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备考策略

2019-04-25 01:08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连续性图表试题

安徽

“非连续性文本”指的是若干段内容互不相连,包括文字、清单、图表等多种形式的文本,是“以间断性的内容信息符号(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所组成的一种综合性阅读文本”。2017年和2018年高考全国卷都以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主要由新闻、报告、图表等构成。

非连续性文本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点,许多老师面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不知如何带领学生复习,往往陷在各种模拟试题的“迷阵”中,就题讲题,但复习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教师应分析总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并结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对高考命题趋势进行展望,从而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1.命题导向体现语文阅读的应用性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围绕中心话题迅速检索提取关键信息,能比较不同文本内容的异同,能分析和概括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理解。这种阅读是出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具有鲜明的应用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中提出“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尝试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的要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侧重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检索和提取、分析和概括、比较和评价等阅读能力,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与思维素养。

从考题的情境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创设基于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8年全国卷Ⅱ和全国卷Ⅲ的第7题都考查学生对图表的理解分析,试题选项主要考查转述是否准确、推断是否合理,要求考生能根据图表的数据变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既是对考生信息理解能力的考查,也是对考生逻辑思维的考查。

2.阅读材料体现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

2017年和2018年全国卷的非连续性文本都围绕紧扣时代脉搏的热点话题,题材多样,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反映经济、科技或文化等某方面的新现象、新成果或新业态。例如2017年三套全国卷中的“国家纪录片频道运营与发展”“垃圾分类处理”“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2018年三套全国卷中的“量子通信”“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零售”等,这些材料紧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

从文本体裁看,有新闻、报告、评论等;从文本形式看,有文字、图表等;各段材料的内容围绕一个共同话题,各有侧重,观点不一。这体现了文本类型多样的特点。

3.考查内容体现能力要求的综合性

从近两年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试题来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般有三到四段互相独立的文本,总字数约1 200字。2018年的题型改为两道单选题,各3分,一道简答题6分,共12分。

从试题的设置上看,第7题(选择题)侧重考查考生对重要概念、句子含意的理解及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7题A项,考查考生对“量子通信”的理解,其他三项考查考生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全国卷Ⅱ和全国卷Ⅲ的第7题,都是考查考生对图表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8题(选择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8题,其中A、D两个选项是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B、C两个选项是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合理推断。

第9题(简答题)侧重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比较不同文本的异同。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要求比较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并分析原因。

通过以上试题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考查能力要求上体现了综合性,包含理解、分析、阐释、概括等语言能力和演绎、归纳、联想、比较、质疑、探究等思维能力。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命题趋向

1.选材:反映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课程标准》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提出,“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避免出现偏题、怪题”“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选材将依据《课程标准》,从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立场出发,继续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选取反映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典型材料,使选材具有时代性和典型性,并且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新闻、报告等更具真实性的材料将成为命题的主要材料。

这些来自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材料也对语文教学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即语文教学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实践,通过亲历性、体验性的实践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和高考复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近年来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新现象、新成果和新业态方面的信息。例如,经济方面的智慧制造与绿色经济,科技方面的人工智能与自主创新,文化方面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事业的发展,等等。

2.指向:注重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将继续侧重语文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包括信息检索、分析阐释、转述概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比较鉴别、合理推断、评价探究等思维能力。

以2017年和2018年全国卷Ⅰ为例,试题不仅形式上稳中有变,而且考查的能力要求上有所提高,更趋向于综合考查。2017年全国卷Ⅰ第7题,考查内容的梳理,主要考查考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2018年全国卷Ⅰ第7题,考查对重要概念“量子通信”含义的理解、对文中信息的整合、根据文中信息进行合理推断。2017年全国卷Ⅰ第8题,试题采用的是五选二形式,分值为5分,其中A项是对句子含意的理解,B、C、D三项是对图表信息的理解和分析,E项是根据文中信息进行合理推断;2018年全国卷Ⅰ第8题改为单选题,分值减少到3分,其中A项是分析概括文中观点态度,B项是根据文中信息进行合理推断,C项是综合三则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合理推断,D项是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信息,概括主要观点。2017年全国卷Ⅰ第9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考查考生对不同材料的比较及分析概括能力;2018年全国卷Ⅰ第9题,“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不仅考查考生比较异同基础上的分析概括能力,而且考查了考生的评价能力。

从以上的试题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简答题,考查的指向从2017年侧重考查理解、分析概括、合理推断等能力,到2018年包含了理解、分析概括、合理推断及比较评价等更多能力,而且题干涉及的范围由侧重一段材料中局部信息的筛选整合,到综合几段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对考生的语文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备考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因其文本形式多样、难以把握、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而是语文高考复习教学的难点。因此,我们既要分析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总结命题的特点,又要跳出试题的“迷阵”,从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中去探索备考的策略。

1.抓话题,析角度,建构整体联系

非连续性文本虽然各段材料内容上互不相连,形式上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中心话题,只不过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此,阅读这类文本,首先要指导学生围绕中心话题,分析各段文本的主要内容,辨析文本的立场、角度和主要观点。其次,通过各段文本的具体分析,以中心话题为纽带,将互不相连的文本建构起一个整体。

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的中心话题是“我国量子通信科学实验”,材料一是《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根据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第一段是导语,综述了我国量子通信科学实验的意义,正文部分具体介绍了实验的背景及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二是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的通讯,介绍潘建伟团队的研究成果及中国与欧洲的投入比较。材料三是摘编自《参考消息》的日本新闻报道,主要报道中国对量子通信科学实验的投入和发展速度。

通过对各段材料的分析,我们明确各段文本的主要立场、基本观点,既将互不相连的文本建构起联系,又为比较各段文本的异同奠定基础。

2.审考题,明指向,筛选关键信息

从2018年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看,题型为两道单选题,一道简答题,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试题的考查指向,从而准确把握试题到底要考查学生什么能力。

例如2018年卷Ⅰ第7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根据选项看,这些选项主要是围绕重要概念“量子通信”和重要句子进行信息重组,让考生辨别正误,因此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和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明确了考题的指向后,考生接下来应根据题干或选项对文本中相关信息进行检索,画出文本中相关内容的关键词,把握信息的要点,然后与选项的表述进行对比辨别,判断正误。

再如,2018年全国卷Ⅱ第7题“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材料二是图表《2011—2016年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因此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图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读图题,考生首先要根据图表标题明确图表反映的对象、范围、数据,然后分析数据变化,概括变化规律。在理解的图表的基础上,将选项的表述与图表进行比较,辨别选项的表述是否准确概括图表的内容。

3.讲方法,强基础,提高关键能力

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复习备考中,教师要避免低效的“题海战术”,而应根据典型例题,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强化学生的关键能力,即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图文转述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等。

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9题,要求比较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并且阐释原因。该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学业水平的考查要求,即“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尝试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比较多个文本的信息。首先,抓文本的中心句、图表的标题等关键信息,明确各段文本的报道对象、主要观点、立场与态度基本倾向。其次,列出要点,比较各文本的异同。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有:对象——中国量子通信科学实验,基本观点——中国投入多、发展快;不同点可列出下表:

出处 视角 主要观点(关键信息) 基本倾向《人民日报》 中国为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基础为中国科技进步而自豪《自然》潘建伟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科学家的巨大成就《参考消息》中日比较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中国发展太快,日本有压力

最后,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组织语言进行概括,力求简练准确。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综合考查学生对信息筛选与整合、图文转换、比较分析、推断和评价等关键能力。在备考复习中,教师要以高考试题为典型例题,结合新课标中的评价要求及命题建议,引导学生分析考题的命题特点及考查要求,然后精选试题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文本阅读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素养的综合发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连续性图表试题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连续性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