统筹规划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重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出国深造、学术交流意愿日益增加,在博士培养阶段建议依托高校开展“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重点支持工程科技类青年人才赴海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重视对申报人“出国研修计划”评审与遴选,优先支持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价值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争取通过国外科研训练,培育基础性、前沿性科技成果。候选人可集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外语培训、跨文化教育等基础培训,加强与使领馆、统战部门合作,保障博士生海外研修计划的项目执行、日常管理、回国效力等。

(三)少数民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议

高校应更加重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民族地区产业与区域发展需求,依托前沿领域的创新平台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和输送能够引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型领军人才。

拓宽企业参与少数民族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途径。鼓励大型国有企业通过以设立专项奖学金的方式为民族地区定向培养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高层次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使毕业生具备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同时满足企业和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推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培养和输送能够引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型领军人才

民族地区高校应加大高层次复合型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面向海内外引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高端人才。加快培养民族地区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产业创新团队,支持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民族地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其提供立项资金支持。加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职培训投入力度,发挥高端人才的领军作用。

加强对民族地区企业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培养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支持力度。吸引科技人员在民族地区创办科技型企业,培养一批高层次的科技企业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应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针对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围绕产业关键技术开展研发活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并从中获得合理收益。支持高校理工科优秀青年教师在内地和民族地区大型企业挂职锻炼,增加工程实践经验,并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资源和教研成果。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民族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