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困境及路径探析
——以延边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

2019-04-26 09:16沈权平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韩语

沈权平

(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日趋成熟,我国国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进入到了新阶段。当前,教育部审批和复核通过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1000个,硕士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251个,[1]办学地域范围覆盖了近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媒介。民族高校①作为我国高校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利用其地缘优势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许多民族高校把中外合作办学视为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捷径之一。因此,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民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延边大学经济学专业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依托,探究民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问题及其发展路径。

一、民族高校与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方法。毋庸置疑,中外合作办学对民族高校的作用是积极的。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民族高校与中外合作办学间的关系。其原因是,虽然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非常丰富,但大多数研究是以普通高校为对象,以民族高校为对象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较少。

(一)中外合作办学对民族高校的作用

第一,中外合作办学推动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②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紧跟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通过引进外籍教师,实施双语教学等方式能够提升民族高校的教学质量,创造教育品牌,填补一些空白的学科领域。中外合作办学使民族高校在教学设施设备上实现改进升级、改善教学环境。同时,利用合作办学平台促进教师进修,学校间互派访问学者更加频繁、便利,学术研讨会的举行逐渐成为常态化。这些都是拓展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升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质量。

第二,对民族高校师生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一方面,当前民族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多是“引进来”为主,民族高校大多处于学习状态,这有利于提高民族高校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及外语能力。由于地缘关系,双方研究领域存在着许多共性,外籍专家、教师的一些观点和科研内容为民族高校教师们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等方面提供灵感和素材。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民族高校学生的综合实力、培养其一技之长。一般来说,中外合作办学的入学分数线低于普通专业,但通过合作办学这一平台,学生拥有了更好的外语能力及国际化思维,使学生在毕业择业或升学等方面具有更多选择,相对于普通专业学生更具有竞争力。

(二)民族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时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文化差异问题。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民族高校在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过程中,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在学习包容他国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文化精髓。特别是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到民族高校时,部分学生缺乏所谓的“文化免疫力”,无选择地接受西方文化,出现传统民族文化渐渐淡化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增加弘扬和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中外合作办学的所有参与者和受益者不仅仅是外国文化的接受者,也应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第二,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大部分民族高校很难满足这种新需求。无论是从教师科研还是招生生源方面来看,民族高校的整体竞争力还是逊色于其他高水平大学。据2018年校友会提供的高校排名来看,前100名中仅中央民族大学一所民族高校在列,前200名也只有中央民族大学(80)、云南民族大学(172)、中南民族大学(174)、延边大学(182)、西南民族大学(196)等5所民族高校在列,大部分民族高校排名在300名以外,更有一些集中在600名以外。显而易见,国际竞争力不高,往往导致民族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处于被动状态,是民族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2006年起,以经济学专业为核心与韩国忠北大学、江原大学等高校的经济学科合作开展了“2+2”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拓宽了办学层次,提高了办学水平。通过两年国内、两年国外的学习,获得中韩双学位。从2016年起,延边大学与韩国崇实大学举办了经济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此后应国家要求,把原有的“2+2”模式转变为四年都在国内学习,学习期间崇实大学教授到国内讲授课程的方式来进行。开办以来,共招生226人,其中2人入学后参军,现有在校生224人。如图1所示,合作办学的生源范围较广,涉及10个省份。在校生以吉林省内的学生为主,占总人数的57%,而省外学生中占比较高的两个省份为山东和河北。民族结构则是以汉族为主,占总人数的91%,其余是由满族、朝鲜族等6个少数民族构成。当前延边大学经济学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以培养汉族为主的非朝鲜族学生的韩国语能力及金融专业技能为重点。

图1 在校生基本情况

延边大学之所以选择韩国崇实大学金融学部③为合作对象的原因除了其在韩国金融学界拥有较高水准以外,更重要的是基于当前加快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现状,依据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金融跨国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及地区经济发展中对金融实务专业人才技能结构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实情,强调经济学专业需要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然而,金融方向恰是本专业薄弱的环节,因此选择与韩国崇实大学金融学部合作,合理利用国外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本专业金融方向的科研教学水平,实现本专业的全面发展。[2]

图2 经济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模式[2]

通过两年来在新模式下的办学实践以及先前十年中外合作办学积累的经验,已逐渐摸索出了经济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三个特点。一是能够培养实用性更强的专业人才,部分学生具备了注册金融分析的能力和素质,能够胜任跨国金融企业的职位。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意识,相比于其他专业,其就业选择范围更加广泛,初步形成了“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三是每年可以定期接受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论,应用到教学和科研当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而学术水平。

三、中外合作办学存在问题

延边大学经济学专业在新模式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仅开展了两年,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实践,发现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点。

(一)师生对合作办学认知不足

一方面,当前经济学专业的师生对中外合作班的态度不统一,多将其视为教学中的“累赘”,并未将合作办学视为培养国际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其实,经济学专业中朝鲜族教师比重大,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较多,有着很好的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关工作的有利条件。但是,因为缺乏对中外合作办学乃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明确理念,其参与度和积极性依然不高,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积极性的开发与挖掘。另一方面,中外合作班的学生们的观念意识不到位。大多数中外合作班的学生存在消极观念,即“因高考成绩不好,所以多花钱拿毕业证”。这种较为消极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着其积极性和热情,对中外合作办学产生一定影响。

(二)语言仍是最大障碍

纵观中外合作班的学生,语言仍是最大障碍。如延边大学经济中外班为例,学生通常在大二、大三仍然有韩语交流困难的问题,大四毕业也写不出一篇韩文文章。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语言环境不利于学习韩语。尽管是延边大学朝鲜族较多,但在大学校园里交流多以汉语为主。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让学生短时间内提升韩语能力确实强人所难。二是学生未能融入语言环境。学习语言与学生自身的用心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此前经济学看展“2+2”模式时,仍然出现在韩国学习两年也未攻克韩语的现象。在韩中国留学生经常报团学习生活,虽然人在韩国,但仍用汉语交流的时间明显很多,因而导致了上述问题。但是,也有许多刻苦学习半年至一年就考过TOPIK(注释)五级以上的学生。可见,学生语言学习与个人意志具有较强关联性。

(三)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一方面,本地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由于教师对中外合作班的一些“偏见”和学生自身对自己的“定位”有一定的偏差,导致中外合作班的课堂质量普遍低于普通班的课堂质量。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时,设置了较多顺应国际化趋势的新课程,以及有关金融领域的课程,有部分教学任务需要有本地教师来完成。但是,本地教师中几乎没有以金融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教师,甚至一些核心课程对于本地教师都是陌生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课堂教学质量不佳。另一方面,外籍教师上课质量也不佳。由于,中外合作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汉族,没有相关的韩语基础,前两个学期学习的韩语又不扎实,给外籍教师的授课带来了不少的挑战。

(四)缺乏民族化维度

“国际化”并不是“西方化”,经济学专业与崇实大学的合作更不是“韩国化”,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崇实大学金融学科的优秀课程来提升经济学专业的综合实力。在最后建立自己的精品课程,这都有利于延边大学经济学专业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也为培养金融领域的教师,甚至培养双语教学的教师提供有利条件。

如前文所述,民族高校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民族化,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间的融合。纵观当前经济学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方案,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中都为体现关于朝鲜族文化的相关内容,课程体系中缺乏对朝鲜族文化、朝鲜族历史、延边历史等内容的相关课程,未能使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与民族化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而且,缺少能够讲授以上内容的本地教师也是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四、对策建议

针对已发现的问题及不足点,我们需要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成为真正的国际型金融人才,这对延边大学经济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明确理念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和保障。针对中外合作班师生对办学理念不明确的问题,关键要加强宣传和教育。首先,从国家层面上鼓励中外合作办学纵深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3];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完整的或主要的教学过程应着眼于我国境内,但采用“双校园”模式的也要加强境外教育资源引进力度。可见,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外合作办学是紧随国家发展方向的有效措施,中外合作办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从成功的中外合作办学案例中可知,其成功与否,能否维持长久合作与双方教师的态度和热情有直接关系,其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成败。理念明晰是与外籍教师融洽的交流,定期的学术交流等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需要国内教师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用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合作办学的相关活动。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一定会对经济学专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管理学院的发展起到辐射作用。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转变观念,考入中外合作班不应感到灰心,而是努力去成为一名“既懂经济又懂韩语”的国际化人才,明确自身发展定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二)提高学生语言水平

以往的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外语课堂的教学是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的,必须配套多样的韩语学习途径。延边大学经济学专业及整个经济管理学院有很多朝鲜族学生,并且从小就读朝鲜族学校,韩语水平较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把中外合作班的学生与朝鲜族学生混合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朝鲜族学生帮助汉族学生增强韩语能力,汉族学生帮助朝鲜族学生提升汉语水平,并安排朝鲜族教师专门负责监督、指导,也可以将这种学习团队申请并成立一个学生社团,切实提高学生韩语水平,并不断加强学生对经济、金融等专业韩语术语的掌握和理解能力。尽管学生有经济韩国语、管理韩国语、金融韩国语的课程学习,但是仍需要课外更多的付出和学习。因此,应由负责的教师选择若干版本的金融相关的韩文原版书籍,让他们在朝鲜族学生的帮助下完成学习,并定期对书本内容进行韩语发表,撰写读后感。

(三)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成效的高低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应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单独建立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立相应的教学秩序,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虽然韩方教授通常会带着自己的中国留学生进入课堂,但是对了解学生及有效组织课堂方面都存在有一定的欠缺。针对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尤其是外籍教师课堂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应当适当安排青年教师或训练有素的硕博士研究生进行翻译工作。

同时,需要加强中外教师间融洽的沟通,不仅要督促本土教师认真学习前沿知识,也要对外籍教师就中国教育制度、学生特点、教学规则等内容进行普及和培训。通过双方互相观摩教学及座谈会的方式,使外籍教师加深对中国高校的特色、中国高校课堂组织及学生特点的了解,从而减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教学质量欠佳的问题。还可以定期对师生进行课堂教学问卷调查,实时把控课堂以及课程动向,及时进行沟通,以便于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课堂教学质量。[4]

(四)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体系

民族高校的课程体系一定要兼备民族化特色和国际化特色。笔者认为,延边大学经济学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缺乏一些民族要素。该专业学生民族结构是以汉族等非朝鲜族为主的,因此需要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在课程中添加类似于朝鲜族传统文化、朝鲜族简史、朝鲜族文化礼仪、延边地区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解读等内容的课程,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成选修或必修课程,从而逐渐形成民族化与国际化交融、文理渗透的独有的课程体系。若有些课程对于汉族学生学习存在较大难度,可以适当减少一些课程,并对相似课程整合,追求课程质量,力求实现学生课程多样化发展。

此外,在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基础上,重新编制国际化课程的培养目标及专业培养方案,按照最新国标要求编写专业培养方案。同时,要考虑汉族学生的韩语水平和学习阶段,让外籍教师和国内教师共同编写教材,在部分原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筛选、补充和整编。

总之,中外合作办学是民族高校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其自身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民族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在统筹发展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教育教学资源,制定科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顶层设计和相关规划,实现民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效益最大化,为推动民族高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民族高校“双一流”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 释]

①本文所指的民族高校不仅是18所中央和地方直属的民族院校,还包括了13所位于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地方高校。本文提到的延边大学就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教师占6成左右、朝鲜族学生占4成左右,少数民族比重较高,发挥的功能与民族高校极为相似。

②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含义应区别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含义。笔者认为,是指全球化背景下,立足本国、本民族、充分发挥区位及地缘优势,通过多样的形式和载体,学习先进理念与模式,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与精神,培养高素质的本民族人才及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汉族人才,提升民族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完成文化传承的过程。

③崇实大学金融学部是于2010年专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而独立设立的学部。这种设立背景使其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前沿性和专业性极强。学部没有细分的专业,而是提供国际财务分析师(CF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资产管理师(CFP)等三种职业方向。根据学生需求和职业规划进行选课。

猜你喜欢
延边朝鲜族韩语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总目录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作品
谁说我们学韩语只是为了追“欧巴”?
KORE A TOWN
多媒体技术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在韩语听说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韩国语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